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的帝王下葬后,封闭地宫时剩下的工匠,是怎么出来的?
迪丽瓦拉
2025-08-18 14:02:55
0

【前言】

古时候,人们对于殡葬这事儿可是特别讲究。那时大家都信鬼神,觉得人死后还有灵魂在。

所以啊,古代那些帝王啊,生前就会为自己修那种超级豪华的陵墓,甚至还要拉活人来陪葬,就是不想死后孤零零的。

这座陵墓如此雄伟壮观,全都是为了让他在离世后,能像皇帝一样享受无尽的荣耀与尊荣。

那么,古代的皇帝们得花多长时间来建造他们的陵墓呢?

皇帝入土为安后,地宫的大门缓缓关闭,那最后一位工匠该如何逃脱呢?这确实是个让人好奇的问题。不过,据说他们有个巧妙的方法。工匠们会在建造地宫时,预先留下一道秘密通道,或是制作一扇隐藏的门。这样,在完成任务后,他们就能轻松地离开地宫,而不必担心被困在里面。当然,这些通道和门的位置都是极其隐秘的,普通人很难找到。所以,你不用担心地宫的安全问题啦!

【帝王永生的渴望】

古代的帝王们特别看重丧葬的传统,觉得对待死者就应该像在他们在世时一样尊重。也就是说,那些生前享有无上荣耀的帝王们,就算死后也期望能维持生前那种尊贵的待遇。

帝王们去世后,都希望能有一座豪华而庄严的陵墓来彰显他们的地位。于是,这些陵墓不仅是为了纪念他们,更是寄托了他们的期望,展示他们的权力和尊贵。通过建造这样高规格的陵墓,他们希望能够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这种尊贵和豪华。

长久以来,封建王朝的人们深信“鬼神”之说,他们认为灵魂是永恒不灭的。在他们看来,即便肉体消逝,只要妥善保管遗体,灵魂就能长存于世。这种灵魂不灭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信仰之中。

皇帝年轻时便开始筹划自己的陵墓,他找了风水术士,最终选定了一个灵气四溢、风景秀丽的地方,那里依山傍水,据说是个风水宝地。

皇帝老儿总觉得自己身份高贵得不得了,还给自己取了个“九五之尊”的响亮名号。为了显摆自己的地位,他们常常会让成千上万的劳工没日没夜地开山挖土,修造那豪华的皇陵。

皇陵作为历朝历代帝王的安息之地,它们的规模自然都相当壮观。考虑到古时候建筑技术有限,修建这样一座座庞大的皇陵,往往需要耗费长达数十年的辛勤努力。

陪葬的东西都很珍贵,人们会把很多稀世珍宝放进陵墓里,但这样做既劳民又伤财。

帝王们觉得,采取这样的措施可以为后代带来福祉,保证家族的王权永远持续下去,这个想法其实也没错。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那些修建皇陵的工匠在完成工作后,大部分都会被关在皇陵里活活饿死。这是因为帝王们不希望死后有人来打扰他们,所以选择让工匠们陪葬,以此来确保皇陵的安静与永恒。

以秦始皇陵为例,建造过程可谓漫长。从秦始皇登基那年开始,也就是秦王政元年,陵园的建设就已经拉开了序幕。耗费了大约39年的时间,直到秦始皇快要去世的时候,都还没有完成。等到二世皇帝胡亥继位后,又修了整整一年多,这才算真正完工。可以说,秦始皇陵的建造历时之久,真的不容易。

你知道吗?秦始皇陵可是由72万囚犯齐心协力建造的,这个数字放在现在,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工匠们为了活命,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把墓穴关得严严实实,自己不被困在里面,外面的人也打不开。他们得想个万全之策,既保证自己的安全,又能让墓穴保持封闭状态。

【自来石的出现】

一开始啊,修建皇陵的那些工匠们,一个个都避免不了被埋在皇陵里活活饿死的命运。真是够悲惨的。

但这种大规模杀害工匠的做法,让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这样做不够仁爱,也让人感到羞耻。

工匠们为了活命,一直在琢磨着怎么让那道石门自己关上,然后永远也打不开。

在那个时代,自来石就应运而生,这可是人工凿出来的汉白玉石条哦。它的出现,可不是偶然,而是顺应了当时的需求和条件。所以说,自来石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这个东西,可能很多人都没见过,甚至听都没听说过。不过,在《定陵发掘-揭开地下宫殿的秘密》这本书里,定陵地宫里就有这样一个神秘的物件。真是挺让人好奇的,不知道它背后藏着什么故事呢?

当你游览定陵地宫时,讲解员会向你介绍定陵发掘的经过,特别是如何成功打开那些坚固的石门。据说,那时候的考古专家们费了不少心思和力气,才找到了开启石门的秘密。如今,这些石门已经成为定陵的一大看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整个发掘过程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那两扇高大威猛的石门了,高3.3米,宽1.8米,简直就是个大家伙。如何才能顺利打开它们,真是个不小的挑战啊!

石门外面没有锁和闩这些东西,那它肯定是从里面锁上的。

考古队有些紧张,毕竟大型墓穴里确实存在机关,虽然不像小说里描述的那么神奇,但还是得小心为上。

这石门能关得这么紧,肯定有什么巧妙的机关在里头。考古队的人不敢贸然去开,怕一不小心触发了机关,又怕不小心破坏了陵墓里的东西。他们得小心翼翼地处理,毕竟这可是个历史悠久的陵墓呢。

1958年,考古队发掘定陵时,虽然科技不如现在先进,但他们非常用心。他们反复研究和测量定陵墓的石门,最终从门缝里发现,门是被一根石柱顶住的。所以,要打开这扇门,得先把顶门的石条移开。

后来啊,考古队员们用铅丝套、木板钉等一堆工具,费了好大劲终于把石条给挪开了。就这样,定陵地宫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让大家都得以一睹它的真容。

现在,这根自来石就在石门旁边展览,大家可以随便看。

当讲解员看到这条石条时,他会用一句“一石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它,这句话既形象又生动,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这条石条的神奇之处。它就像一座坚固的石门,只要它挡在那里,任何强大的力量都无法突破。这种神秘的力量不禁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想知道自来石是怎么把石门封得严严实实,里面还不需要人操作吗?

【自来石的原理】

想要自如地控制自来石,关键在于设计一个非常精巧的机关装置。

自来石运用了杠杆原理,让木匠离开后,石门能自动紧密关闭,坚不可摧,即使外力也难以打开。这个设计真是巧妙极了!

其实啊,就是在门还没关紧的时候,留了个小缝儿,然后把一块木板像钥匙一样塞进去。

要是大家还没从皇陵里出来,那个门其实是可以推开的。你知道吗,那个自来石的一头就放在地上的一个凹槽里,另一头则用些凸起物和木板给固定住了。所以,理论上讲,推开那门并不是难事。

最后一个工匠走出后,轻轻抽出木板。这时,原本倾斜的自来石就会竖直滑落,稳稳地靠在石门旁边。

这可不是随便一靠就完事的,得经过精细的计算才行。那个自来石得完美嵌入石门里,才能确保门被紧紧锁住,牢不可破。

【结语】

现在的社会,殡葬制度都简化了,不会像古代帝王那样搞得太铺张浪费,也不会给老百姓带来负担。大家都讲究节约、环保,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心安。

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以民为本”的根基,这就像是高楼大厦的稳固地基。尽管古代的工匠处境令人心痛,但他们依然能够在困境中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精密机关,这恰恰体现了中国“工匠精神”的永恒传承。这些工匠,他们的智慧和技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深度好文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一眼百万年 极目楚天舒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湖北省博物馆重磅上新的“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即将开放,12月26日...
原创 断... 所谓的“铁骨谏臣”,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分为两大类:书呆子和沽名钓誉之徒。历史上真正的政治家很少与...
原创 《... 最近剧荒,无意间翻到了早些的电视剧,由赵丽颖主演的《楚乔传》,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也让观众看得揪心。抛...
原创 韩... 我们和韩国曾经也是很长时间没有什么交流,不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之间的交流也在慢慢增...
原创 诸... 也许是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决定双方胜负的关键,是某位谋士“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却...
原创 清... 今天与大家分享:清朝中期名臣朱轼的故事,他一生为官清廉刚正,特别是当皇帝到他家吃饭时,他只用简单的工...
原创 唐... #深度好文计划# 李泌,是唐朝中期的政治家与学者。他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多次为陷入险境的唐朝排忧解难...
原创 1... 1945年4月25日,全世界1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联合国家会议,签署通过了《联合国宪...
原创 1... 1932年秋的一天,驻南京国民党宪兵第一团团长彭善后,忽然接到了蒋介石发来的密电。彭善后看完密电之后...
王近山扬言要抓五千美军俘虏,韩... 抗美援朝战争中,王近山以其独特的个性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他就是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
原创 一... 现在的抗日神剧其中的很多地方真的是夸大的让人不能相信。但是在我军的抗战历史上,确实有那么一位老英雄。...
原创 南... 张俊和岳飞、韩世忠、刘光世等人并列中兴四将,但是在岳飞的墓前却跪着张俊。这位本来算得上功臣的人怎么会...
成都一袭汉服课堂科技有限责任公... 隋朝承北周统一北方之余威,终结了南北朝旷日持久的对峙格局。唐朝绵延近三百年,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出兴起...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里,众多人物的死亡时间与原因都是和历史对不上号的,其中原因很多,待我细细讲来。 第一种...
原创 中... 历史总以一种难以改变的,如同陀螺式的向前运动,并在这种运动中让每个王朝都在相应的定律产生、发展、强盛...
原创 1... 前言 小学课本中,有一篇名为《难忘的泼水节》,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 这篇课文的内容主要讲述周恩来总...
巴拿马运河:历史不容抹去(三)... 新华社巴拿马城12月26日电 “不做美国殖民地,运河是我们的,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不属于任何别的国...
原创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伯乐赏识千里马的故事,像是西周时期,钓鱼的姜子牙被文王赏识,委以重任。全国解放...
原创 毛... 毛主席提出过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口号,叫“为人民服务”。 可以说,毛主席的一生,都在践行这句口号,他做...
中华民国十七年贵州银币一元 中华民国十七年贵州银币一元,是一枚承载着丰富历史内涵与独特艺术魅力的银元,它不仅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