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樊之战中,孙权采取了出乎意料的行动,突袭盟友关羽,导致关羽败走麦城。在孙权围猎关羽的过程中,他下达了“羽至即斩”的命令。关羽作为刘备的二弟,是一位在战略要地担任大将的重要人物,其身份在刘备阵营中非常特殊。面对已经达到收回荆州目的的局势,孙权本可以俘虏关羽,通过释放关羽来缓和吴蜀之间的紧张关系。然而,孙权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杀死关羽。这一行为的原因值得深究。
有关孙权杀关羽的原因,流传甚广的三个理论并不太可信。首先是孙权求亲受辱的说法,即关羽拒绝了孙权向他求亲的提议,引起了孙权的愤怒。然而,这个理论在实际情况中难以成立,因为关羽身份显赫,与吴国结亲对刘备阵营不利。其次是关羽乱开“地图炮”的说法,即关羽因孙权援军缓慢而发表激烈言论,但这种言论是否足以导致孙权怒不可遏也值得怀疑。最后是孙权要斩草除根的说法,认为孙权为了防患未然,决定斩草除根,消除关羽的威胁。然而,这一理论在时间和地理上都存在不合理之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孙权毫不犹豫地杀死关羽呢?一方面,孙权可能试图讨好曹操,通过杀死关羽表明吴蜀决裂,并迷惑曹操,以便吴军能够迅速攻占益州,避免曹操的干涉。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这可以被视为对曹操势力的示好。另一方面,孙权的战略目标是灭蜀,这一点从他后续的军事行动中可见一斑。因此,孙权杀关羽可能是为了向蜀国宣战,同时鼓舞吴军士气。当然,孙权的计划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行动揭示了他对整个局势的雄心壮志。
总的来说,孙权杀死关羽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与关羽口无遮拦的性格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孙权试图通过这一行动迷惑曹操、讨好曹操势力,同时表明吴蜀决裂,并为未来的灭蜀计划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