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的排名很有讲究。
十位开国大将排序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是陈赓大将。陈大将无疑是开国元勋中极富有个性、极有人格魅力、精神内涵极为丰富的一位,他身上总是弥漫着一股革命浪漫主义气息,这股气息没有因为身居高位而内敛,也没有被长年戎马生涯消磨掉,直到他人生的晚年仍然如此。
这样一位将军,无疑深受普通大众喜爱。
笔者是众多陈赓大将的崇拜者中的一员,在阅读与对比中常常会本能地觉得,陈赓大将排名在粟裕大将之后没得说,粟裕大将的功劳与才能世所共睹,另外九位大将只有望着他尾灯的份。
徐海东大将的经历比较特殊,他早在全面抗战初期就早早因病休养,缺席了后来所有战争。但他当年是红二十五军的军长、红十五军团长,长征时关键时刻给中央的贡献,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
人快饿死的时候吃的一块馒头,其意义怎么往高了说都不为过。这是中央给徐海东的特殊待遇,陈赓大将比不了。
下面我们详细对比一下陈赓黄克诚二位各自的特点与优势。
一、陈赓个人魅力远胜黄克诚
陈赓独特的早期经历,黄埔一期生,黄埔三杰之一。
陈赓与黄埔一期同学在大革命中形成了深厚感情,上海被捕后宋希濂等一期同学出头力保,使其免于一死。
后来陈赓不忘旧谊,第一批特赦的战犯刚出狱,就和他们来往。当然有统战的考虑在内,但看看其他黄埔同学的表现,陈赓的人情味是相当重的。
陈赓的个人魅力在于他不惧权威,他能很灵活很恰当地处理与领导、上级的关系,比如演讲时当众喝毛主席茶缸子里的水,敢和朱德、周恩来开玩笑。他也有怕的,性如烈火的彭总,肚子里开钢铁公司的邓公,那是不敢的。
他不忘前妻王根英之深情,至死奉养岳母,甚为世人称道。又帮助
他也不像有些高级将领过于刻板严肃,,并不讳言感情,当众追求傅涯,勇敢地表达爱恋,这在那个年代是很难得的。
陈赓的工作经历在开国将帅中属于比较驳杂的,早期在上海跟随周恩来从事情报工作,日日出入十里洋场而不变色,留下无数传说,他能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能一眼辨出哪个小坏青年是国民党特务的眼线,无数次死里逃生。
回到苏区后,在鄂豫皖苏区作战受伤,回到上海和鲁迅先生面谈革命……
再回苏区,受命当干部团团长,陕北改编又担任红一师师长……
抗战时期是日军切齿欲捉又屡屡捉不到的386旅旅长,八路军众多旅长中,唯独陈赓既能打仗,又有培养出一批谍报人才。
桩桩件件,都积累为陈赓光彩闪闪的人生经历。我们要客观承认,这是相对刻板、相对严肃的黄老所无的。当然,个性的魅力,在新中国大授衔时并不作为参考依据,只是给陈赓增添了好人缘。
我们重点说说陈赓大将革命生涯中能和黄老一较高低的部分。
二、军事指挥陈强于黄
陈赓的黄埔一期资历,无疑为他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军事基础,使其日后无论练兵带队伍,还是作战指挥,都具有黄老所不具有的优势。
两人早期都在八路军的旅长级岗位上任职,陈赓是386旅旅长,黄克诚是344旅政委。资历相同。后来黄克诚转到新四军系统当三师师长,陈赓则兼任太岳军区司令、太岳纵队司令、386旅旅长。从客观资历上看是旗鼓相当的。
陈赓是军事主官,黄克诚偏政工干部,在三师虽然是师长,但作战指挥并不是其强项。
反倒是陈赓,专一从事军事主官这个职务,战争方面的巨大潜力逐步显示出来。
一是懂军事科学的基本套路。
二是愿意钻研琢磨,不是死脑筋。
三是指挥打仗眼界比较开阔。
四是注重技术工作,包括军事统计、数据、军事科学、士兵技战术训练等。
这些都可以在《陈赓军事文选》中观察到。如果有兴趣,可以细细阅读一下该 《文选》中1946年初陈赓在晋南作战的一系列电报、电文,诸如:
《与敌顽商谈停战经过》
《我并未攻击高阳镇及孝义》
《从曲沃撤退的真实情况》
《太岳区攻势作战战果》
《对阎锡山部作战经验》等。
既有详细到俘虏人头数的数据,也有全面宏观的对敌作战经验总结;既有军事筹划指挥,也有政治捭阂。将帅的文集选编,可能有的是作战参谋们给领导撰写的,但陈赓这套文选,一封两封或几封可能是工作过程式的文电,但大部分都带有鲜明的陈式风格,即:数据化的统计结果(不轻易定性)、全面性的工作指导(军政财人等)、门类齐全的技战术训练指示、以及带有个人色彩的关注点,比如《富家滩作战战果》中,细致到将两名日本人俘虏的职业都点了出来:一为地质学家,一为电气专家、工程师。
没有系统的、成熟的、全面的军事素养,怎么能指挥参谋们写出这么庞杂细致的电文呢?
当然也有人指摘过陈赓大将细节上的不足,比如响堂铺战斗,比如宛东之战没打好,比如这比如那。老天爷,陈赓大将再强,让他和徐帅刘帅这种元帅级的人物比自然不行,和林粟这种不世出的战争天才比,那更是强人所难。
陈赓在抗战后期已经略略显示出远超同级别军事指挥员的能力,在晋冀鲁豫军区系统内,大概无人能与之相比。
解放战争之初陈赓就受命领导指挥一个兵团,即由四纵、九纵和孔从周部队一个军组成的亚野战军级别的兵团。陈赓兵团起初被中央直接指挥,作为西援彭德怀、南辅刘邓、随时入陕北保卫中央的重要战略部队。
有点类似军委总战略预备队的定位。
中央一直没舍得把陈赓兵团归还刘邓建制,即使在刘邓挺进大别山后主力受到较大损失时,陈赓兵团受命南下,仍然处于半独立作战状态,没有直接接受刘邓指挥。
与此同时我们再看黄克诚,在东北基本没有什么出色的能战役指挥,因为东北系统的猛将太多了,根本不需要黄克诚强人所难去干指挥的活,他那时做的是主持西满军区的工作。
三、洛阳错失重要机会
如果说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陈赓在新中国成立后大授衔必然不是第四名,很有可能会超过黄克诚。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个作战指挥上。
1948年2月20日,毛主席一封电报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该电明确中原各军(即刘邓、粟刘、陈唐、陈谢)的作战任务,该电奇峰突出,明确陈谢集团受陈唐兵团指挥,任务系西出郑州,在郑洛之间作战,不要寻求与其他兵团配合。
陈赓资历一向比陈士榘老,陈赓有两个纵队,陈士榘亦只有三八两纵。两家兵力相同,为何叫陈士榘指挥陈赓呢?
理由无法可考。
但接下来的洛阳战役中,似乎证明了毛主席此一部署的正确性。二陈各打洛阳的一面,陈赓在西面进攻屡屡不克,陈士榘指挥华野三纵立了大功,用集火攻击将洛阳邱行湘206师的核心阵地轰成废墟。率先攻入洛阳城的荣誉,给了三纵。
陈赓能不恼火吗。指挥关系就有点别扭,之前毛主席怎么考虑的不知道,但这下子坐实了陈谢集团不如陈唐兵团。
历来两个不同系统的部队协同作战时,明确指挥关系有这么几条原则要照顾:
第一,兵力多寡。
第二,部队战斗力高低。
第三,兵力和战斗力大致相当时看作战任务的主从关系。
第四,各部主官的相对地位或历史地位。
两个陈的对比,只有第二条陈士榘能占上风。
无语凝咽啊!
说明了什么问题?相比陈士榘这种作战指挥能力特别突出的战将型人物,陈赓的全面能力固然强,但单项或许真的不是特别突出,这一点在解放战争末期也有所反映,陈锡联、杨勇等资历稍浅一些的战将,已经能和陈赓并驾齐驱了。
再者,四纵作为老牌劲旅,综合能力固然很强,基本没有败过,但遗憾的是没有特别鲜明的标签,比如中野三纵特别能冲锋,一纵特别能缠斗,又如华野三纵攻坚能力、爆破能力特别突出,四纵善打恶仗等等。
总之,第一次解放洛阳战役结束后,陈谢集团的地位实际上是逐渐能降低的,先是孔从周三十八军剥离出主力纵队,就地转为二级军区了。洛阳战役结束两个多月后,秦基伟九纵也脱离陈谢建制,归刘邓直接指挥。
再之后,刘邓挥兵北上解放郑州,四纵和一、二、九纵一齐打,都能看出1947年叱咤中原的陈谢集团不复存在了。
四、战略能力黄胜一筹
陈赓军功远超黄克诚是没得说,但是没有远超到粟裕对黄克诚的绝对优势上。
与此同时,黄克诚的战略眼光、战略级能力却稳稳压了黄克诚一头。
几个典型的事。
一是全面抗战初期关于恢复政委制的提议。
黄克诚最早意识到取消团以上部队政委的危害,建议中央一定要顶着压力重新设立政委,不能以副师长、副团长代行政委之职,就要光明正大地把政委恢复了。
这个问题的学问在哪里呢?当时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干部都明白怎么回事,认为遵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暂时做个让步,把政委名号,以副职的名义行使政委之职,中央确实也没打算撤销政委。但中下级干部和普通士兵不一定明白这个啊!
相当一部分将领都觉得这是向国军靠拢了,甚至以获取国军的军衔为荣,一些不良习气冒了出来,黄克诚在115师敏锐地发现了倾向,立即向毛主席疾呼。毛主席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调整了策略。
二是挺进东北。
这个著名的例子大家都是熟知的,我就不多说了。主要的学问在于,黄克诚的眼界太广了,善于站在中央的角度看问题,而且与很多口号家理论家不一样,他是从做事情的角度看问题,提出挺进东北的意见,自己第一个冲上来表态我先去。
我先去意味着牺牲,意味着付出,意味着跳出舒适圈跳进激流啊!好好地在华中当三师师长,好好生活在鱼米之乡不好吗?这是黄大将超出侪辈的光辉之处。
三是在东北的避免决战、建立根据地的战略。
1945年底初进东北,从中央到东北局再到一线部队,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而最大的危险就在这个时期。
认识不对,就有可能制定错误的发展策略,一旦方向错了,那就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那就是南辕北辙。四平血战,丢长春,远遁黑龙江,都是思路不对造成的混乱。
当然我们要承认,这不是不可原谅的,换谁来东北也得有一个理清现状、摸准问题、找对方向的过程,区别是不同人的反应过程快慢不一样。
这个过程决定着东北我军的生死命运。
黄克诚无疑是个中的佼佼者,率先提出了不能和国民党军硬顶的建议,率先提出了迅速划区建立根据的策略。并且像一年前挺进东北一样,率先在西满打开了局面,独立建成了一个敌军百般进攻而不能得手的钢铁根据地。
黄克诚在东北期间没有再担任一线战斗部队的主官,因其能力方向已足以胜任全局事务,是东北野战军重要的后勤系统领导。当然,没当过兵团司令,确实是黄老军事生涯一点瑕不掩瑜的小小美中不足。
1955年授衔之前的几年里,黄克诚逐步做到军委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担任极其重要的综合协理工作,其地位之高,授衔之前其实已略高陈赓一筹了。
资料来源:
《陈赓传》
《陈赓军事文选》
《黄克诚传》
《黄克诚自述》
《1955共和国将帅大授衔》
#优质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