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与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往事
1968年金秋,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竣工在即,作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既欣喜又焦虑。这座凝聚着全国人民智慧与汗水的宏伟工程,不仅是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更是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象征。当年冬末,周恩来总理陪同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视察南京长江大桥时的一番话,让许世友深受启发。面对外宾的赞誉,周总理不居功自傲,而是实事求是地指出大桥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深情回顾了苏联专家的贡献。这次难忘的经历,不仅让许世友感悟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胸怀与担当,更深刻理解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军魂铸桥英雄许世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在长江上修建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这座桥仅用两年零一个月就顺利建成。
正当武汉长江大桥如火如荼建设之时,南京长江大桥的选址工作也被提上日程。然而命运弄人,在南京长江大桥进行前期准备时,中苏关系却突然恶化。
这意味着南京长江大桥将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成设计和建造。在这个重要时刻,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站了出来。
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许世友对南京长江大桥的选址提出了独到见解。他建议在现有轮渡位置修建大桥,以强化交通枢纽的作用。
许世友不仅参与选址,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大桥建设中。面对工人不断被精简的困境,他四处奔走,直到周总理特批南京长江大桥作为特例继续招工、购买机器,才解决了燃眉之急。
为了确保建设顺利进行,许世友给予了全方位支持。他一声令下,将原本在上海铁路军管会任主任的柴书林调回,担任建桥工程指挥部总指挥。
60年代末的南京长江大桥工地上,经常能看到许世友的身影。有一次,他看到工人们在搬运沙袋,立即上前帮忙。
当一名军事干部想要搀扶他时,许世友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独自抱起200多斤重的沙袋,大步向前走了好几步才放下。
在工程进度方面,许世友更是雷厉风行。当听说公路桥要到1969年7月1日才能通车时,他立即表示不同意。
经过反复协商,最终确定了新的工期:铁路桥在1968年9月底完工,公路桥要在年末完工。在施工最紧张的日子里,许世友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
他不仅担任指挥员,有时还化身战斗员,亲自参与施工。在他的带领下,工人们团结一心,为大桥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面对建设过程中的重重困难,许世友展现出了一个军人的坚韧品格。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建造一座世界级的大桥。
在这段历史中,许世友不仅是一位军区司令员,更是一位为国家建设鞠躬尽瘁的人民将领。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为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
克难攻坚决战长江天堑
1968年的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工地热火朝天,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苏关系的恶化不仅让技术支持成为泡影,更让各种建设物资捉襟见肘。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世友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作为南京军区司令员,他深知这座大桥不仅关系到民生交通,更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
面对工人们不断被精简的困境,许世友立即采取行动。他多次向上级汇报情况,直到周总理特批将南京长江大桥列为特例,才解决了人力和设备短缺的问题。
物资紧缺时,许世友提出"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机器给机器"的口号。他调集军区资源,全力支持大桥建设。
原定计划中,公路桥要到1969年7月1日才能通车,铁路桥计划在1968年年末建成。许世友听到这个时间安排后,立即表示反对。
大桥指挥部重新制定计划,提出"工程1969年以前全部完工"的方案。但许世友依然不满意,他要求"只争朝夕",提出更高要求。
最终经过反复商议,确定了新的时间节点:铁路桥必须在1968年9月底完工,公路桥要在年末竣工。施工期间,许世友几乎每天都在工地现场指挥。
在工期最紧张的阶段,工人们几乎是拼尽全力地赶工。每天都有三万余名工人在工地上忙碌,最多时一天竟达到了五万人。
1968年9月29日,大桥上还密密麻麻地布满着脚手架。但第二天奇迹发生了,上万立方米的木材脚手架在一夜之间被全部拆除。
然而赶工也带来了隐患。工程师常荣五在细致检查后发现,桥体上出现了200多条裂缝,尤其是悬臂梁的根部情况较为严重。
发现问题后,常荣五立即向上级报告。大桥工程处迅速组织力量,对出现裂缝的地方进行了妥善处理,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
1968年9月30日,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终于实现通车。通车当天,五万多军民欢聚在长江桥头,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那天下着细雨,许世友坐在主席台正中。有人给他撑伞,被他一把推开。他还把身上的雨衣也扯下来,旁边的人见状也都收起了雨具。
在许世友的坚持下,1968年12月29日,公路桥也如期通车。南京长江大桥全线贯通的消息传遍全城,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庆祝。
这一天,整个南京城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虽然天空飘着淅沥小雨,但依然挡不住人们的热情。据当时参加活动的解放军战士回忆,活动结束后他们在桥下捡到了好几箩筐的鞋子。
这座大桥不仅是一项工程奇迹,更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见证。正如老桥工们所说:"那时候,大桥的变化几乎一个小时一个样。"
总理教诲谦逊展大国风范
在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这座横跨长江的巨构很快成为了各方瞩目的焦点。无论是国内领导还是外国来宾,都将这里作为必看的参观点。
一次特殊的参观让这座大桥有了新的历史意义。那一天,周恩来总理陪同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前来视察南京长江大桥。
罗马尼亚的贵宾们对这座大桥赞不绝口。面对外宾的称赞,解说员开始了例行介绍:"这是我们国家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一座大桥,用的全部都是国产材料。"
周总理听到这番介绍,立即出声纠正:"你们向客人介绍,话不能说得太满。"随后,他亲自向客人解释道:"我们的大桥不是那么十全十美,桥上就出现过裂缝。"
对于"自行设计、自信建造"和"全部使用国产材料"的说法,周总理也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他指出:"南京长江大桥是在武汉大桥的基础上建的,而武汉大桥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设计的,南京大桥也吸取了武汉大桥的经验。"
关于材料问题,周总理更是实事求是地说:"材料只能说基本上用的都是国产材料,你看钢轨上还有俄文字母,建武汉大桥剩下的材料,不是都支援南京大桥了吗?"
许世友在一旁陪同,听了总理的这番话,立即转身对身边负责外事的同志说:"你们要注意这个事儿。"在中午的招待午宴上,南京方面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野味。
所有的主菜都是地道的野味,连鱼都是许世友自养自网的鲜鱼。尽管看起来十分丰盛,但又恰到好处地避免了铺张浪费。
周总理用完餐后,以伙食超标为由,坚持要交伙食费。南京的宾馆起初坚决不肯收,但在总理的严肃批评下,最终不得不收下。
这件事还没完。后来许世友到北京开会时,周总理的警卫参谋专门找到许世友的工作人员,要求补交伙食费。工作人员推辞说只是几顿饭而已。
但警卫参谋却坚持说:"一定要补交,上次寄往南京的伙食费,宾馆以结过账为由又给退了回来。这事儿总理要是知道了,要批评的。"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小事折射出的是一个大国领导人的严谨作风。周总理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实事求是。
这一天的经历,对许世友来说是一堂生动的政治课。总理不居功自傲、不夸大其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展现出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胸襟。
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后来也体现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其他方面。当桥体出现裂缝时,军管会没有隐瞒问题,而是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上报,及时进行了修复。
这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正是来自周总理的言传身教。它不仅影响了许世友,也影响着参与大桥建设的每一个人。
功在千秋创造民族奇迹
在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许世友并没有停下追求完美的脚步。1969年,当毛主席视察南京长江大桥并询问"大桥能否满足战备需求"时,这个问题让许世友深深思考。
作为一个从战火中走来的将军,许世友对大桥的军事价值格外重视。他在大桥建设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大桥的质量不仅关乎国体,还是长江战备的保障,我准备用坦克车来检验桥梁的质量。"
这个提议在南京军区引发了激烈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是检验大桥质量最直接的方式,反对者则担心万一出现意外,这座举国之力建成的大桥会受到损害。
许世友坚持己见,专门找来桥梁专家进行论证。专家们通过精确计算,得出结论:坦克过桥完全没有问题。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工程人员做了周密准备。他们在桥面上铺设了一层茅草并进行洒水,同时严格规定坦克在通过时不得调整方向或掉头。
1969年9月初,许世友从苏北调来了一个装甲团。试验当天,他亲自坐在指挥车上督导。除了前方四辆开道的摩托车,还有两辆宣传车不断播报消息。
9月26日中午,118辆62式坦克整齐划一地驶过桥面。在场的60万南京市民见证了这一壮观场面,大桥纹丝不动,完美通过了考验。
南京长江大桥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当我国开展潜射导弹试验时,这座大桥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当时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科学家们另辟蹊径。
潜射导弹总设计师黄纬禄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方案:利用南京长江大桥进行试验。这个想法得到了钱学森的大力支持,许世友更是表示:"是个好事,我举双手拥护。"
1970年8月,许世友下令南京长江大桥实施三天宵禁。黄纬禄站在桥上亲自指挥试验,通过多次实验数据比对,成功解决了潜艇发射导弹时的安全问题。
时隔多年后,美国"核潜艇之父"里科弗访华。当得知中国是借助南京长江大桥进行潜射模拟实验时,他由衷赞叹:"这是了不起的创举,你们也是核潜艇之父。"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使用,不仅改变了南京的交通格局,更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它证明了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建造世界级的大型工程。
这座桥的跨度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四倍,却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成。它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座丰碑,见证了中国工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从最初的选址到最后的通车,从坦克试验到导弹研制,许世友和南京长江大桥的故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是一个军人的担当,更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在当今的南京,这座大桥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城市的标志,更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每一个从桥上经过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座桥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