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帝国,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由明朝北方满族南下建立的政权利用外儒内法兼之以道的王道策略治理汉地,又用八旗体制牢牢把控住了满洲势力,同时,通过宗教手段控制西藏、新疆。
不可否认,这个帝国的统治者将自秦开始的中央集权制度所能释放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每当我们研读清朝史料时,无法不被清帝国的国家机器的精巧性与灵活性所折服。“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教科书上曾经那一笔带过的几个字,初看不觉得新奇,如今再看,令人慨叹。
但这台由历代帝王打造出来的农业社会最为完备的国家机器,却带领着中国走向了工业时代。开始了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很多历史爱好者们在草看这段历史时,多会找出一个背锅者去让他受千夫所指,然后在选出一个人去感慨意难平。而大多数人选择的,便是康熙第十三子,著名的“侠王”爱新觉罗.胤祥。
实际上,大家讨论胤祥是否可以扭转局面,实际上也是在讨论清帝国前期有没有什么可以扭转闭关锁国局面的方法。
那么说,清帝国前期,大清真的可以打破中国传统封建体制的束缚,完成国家转型吗?这位皇子,能够扭转大清的局面,带领帝国走出一片新天地吗?专制制度的完善与开放海禁的王爷
对于胤祥这个人的生平,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有过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一下。胤祥在经历了康熙朝的冷落之后,开始了在雍正朝的励精图治。
雍正继位后,他和自己的弟弟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两人联起手来收拾康熙留下来的烂摊子。
康熙晚年为了保持自己给自己立的“仁君”人设,对于吏治腐败,官员贪污完全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功勋大臣仗着自己在康熙朝的威望搅的朝局乌烟瘴气,老百姓怨声载道。
雍正的上台后,开始收紧朝廷风气,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雍正这个人办事不留余地,急功近利,许多政策又不得不让允祥(背景为雍正朝,采用允祥这个名字)来出面斡旋。哥俩一唱一和,政治面貌焕然一新。
很多人对于允祥的“开明”,是因为雍正朝时期,允祥主持开海禁。
海禁政策,最受中国人诟病的政策,甚至在部分人眼中,仅次于清初五恶政。这个政策起自明朝,太祖洪武帝颁布上谕,宣布海禁: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于重法";
永乐帝也延续此项政令,要求“片甲不许入海”。
此时的海禁是因为方国珍等反明势力和东南沿海的海盗势力威胁明朝统治。随着戚继光抗倭,东南海患的消失,在明穆宗期间,明朝短暂的开放了海禁。这次放开,使得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间接促进了三角贸易的发展。大量非洲、南亚的硬木材料进入中国,使得明代硬木家具成为了中国家具的高峰。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为选择合适的根据地发展抗清力量,他击溃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完成了对宝岛的收复。
清廷此时无力对付台湾,于是再次选择了海禁。随着康熙将台湾纳入中央统辖,东南海患也逐渐平息,康熙下令允许百姓出海贸易。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人居住南洋,康熙怕南洋生乱波及清朝,于是宣布了再次海禁。
允祥的这次提出开海,也是在评估南边无患后才提出来的。这次开海,确实是起到了发展经济的作用,但在这个以农业为立身之本的社会,注定无法长久执行下去。早已绑定的社会和终不能改变的结局
允祥早期接触过西方文化,并且他对此也毫不抵触,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就留给人们幻想了,如果是允祥继位,是不是就可以改变政策,然后大清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完成质的转变了呢?
这就好像再问,一个精神正常的人会不会兴高采烈地拿着大刀把自己脖子砍掉呢?
中国古代之所以被成为农业社会,是因为古代中国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建立的国家。从商鞅变法开始,重农抑商政策便一直开始执行直到清朝。
商业的流动性与不稳定性无法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去完成统一中原,并且征战四方这种庞大的开销。商业的脆弱性也经不起古代国家机器如此的盘剥压榨。
中国之所以是现在的这种九百多万平方公里,并且即便人口分布不均匀但相比较俄罗斯远东地区、加拿大北方地区的那种邻居只有狗熊麋鹿等野生生物的原生态地区,我们的边疆没有一处没出现过强权:东北的渤海国、辽、金、满洲;北方的蒙古;西部的白帽子;西南的吐蕃、土司。能把这些随便拉出一个就能吊打一众的强权捏成一片秋海棠叶的,所依靠的就是永远农业省源源不断的供给,这是商业文明所做不到的。
我国历代封建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其本质就是地主阶级的最高代理人,他们就是中国最大的地主,他们所吃的,所靠的就是农民。
所以,在中国,你可以这样理解:懂得可持续性盘剥吸血的就是明君盛世,参考汉代文景之治与民休息、李世民的恢复民生、康熙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不懂得可持续性吸血的就是暴君昏君:例如秦始皇上马大工程、隋炀帝着急修大运河等等。
很多朋友都只是通过电视剧了解到了这位,相比较大家刻板印象中清朝人那种“愚昧无知”,这位常务副皇帝如此开明必然能打开一片新天地。实际上,他也是康熙的儿子,清朝的皇室,是既得利益者,他怎么可能去革自己的命呢?
还有一点,很重要,但大家大多时候都已经忘记了这一点,那就是国家权力运行的核心是皇帝,但支持国家发展下去的,是整个国家官僚机构。
雍正推行他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政策时,为何那么多生源反对,导致最后这项政策在乾隆朝正式流产?因为这项政策完全损害了士绅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古代科举制度,就是平民由农民阶级向地主阶级的一次跨越,这使得阶级固化在下层是有活口让老百姓有希望进行转型的。这个社会最害怕的就是绝望,一旦绝望,那自己一切的不如意就会变成体制的错,社会的错,从而铤而走险;
可一旦社会给他们开一个可以转变身份的开口,他们就会不遗余力的奔向那里,自己的失败就会变成自己的不努力,别人给机会了自己没有把握住,社会会更加安定。
这是农业社会的必然,是内在因素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整个社会完成了对这权力天平的平衡,谁跳出来都会被瞬间压倒,哪一边都不想改变这个现状,能改变的只能等到一头自然的腐朽。
清朝从在关外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入关后的“上书房”一直到“军机处”,皇权从与贵族分享权力到与大臣分享权力再到最后由皇帝独揽权力,整套国家机器完成了最后的整合,下面社会有序的完成阶级流转;
相比较于前朝皇帝们总喜欢把副业干成主业,清朝的这种几近变态的工作态度让皇帝有效地避免了流转后的新旧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控制这这个国家可能出现的任何不利于自己统治的苗头,这个社会水流的稳如死水。
这种社会,不是允祥一个人能够改变的。几近完美的运作与百年未有的变局
如今,大量的清宫剧给很多人一种错觉,那就是清朝皇帝整天和自己的爱妃们在后宫起腻,要不然就是北上去避暑山庄和嫔妃们约会,要不然就是南下去江南摸摸唱搞艳遇。这种误导导致了人们忽略了北上与南巡的真正目的。
避暑山庄,它不仅仅是那座浓缩了中华大地山河于一园,“移天缩地在君怀”的皇家园林,它更重要的,是它外围的庙宇。这些庙宇,包括了佛寺、喇嘛庙以及一座西北最大清真寺的复原。这些庙宇,成为了清朝通过宗教团结西南、西北的重要建筑。
怀柔各部,只是一种手段,对于反抗者,清廷也可以做到绝不手软。自康熙朝便开始与清廷对抗的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在多次反叛乾隆后,迎来了他们人生的终点。曾经控制西北西南,杀得雍正求神拜佛的准噶尔,在少数投降清朝后,这只蒙古人马已经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抹去;
清军救出的和卓兄弟反叛,在黑水营两万人马围困九百八旗士兵,杀死多名清朝勋贵之后,这九百人马愣是靠吃叛军挺到援军驰援,杀出重围。重整军马后,以至少一比三的军队劣势在帕米尔高原强行军,一路杀至巴达克山(今阿富汗境内),逼迫巴达克的大汗交出了小和卓的人头;
小和卓人头送到北京后,乾隆亲自下令喇嘛把其头颅做出嘎巴拉碗(现藏于台北故宫)
康熙乾隆多次南巡,在民间流传出康熙微服私访、乾隆寻找生母等多个或浪漫或荒诞的故事。殊不知,康熙、乾隆正是通过这种手段,一边拉拢江南士绅为自己服务,一边兴起文字狱,打击和警示反清势力。
午门献俘(部分)
这套治国思路,实际上换上任何人都会如此执行,还是那句话,这不仅是清代皇帝的智慧,更是农业文明自行选择的出路。直到西方列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但清政府并没有因此便放弃了对于中央集权的努力。
清末,西北再次出现危机,左宗棠总览全局,刘锦堂带兵进入新疆。在收复新疆后,清廷开始着手对于西藏、新疆、蒙古、东北、台湾的边疆设省的改革,在武昌起义前,完成了对于台湾、新疆、东北的解决,保住了西藏,但蒙古最终还是通过“民族自决”,自立了出去。
结语
我们很多历史爱好者朋友们都喜欢“如果”,去猜测当历史出现新的走向该如何如何。可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如果。我们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前面无数稀疏平常的量变引起的质变,然后继续如此,循环往复。
清帝国的衰落,我们民族的百年耻辱也是历史必然的结果。但这不是再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是对的。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中央集权的加强只是在延缓历史的前进,但随着明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即使清朝再怎么找补这个国家机器,也最终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历史的必然。
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只是在带给我们民族悲痛的同时,加速了这一历程。而在我们即将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刻,一个买办阶级篡夺了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