要说古代历朝历代,对于贪污的容忍度最低的朝代,想必明朝洪武年间一定能够“名列榜首”,并且几乎没有什么争议。
因为我们都知道老朱家是穷苦人家出身,明太祖朱元璋当年为了活下去,不惜出家当和尚要饭吃。
正因为此,朱元璋时期对于贪官污吏的低容忍度,可以说是历朝之最。
洪武一朝,满朝官员不论大小,只要贪污银两达到了60两,就达到了掉脑袋的程度。
这个数字恐怕是其它朝代不敢想的。
很多人可能觉得朱元璋过于苛刻,对手下官员要求太过严格,其实,大多数人根本不了解古代银子的值钱程度。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明朝洪武年间官员的高压线“60两”,究竟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大明官员的辛酸”
古代官场自古就流传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千里做官只为财”等等的名言。
这就说明了,做官跟发财,其实本就紧紧联系在一起。
尽管对于贪污受贿,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发愁,害怕因此招致百姓不满,最终丢掉了江山。
但对于这种由来已久的官场风气,他们也头疼不已。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整治吏治最厉害的雍正皇帝,也只能煞费苦心想出来“高薪养廉”的办法,以此来约束大清的官员。
也可以看到大宋赵家皇帝们,干脆直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手下的官员们中饱私囊,且用超高的待遇对待手下这帮官员。
然而,事实证明,高薪养廉虽然对官员的贪腐有一定的消减作用,但却起不到关键的效果。
因为欲望是不会被轻易满足的,尤其是对于这些手握大权的官员们。
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不一样了,他的办法很简单,也很直接,那就是一个字“杀”。
冒出头一个,就杀一个,冒出两个,就杀两个,直至杀的满朝血流成河也不在乎。
所以如果我们回到古代当官,那么最好祈求上天千万不要回到明朝洪武年间。
哪怕回到元朝、清朝这种异族统治的朝代,大概率也会比明朝的官员更有成就感。
因为朱元璋时期的官,实在不是一般人能当的,也是历朝历代最没有“官老爷”派头的朝代,更是历代掉脑袋风险最为高的朝代,没有之一。
我们都知道,明朝历史上最清廉的官员海瑞,这家伙因为只拿工资不拿外快,差点都养不起自己,甚至还有被活活饿死的风险。
一个堂堂“正二品”官员,却过的如同街头诗词一般,要说海瑞这个官当的,也可谓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了。
事实上,海瑞的下场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因为太祖朱元璋开国时期,给大明官员定下的工资,实在是太不起眼了,官员都到了要省吃俭用的地步。
这就无形中逼迫了明朝官员为了吃穿好一些,只能搞贪污受贿那一套。
但问题是,朱元璋对于手下官员贪污腐败可是一点不手软,只要数目达到了“60两”,那就直接咔嚓一刀完事了。
所以,在明洪武时期,官员们的生活可以说是“悲惨至极”。
尤其是开国初年,大小官员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既无法忍耐清苦的生活,又害怕天威当头,不敢越雷池一步。
要说大明的官员因为贪污腐败掉脑袋的人数,几乎是历朝之最。
很多人都觉得老朱对于手下过于苛刻,虽然当年也是被逼起义,但好歹也不能让手下官员过的太苦。
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知道了古代银子的值钱程度,或许也就不会如此苛刻,朱元璋这位白手起家的帝王了。“银子很值钱”
受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在古代要是没有贪污个几万两银子,都不好意思跟“同行”们打招呼。
尤其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大贪官清王朝和珅,几乎随随便便收到手下孝敬的银票,都是万两起步,这就让人觉得好像银子也并不是那么值钱。
其实,在我国古代,银子是非常值钱的,它的购买力远不是今天人们可以想象的。
如果在过去不是出生于达官贵人之家,或是家里是做生意的商贾之家,那么几乎就很难接触到银子这种值钱的东西。
很多老百姓一辈子可能都没有用过银锭,对于他们来说,最常见的也是使用最广的只能是铜钱之类的钱物了。
普遍来讲,一枚铜钱就可以购买两个馒头,换算成今天来讲,也就是大概一块钱的购买力。
但大家知道一两银子相当于多少铜钱吗?
说出来,大家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一两银子就能换算大约10000枚铜钱。
这么多的铜钱,普通老百姓之家辛苦一年,都不一定能够挣出这么些钱,更不用说碰到天灾人祸,几乎就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明朝官场的“60两”红线其实并不算少,换算成今天的钱财,也要达到60万元,绝对不是一笔小数字。
而放到古代,几乎就是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的一年收入。
可想而知,如果官员们贪污了这些钱,就意味着可能有几十户人家一年的收入没有了,吃不饱饭,没饭吃,长此下去,难保不会生出祸乱。
因而老朱的手段也称不上残忍,只不过对于其它朝代来说,显得有些苛刻了。
但对于普天之下的老百姓来说,绝对是好事一件。
在明朝洪武年间,当官可能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却是难得的幸运朝代。
虽然明朝后期也不可避免重蹈了前朝的覆辙,但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的惩处,依然是历朝之最,足以让后世引以为鉴。
说到底,没有严刑峻法的约束,那些手握大权的官员们是不会放弃对于钱财的欲望。
而除了严刑峻法之外,公众的监督同样也是防止腐败的有效手段。
只有将“权利置于太阳之下”,官员们才不敢随意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