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9年,李广因不愿“复对刀笔之吏”,愤而“引刀自刭”,至此他封侯的愿望彻底落空。其子李敢认为父亲是被卫青逼迫而自杀,便打伤了卫青。霍去病因替舅舅卫青打抱不平,于公元前118年在甘泉宫狩猎时借机射杀了李敢。
当世的很多人为李家父子鸣不平,甚至几百年后的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发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李广部下数十人,以及其子李敢都获得了封侯的恩赐,而为大汉江山战斗一生的李广,却至死未能封侯,他到底冤不冤?
作为一名将军,军功是最重要的筹码,咱们来看看李广一生的战绩。
一、名将之后,少年得志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善骑射,其祖上是秦朝名将李信。李广于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从军击匈奴,斩杀众多匈奴首级,因功被任命为中郎将。曾数次随文帝狩猎,猎杀猛禽,十分勇猛。汉文帝曾评价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二、平叛立功,错失封侯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李广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夺取了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从此名声大振。
但因接受了梁王授予他的将军印,遭到皇帝猜忌,朝廷没有给予封赏,也为他终身未能封侯埋下了伏笔。
原来,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一直希望景帝在去世后将皇位传给梁王刘武,而景帝也曾亲口向窦太后允诺,会将皇位传给梁王,但是他内心并不是这么想的,景帝有十几个儿子,他肯定希望能将大汉江山传给自己的儿子。因此景帝与梁王的关系特别微妙,而李广在此背景之下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难免会受到景帝的猜忌,本应封侯的大好时机,也就这么错过了。
李广作战虽然勇猛,但是不讲究战略部署,只是以勇猛战胜,只要敌人兵力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因而时常兵败或无功而返。
三、抵御匈奴
在汉武帝时期,李广参加了多次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然而却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军功。
马邑之谋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李广、公孙贺、韩安国、王恢等为将军,率领三十余万大军,埋伏在马邑附近准备伏击匈奴。匈奴军臣单于进军至距离马邑百余里附近,发现牲畜遍野而无放牧之人,顿时产生疑心,后来得知汉军果然在马邑附近埋伏了重兵,于是赶紧撤兵。汉军因此无功而返。
龙城之战
:公元前128年,匈奴入侵上谷郡,汉武帝命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兵分四路迎击匈奴。四路大军中,公孙敖、李广两路大军皆战败,而公孙贺则无功而返。而卫青却率兵直捣匈奴祭天胜地龙城,歼敌七百余人,凯旋而归。
此次战斗中,李广率领一万骑兵出雁门关,从左翼寻找匈奴主力,却不想进入了匈奴的包围圈,李广全军覆没,自己也身受重伤被俘。后来寻找机会抢夺匈奴人的战马,才得以逃脱。回朝后因兵败被俘,被判死刑,变卖家产缴纳赎金之后才被免去罪责,但也因此被贬为平民。
定襄北之战: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以李广、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沮为将,领六路大军,自定襄北出发,北击匈奴,“斩首数千级而还”。一个月后,大军再次出塞,斩杀匈奴一万多人。
此次战役中,李广迷路了,无功而返。
而正是在此次战斗中,年仅18岁的霍去病率八百骑兵,长途奔袭数百里,斩杀敌军两千余人,因此被封为冠军侯。
河西之战: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霍去病率兵第二次出征河西地区。李广和张骞负责牵制匈奴左贤王,却不想李广率领的四千前锋骑兵遇上了左贤王的四万主力部队,而此时张骞的主力部队不幸迷路了,无法救援。经过两日苦战,李广部队死伤过半,终于等到张骞主力部队赶来救援,李广才得以脱身。
此次战斗中,李广功过相抵,未得封赏。而霍去病所部深入敌境两千余里,歼敌三万余人,俘获匈奴王公贵胄数十人,获封食邑五千户,部下多人因功封侯。
远征漠北: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兵分两路远征漠北。李广作为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卫青命李广作为侧翼配合主力攻击匈奴,然而李广不幸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及时与卫青率领的主力部队会合,导致匈奴单于逃跑,在战斗结束后才遇到了回撤的卫青大军。
因此,此战中李广不仅无功,反而有过。而卫青率领大军长途奔袭千余里,大败匈奴,斩杀一万九千余人。
战后大将军卫青派人询问李广原因,老将军羞愤难当,便引刀自刎了,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也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
纵观李广的一生,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他确实没有能够值得封侯的军功可言,唯一的一次夺得叛军军旗可以封侯的机会,却因为卷入政治漩涡而错失良机。
其早年间的英雄事迹,更多的也只是体现其个人单兵作战能力,而作为军事指挥者,相比卫青、霍去病等一批优秀的将领,确实是相去胜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