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此人一生可谓是精彩纷呈,民间人物评价有好有坏,史学家们也对其褒贬不一。他的个人品德,一言以蔽之,十浊一清,既得到了“流氓皇帝”的恶名,却又被毛主席评价为“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邦不是如同项羽一般光明磊落的大英雄,他人生的社会地位是从一个极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历史中能做到如此的人物寥寥无几,凭借他为自己挣来的皇位,在中国古代四百多位帝王中,已是极为出挑了。那么,刘邦一介贫农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坐上开国皇帝的宝座呢?
领导意识,过人胆识
领导,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最吃香的岗位。然而,成为领导并非易事,要享受最大的利益,就意味着要承担最多的风险。刘邦从沛县起兵反秦,当时的他手下虽有百余人,但官阶上仍不比萧何、曹参等人。但刘邦一马当先,大胆鼓动百姓杀掉沛县令,先一步得民心,得到百姓开城门接纳,具备天生的领袖意识。此时萧何、曹参深知枪打出头鸟的道理,担心身家性命,深恐举事不成,株连九族,缺少背水一战的勇气和魄力,同样竭力推举刘邦领导起事,为刘邦称帝提供了早期的领导基础,就此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古时候,成王败寇这个道理人人皆知,刘邦当机立断,勇敢上前担下大任,不惧失败的后果吗?当然不是。在成事这条路上,刘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赌徒,借着胆量大,勇于担当,破釜沉舟。他深知风险与机遇并存,当时势来了,唯有抓住机遇,才可能改变自己的底层身份,迈向更高的台阶。
善于交际,知人善用
若说到刘邦的优点,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他的用人之道。《史记》有载,刘邦在总结夺天下之经验时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知人善任,绝非易事,将各位文韬武略的人才收入麾下,用人如使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刘邦可以说是一位极优秀的管理者。
而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能够为他所用,不得不依靠刘邦此人善于识人和交际的本事。他的每位心腹,都来自社会不同的阶层,张良是韩国贵族,出身高贵,而曹参是区区小吏,更有樊哙是一介屠夫,夏侯婴是马车夫,陈平是魏王咎的太仆,项羽的大将韩信也被其笼络而来,刘邦看人不看身份地位,只看能耐本事,在他的交际与周转之下,手头人才济济,谋臣如雨,猛士如云,皆为他所用。
宽容大量,虚心听教
彭城战败后,刘邦曾向各诸侯许诺,谁协助打败项羽就能得到函谷关之东的土地。以此为筹码,吸引来许多归附项羽的诸侯,削减了项羽的战力。事成之后刘邦兑现承诺,未收取一份土地。再有,刘邦成事路上最知名的战役就是楚汉之争,对手项羽战败乌江自刎。刘邦封他为鲁公,厚葬于谷城,对项羽做到了充分的尊重,可以看出刘邦大方的处事风格。
随着战况的不断推进,刘邦的权力也同步增大。但刘邦定力过人,非但没有自我主义,反而愿意接受和听取他人的劝诫,这是一个优秀的皇帝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刚进入咸阳时,刘邦一时间为秦二世的奢华后宫所迷,意图享受,在樊哙和张良的稍加劝诫下,刘邦猛然警醒,立刻将心思投入当前战况,还军霸上,带领众人继续前进。正是由于保持初心,不盲目迷失,不狂妄自大,时刻听取他人意见,有自己的判断,才能让刘邦一路保持警惕,最终成功。
纵观刘邦的一生,实实在在的是一部草根的励志奋斗史,从一无所有到天下之主,从泛泛之辈到千古留名。刘邦所靠的不只是时势造就英雄,而是自主能动地改变世界的力量。刘邦凭借得有勇气胆量,有谋略担当,有平视他人的思想,有遵从民心的目标,有发掘人才的眼光等等,刘邦的强大不是或文或武的专长,而是综合全面的强大,他具备领袖和管理者该有的素质,因此成为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