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主席逝世三小时后,周福明再次跪着给毛主席理发:眼泪已经流尽
迪丽瓦拉
2025-08-18 08:33:43
0

毛主席逝世三小时后,周福明再次跪着给毛主席理发:眼泪已经流尽

1976年9月9日,注定是一个让无数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毛主席离开了这个他深深热爱的国家和人民。在中南海202号房间内,周福明跪在毛主席的遗体前,双手微微颤抖地拿起了理发工具。十七年来,他从未如此战战兢兢地为主席理发。此时的他,眼眶早已干涸,再也流不出一滴泪水。这位既是警卫员又是理发师的年轻人,见证了毛主席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究竟是如何成为毛主席的贴身理发师?在这十七年间,他又经历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为什么在主席逝世后,他会执意要守护主席的故居?

一、从杭州到中南海(1960)

1960年的杭州,正值寒冬。周福明的理发店里挤满了准备过年理发的顾客。这间位于上城区小河街的理发店,是他通过多年积蓄才开起来的。二十五岁的周福明已经在理发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年,从学徒到成为杭州市有名的"小周师傅",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那个冬天的下午,一位身着中山装的中年人走进了理发店。他自我介绍是上城区区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说有重要任务要找周福明商议。周福明正忙着给顾客理发,婉拒了对方。但那位工作人员坚持要周福明立即跟他走。

来到区委办公室后,周福明被带到一间会议室。室内坐着几位穿制服的干部,其中一位是杭州市公安局的处长。他们向周福明提出了一些看似简单却又不寻常的问题:理发时会不会感到紧张?给陌生人理发需要多长时间?手法是否稳定?

接下来的事情令周福明始料未及。他被带到了杭州饭店,先后为三位干部理发。这是一次特殊的"考核"。直到深夜,周福明才得知真相:中央领导要来杭州视察,需要一位临时理发师。

1960年12月27日清晨,周福明被带到了杭州西湖国宾馆。在那里,他见到了让他终生难忘的人物——毛主席。让周福明意外的是,毛主席穿着一件略显陈旧的中山装,神态和蔼,丝毫没有让人感到距离感。

第一次为毛主席理发时,周福明格外认真。他注意到主席的发质较硬,需要特别的修剪技巧。在理发过程中,毛主席询问了周福明的家庭情况,得知他是江苏农村出身后,还和他聊起了农村的生产情况。

这次理发获得了毛主席的认可。三天后,中南海办公厅派人到杭州,正式通知周福明调往北京工作。在交接理发店的事务时,周福明的妻子虽然不舍,但还是支持丈夫的决定。

1961年1月,周福明正式来到北京,成为中南海警卫局的一员。除了理发工作,他还要参加警卫人员的各项培训。白天学习警卫知识,晚上还要研究更专业的理发技术。这期间,他还特意拜访了北京理发行业的老师傅,学习最新的理发技艺。

这一年里,周福明逐渐适应了中南海的工作节奏。每次给毛主席理发,他都会提前半小时准备工具,将剪刀、推子等用沸水消毒。理发时,他发现毛主席偏爱简单的发型,每次修剪都要求不超过二十分钟。

二、成为卫士班成员的蜕变(1960-1965)

进入中南海警卫局后,周福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清晨五点半,他都要准时参加警卫班的早操训练。作为一名理发师出身的新警卫员,他在体能训练中明显落后于其他同事。但在三个月的严格训练后,他已能完成五公里武装越野和各项军事技能考核。

1961年春天,警卫局为了提高警卫人员的综合素质,开设了政治理论课程。周福明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坚持每天晚上用两个小时学习。在学习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时事政治知识。

这期间,周福明注意到毛主席在用餐时总是需要调整桌子的高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向警卫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主席特制一张可以调节高度的餐桌。这个建议得到了采纳。周福明利用休息时间,多次到北京的木器厂实地考察,终于在1962年初完成了这张特制餐桌的设计和制作。

餐桌制作完成后,毛主席特意询问是谁想到这个主意。当得知是给自己理发的周福明时,毛主席说:"这个同志不错,既会理发,又懂得动脑筋。"这件事之后,周福明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各项学习中。

1963年夏天,警卫局组织了一次实战演练。在模拟遇袭的场景中,周福明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袭击者"的破绽,成功完成了保护任务。这次演练后,他被调入警卫班的核心小组。

作为核心小组成员,周福明不仅要继续为毛主席理发,还要参与制定每日的警卫方案。他开始系统地学习枪械使用、格斗技巧和紧急救援等专业技能。在1964年的年度考核中,他的各项成绩都名列前茅。

1965年初,警卫局决定改进警卫人员的食宿条件。周福明提出了建立集中食堂的建议,并主动承担了食堂的部分管理工作。他注意到有些警卫员因为倒班值勤经常错过正常用餐时间,于是建议设立了24小时供应的简易餐点。这个建议使得警卫人员的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同年夏天,中南海迎来了一批外国来宾。周福明临时接到任务,要为其中一位外宾理发。这位外宾对周福明的手艺赞不绝口,还特意向翻译询问他是在哪里学习的理发技术。这件事后来被记入了当年的外事接待简报。

到1965年底,周福明已经完全适应了警卫员的身份。他不仅保持着每周为毛主席理发的工作,还能熟练地完成警卫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在一次内部评比中,他被评为"优秀警卫员",这个称号让他从一个单纯的理发师,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南海警卫人员。

三、特殊时期的守护(1966-1970)

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南海的工作秩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周福明和其他警卫人员的工作变得更加繁忙,每天都要处理大量来访群众的登记和接待工作。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周福明依然保持着每周为毛主席理发的固定工作。

1967年初,一件意外事件考验了周福明的警觉性。那天,他正在为毛主席理发,突然发现理发工具中的一把剪刀出现了细微的松动。他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更换了一把备用剪刀。事后检查发现,原来那把剪刀的螺丝确实有松动的迹象。这个细节被记入了当年的工作日志,成为警卫人员日常工作中注意细节的典型案例。

同年夏天,毛主席决定南下视察。这是周福明第一次随主席离开北京执行长途警卫任务。在武汉期间,当地天气炎热,周福明发现毛主席的发型容易被汗水打湿。他随机应变,改用了更适合夏季的理发方式,将两鬓的头发修得更短一些,这样既凉快又整洁。

1968年10月的一个深夜,周福明正在执行夜间警卫任务。突然听到警报声响起,原来是有人擅自翻越中南海围墙。周福明立即按照预案采取行动,带领巡逻组迅速控制了现场。经查证,那是一个迷失方向的醉酒者,但这次事件再次证明了警卫工作容不得一丝松懈。

1969年初,中南海警卫局进行了一次人员调整。由于表现突出,周福明被任命为警卫小组副组长。除了继续担任毛主席的理发工作外,他还要负责协调安排其他警卫人员的工作。在新的岗位上,他制定了一套更为细致的警卫交接程序。

那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让中南海部分区域出现积水。周福明带领警卫人员连夜排水,确保了主席居住区域的安全。这次抢险行动后,他提出了改进排水系统的建议,并参与制定了防汛应急预案。

1970年春节前夕,周福明收到了一项特殊任务。他要为即将到访的外国政要准备理发服务。考虑到国外客人的习惯,他专门学习了西式理发技术。这次理发服务获得了来访外宾的好评,也为中南海的外事接待工作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

在整个文革时期,周福明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每次为毛主席理发,他都会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不仅要准备多套消毒过的理发工具,还要根据天气和季节的变化,相应调整理发的方式。他在警卫工作中的表现,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多次被评为优秀警卫员。

到了1970年底,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南海的警卫工作逐渐恢复了常态。周福明在这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把这些经验整理成文字,编入了警卫人员的培训教材。这些材料后来成为新警卫人员培训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生命的最后时光(1971-1976)

1971年春天,周福明注意到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开始发生变化。为了适应主席的身体状况,他改变了理发方式,由原来的站立式改为坐式理发。同时,他还特别定制了一把可以调节高度的理发椅,这样既能让主席感到舒适,也便于他操作。

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周福明临时接到通知,要为毛主席做一次特别理发。这次理发比平常用时更长,因为要确保主席在重要会见时的仪容万无一失。期间,他发现主席说话的声音比往日低沉了许多,但主席仍然保持着一贯的作息规律。

1973年的一天深夜,警卫室接到紧急通知,说主席要理发。周福明立即带着工具赶到主席居所。那天晚上,主席一反常态地要求理得更短一些。周福明小心翼翼地修剪着,用了将近40分钟才完成。这是他第一次在深夜为主席理发。

1974年夏季,毛主席的健康状况进一步下降。周福明开始每周固定两次为主席理发,而不是之前的一次。他还特别注意控制理发时间,尽量在15分钟内完成。为了让主席感觉舒适,他甚至将剪刀放在暖水中预热,避免冰凉的金属触碰到主席的皮肤。

1975年初,医务人员建议减少主席的理发频率。但主席仍然坚持要保持整洁的仪容。周福明开始使用更轻巧的理发工具,动作也更加轻柔。有时候,主席会在理发时小憩片刻,周福明就会停下来,等待主席醒来后再继续。

同年冬天,由于主席的身体状况持续恶化,理发的时间不得不调整到上午十点左右,这是主席精力最充沈的时候。周福明还特别准备了一个小型取暖器,确保理发时室内温度适宜。

1976年春节前后,主席的说话声音已经很微弱,但每次理发时还是会用手势示意哪里需要修剪。周福明开始在理发前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包括反复消毒工具、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他还根据主席的情况,将理发的频率改为每10天一次。

那年夏天,理发的次数逐渐减少。到了8月份,主席已经很少开口说话,但每次见到周福明来理发时,都会微微点头。最后一次理发是在9月2日,那天的理发只用了不到10分钟。周福明发现主席的头发已经很稀疏,但他仍然像往常一样,认真地完成每个细节。

9月9日,在得知主席逝世的消息后,周福明主动请缨,要求为主席做最后一次理发。这一次,他跪在主席的遗体前,用颤抖的双手完成了这项持续了十七年的工作。整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专业的姿态,就像过去的每一次理发一样,细致而庄重。

这次理发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是平时的三倍时间。周福明仔细地修剪着每一处,确保主席以最庄严的面貌见证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当一切完成后,他默默地收起了理发工具,这些工具陪伴他完成了近两千次的理发服务。

五、晚年生活与历史见证(1976-1996)

1976年之后,周福明继续在中南海警卫局工作。他的职责从专职理发调整为警卫小组组长,负责培训新进警卫人员。每当新人入职,他都会详细讲解自己十七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从警卫程序到突发事件处理,事无巨细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1978年春,中南海警卫局决定编写一部内部工作手册。周福明受命参与编写工作,他将自己保存的工作日志、值班记录等资料进行整理,形成了详实的工作指导文件。这份手册后来成为警卫人员的重要培训材料。

1980年,周福明开始着手整理自己在特殊年代的工作记录。他将1959年至1976年间的每一次理发服务都详细记录下来,包括时间、地点、使用的工具等信息。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被中南海档案馆收藏,成为那个时代的重要史料。

1982年,一位历史研究者找到周福明,希望了解毛主席日常生活的细节。周福明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主席的作息规律、饮食习惯等。这些信息后来被收入《中南海工作人员口述史》一书中。

1985年,周福明退居二线,担任警卫局顾问。他将自己使用过的理发工具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这些工具中包括那把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的剪刀,以及专门为毛主席定制的理发椅。

1988年,周福明参与了一次重要的口述历史项目。他回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夕为毛主席理发的情景,以及1975年主席身体状况变化时如何调整理发方式等。这些口述资料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1990年,周福明应邀参加了一次老干部座谈会。会上,他分享了在文革期间坚守岗位的经历。他讲述了如何在特殊时期保证警卫工作的正常运转,以及维护中南海秩序的种种往事。

1992年,周福明开始编写个人回忆录。他将自己近四十年的工作经历系统地整理成文字。这份手稿不仅记录了他作为专职理发师的工作细节,更展现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画面。

1994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组采访了周福明。在镜头前,他演示了为领导人理发时的标准动作,讲解了不同时期使用的理发工具,以及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被保存在国家档案馆。

1996年初,已经78岁高龄的周福明最后一次回到中南海。在那里,他看到了自己当年使用过的理发室,那把特制的理发椅仍然保持着原样。这个曾经见证历史的空间,如今已经成为中南海的一处重要历史遗迹。

当年秋天,周福明将最后一批个人物品捐赠给了档案馆,包括他在中南海工作期间的工作证、笔记本和一些照片。这些实物见证了他作为一名特殊理发师的职业生涯,也记录了一段难忘的历史岁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关... 关羽被曹操俘虏后,曹操放了他,关羽接着去寻找刘备,为了报答刘备的兄弟情,历经千辛万苦,过五关,斩六将...
原创 百... 大家好,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百团大战。或许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这段历史听起来...
3700余展品讲述“合院之城” 昨天,《合院之城——北京古都文化档案史料展》在北京市档案馆开幕,展厅里复原了一座老北京民居院落。 本...
原创 红... “跟上!不要掉队,准备与中央红军会师!” 1936年8月3日,中央军委向全体指战员宣传了三大方面军即...
一件竹笥实证巴人生活场景 展品《战国竹笥》 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一件天然的竹制品可以留存2200年的时光吗...
原创 许... 对于许世友,陈赓一直是相信的。而对于陈赓,许世友也始终是敬重的。 因此,在许世友被捉后,陈赓无法相信...
原创 沙... 外蒙古地区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活动范围,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商朝灭夏后,夏朝遗族进入漠北草原...
原创 太...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规模宏大、波澜壮阔的农民运...
原创 岳...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传奇——这是关于一位英雄的故事,他的命运被阴谋和权力的游戏所...
原创 贫... 朋友们!今天想和你们聊聊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吉鸿昌。 吉鸿昌,打小就出生在贫苦人家,那日子过得...
原创 吕... 关羽,历史上备受封建帝王和文人士大夫推崇的英雄,民间更是尊称为“武圣”。然而,他最终却在东吴吕蒙手下...
原创 美... 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这段悠久的交往历史早已成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记忆。 ...
揭秘中国古代“三维扫描术”:为... 武汉12月25日电 题:揭秘中国古代“三维扫描术”:为器物拍“证件照” 记者 武一力 没有照相机、扫...
原创 诸... 一、背景与局势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曹魏国力最强,曹操一手辛苦打出大片江山,势力范...
原创 乌...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兴盛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这个国家的粮食产量上的,若粮食因为不可抗力的原因而歉收,则...
龙亭区:打造精品民宿集群 “宿...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青竹 通讯员 薛佳楠 焦彦瑞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后主李煜千...
原创 舍... 舍己为人张思德,29岁为救战友牺牲,毛主席: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1944年9月的一个雨天,延安山区的窑...
原创 这... 本源 正史引证 本相 实地考证 本论 客观论证 力证西域 本来本真 西域本纪 漫隅子 作品 第一部 ...
原创 李... 在历史的长河中,玄武门之变是一段深具戏剧性和政治意义的篇章。这一事件标志着唐朝由开国之初进入了新的阶...
原创 为... 二战初期,德军以摧枯拉朽的气势迅速击败了波兰、法国、荷兰、比利时、巴尔干等诸国。这样的辉煌战绩让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