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最活跃的时代,各种艺术形式在盛唐时期均取得了极大发展。
不仅有丰富的诗歌等文学作品,唐代的舞蹈艺术也非常盛行,除了著名的霓裳羽衣舞和舞马之外,唐代的剑舞也十分精彩。
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更是成为了唐诗中的名作。剑舞的发展渊源
剑最早是作为一种兵器出现在历史上的,但从先秦时代开始,剑的功能便发生了变化。
其逐渐成为一种象征身份的礼器,很少再出现在战场上,在《孔子家语》中,子路就曾问过孔子“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可见当时剑已经成为一种装饰品了。
到了战国时期剑的礼器作用被进一步放大,当时的贵族们都喜欢在外出时随身佩戴长剑来表示身份,而且身份越尊贵的人,其佩剑也就越长。
在荆轲刺杀秦始皇的时候,秦始皇一开始拔不出剑,就是因为当时秦王的佩剑足有七尺长,就算秦始皇没有乱了阵脚,想要一下拔出也是很不容易的。
在剑的兵器功能褪去之后,剑的表演功能便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其他兵器相比,剑的形制是对称的,这和中国文化对于均衡的追求是非常契合的,与此同时剑神修长,前窄后宽,非常富有美感,这让剑成为了一种适用于舞蹈表演的道具。
在前面提到的子路与孔子的故事中,子路在提问前就在孔子面前舞了一段剑,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剑舞这一表演形式便已经存在,在著名的鸿门宴上,舞剑也是酒会上最重要的助兴手段,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剑舞就已经被列为“百戏”之一了。
由此可见在唐代之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剑舞这一艺术形式,但其并没有成为舞蹈领域的重要分支。
直到唐代,随着任侠文化的盛行,将武术与舞蹈有机融合的剑舞才终于被人们所看到,并逐渐发展成唐代最重要的舞蹈类型之一。唐代剑舞的分类
唐代根据舞蹈表演形式的不同,将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种,而剑舞自然属于健舞分支,细分而言剑舞主要有四种分类。
第一种也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便是宫廷剑舞,唐玄宗在位时期他为了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在宫中建起梨园招募天下出众艺人入宫表演,其中就有擅长舞剑的公孙大娘等人。
这些专业人士对剑舞的舞步和表演形式进行了精心编排,动作美轮美奂,让杜甫发出了“曤如羿射九
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的盛赞。
这些宫廷艺人后来也经常出宫表演,他们的技艺也流传到了民间,这对于唐代剑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第二类剑舞为军营剑舞,唐代虽然国力昌盛,但国家其实一直处在频繁的战争之中,那些外出征战的战士们便经常通过舞剑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心情。
因此在唐代很多优秀的剑舞表演者都出身自行伍,其中被唐玄宗誉为唐代三杰的裴旻便是其中之一。
裴旻的剑舞表演得到了很多人的高度评价,王维更是将其称为天人,当时裴旻有一个独家绝活,他会将长剑抛起到十丈的高度,然后再伸出手臂用剑鞘去接宝剑。
在旁观者眼中那柄宝剑的速度有如流星,但裴旻总能稳稳接住,旁观者无不叹为观止。
第三种剑舞为文人剑舞,这种剑舞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进行的表演,更多的是在文人酒酣之际抒发感情的随性舞步。
因此很多唐代诗人其实也是剑舞好手,李白就有“我家青干剑, 操割有余闻”的诗句流传至今。
最后一种剑舞为道教剑舞,在李渊建立唐朝时为了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其号称自己是老子后人,这让道教在唐代初期得到了极大发展,道士们经常用剑施法,因此为了让人们相信他们有通天之术,唐代道士在表演上也下了一番功夫,这也是对我国剑舞艺术的一种丰富。唐代剑舞艺术风行的原因
前面我们提到了剑舞是一种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表演形式,其之所以能够在唐代获得极大发展,除了唐人崇尚的任侠文化之外,还和唐代的社会特征密不可分。
首先唐代经济水平比之前朝代高出不少,全国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也颇为频繁,这令唐时的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市镇,这些市镇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
我国的民俗艺术也在唐代发端,出现了专职表演的艺人群体,他们的出现为剑舞等艺术门类的技术提升提供了条件。
其次唐代的文化和政治风气在我国古代封建朝代中最为开明,无论男女老少都有着平等的权利,这种氛围催生出了人们的娱乐需求,而剑舞作为老少咸宜的表演方式也收获了不错的民众基础,剑舞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最后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百姓有着十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国家的强盛和生活的富足让百姓们有了强大的自信心。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都会乐于参加展示自己的活动,因此当时的唐人中不乏舞蹈高手,他们自然也有更高的欣赏水平。
在他们的品评和建议下,剑舞艺人的技艺突飞猛进,这才令唐代的舞蹈水平达到了古代历史的最高峰。
与之相对在宋朝时虽然我国第一次出现了市民阶级,而且民俗艺人的数量也比唐朝更多,但宋代的艺术造诣却不比唐朝,这充分说明了受众水平对于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让我们对强大的盛唐愈发神往。
如今剑舞已经被剑术表演所取代,部分戏曲表演中的舞剑表演也是对剑舞艺术的传承。
在这些表演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充满生命力的美感,而这也是古代剑舞最重要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