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一直在西陲之地。
直到幽王被杀,平王东迁时,因秦襄公护周有功才开始封侯建国。
但秦国的影响力难以到达中原。长久以来,在周王朝的封国内,秦国是被看成蛮夷之地的,并没有太大影响。这成为秦国的心病。而这个心病得的比较重的就是秦穆公嬴任好。
首先是他的君王得的很是奇特。
公元前676年,秦德公死,由长子秦宣公即位。可见秦国也是尊崇长子继承制的。但公元前664年秦宣公死,他的九个儿了都不合适继承,由宣公弟秦成公即位。公元前660年秦成公又死,他的七个儿子同样不合适继承君位,只有由他的弟弟嬴任好即位。
也就是说嬴任好是秦德公的儿子,在他前面有两个哥哥都当了国君。而且这两个哥哥儿子都还不少,但却都没有继承君位。看来秦国的君王是在等待着嬴任好。他当上后,在任时间长达38年,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君王。
这一切似乎预示着他要成就一番霸业。
其次,毫无疑问他是有想法的君王。
偏居西陲的秦国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人才。
所以重用各类人才成为秦穆公执政时最大的特点,甚至重用外国人才成为后世秦国最终能崛起的原因。第一个最有名的重用就是用五张羊皮从楚国换来的大夫百里奚。他原先只是一名奴隶,但穆公用贤不拒,在知道百里奚的才能后,就直接把国政托于他。然后就是由百里奚推荐的宋国人蹇叔,再就是接纳从晋国逃来的丕豹,还有从西戎得来的由余。
在诸多贤能的帮助下,秦穆公三次置立晋君,多次平定晋乱,取得河西之地,使十二个戎国臣服于秦,扩大了秦国在东西两方,特别是在西方的疆域,也就成为西陲霸主。而对外国有才之士的任用,使秦形成了重用外国人士的客卿制度,这种开放包容的治国理念,为后世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最后,就是为什么秦穆公能有如此的胸襟与胆识呢?
这同秦穆公远见卓识与雄才大略有关,也与他对秦国有清醒的认识有关。
偏居西陲的秦国,就是在周幽王失去人心后,平王被迫东迁中建立起来的,所以民心向背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而当时的国家能否强大,一个很关健的因素就是人口的增长。要人口增长,一是本国人的生育要高,二是对面周边国家人口的吸引力要强。要让人们向往一个国家,就要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才有秦穆公“不以畜产害人”而免死三百个吃掉自己马匹乡里人的故事,才有秦穆公没有乘着晋国饥荒而去攻打晋国,反而派人把秦国粮食运到晋国,以获取晋国人的好感与支持。才有了与晋国的联盟。
因为当时秦国东出面对的第一个大国就是晋国。
而晋国的国力是秦国难以撼动的,既然打不过,那只有联盟,这才能为秦国争取到最大利益。秦穆公时,用战争手段征伐四方,通过联姻,用礼、送乐,救民等与周围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不断扩大秦国的影响力。虽然这种影响力难以抵达中原地区,但在西方却成为一个最强大的存在,也让自己挤身于春秋霸主行列。
但或许是秦穆公太过勇猛,感召力太大,也或许是他相信天命,还想在死后有自己一个最强团队,所以在他死后许多有为的贤人成为他的陪葬。
这一下子让秦国的人才出现了断层,以至在穆公与孝公这几代间出现了消沉,使秦国不复东征之力,而使霸业消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