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口气封了27个诸侯王,为何司马炎却不知道其中的隐患?
迪丽瓦拉
2025-08-19 09:32:09
0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攻打吴栋,统一了中国。在中国历史上,凡是能实现大一统的朝代都有很强的向心力,但西晋很特殊。按照正常的历史规律,在建国之初,大一统王朝会通过集中权力、镇压地方豪强来巩固政权;同时,要休养生息,整顿土地秩序,稳定社会;最后,我们应该在各个方向建立牢固的威信,以防止可能的外国入侵。

西晋的神奇之处在于,他们几乎在上述每一个方面都扭转了历史,把最坏的事情都做得“恰到好处”。这些昏庸的举措不仅破坏了来之不易的统一秩序,也为周边少数民族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比如西晋建立之初,晋武帝司马炎就开始封诸侯。他在位期间,一口气封了多达27个诸侯王。更重要的是,诸侯王封了,军事、经济、政治大权也封给了这些诸侯王,为以后的动乱埋下了伏笔。

有些人想知道为什么司马炎要分封这么多诸侯。他会不知道其中的隐患吗?事实上,司马炎确实是经过深思熟虑,吸收了历代王朝的经验教训后制定了这一政策。然而,司马炎完全误解了以前的权力问题。

司马氏家族之所以能够上位,是为了篡夺曹魏的权力,而曹魏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内斗,严重削弱了自己的实力,给了其他世家大族觊觎权力的机会。最后司马家在其他世家大族的支持下造反,曹魏集团首领曹爽无力反抗,被司马家一举擒获。这个教训摆在司马炎面前,但他的方向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他认为曹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的人做诸侯王,导致最后一刻没有人能救他。因此,吸取了“教训”的司马炎在西晋开国之初就给了诸侯王同姓的人,并赋予了他相对应的权力。

同时,司马炎此举也意在防范其他家族。毕竟其他家族可以支持,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但是,权力的分散造成了地方诸侯事实上的割据。分裂主义必然导致矛盾。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内乱在所难免。在中央力量比较强大的时候,地方割据势力还是不敢轻举妄动。一旦中央权力被削弱,就不好说了。

果然,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了,皇太子司马忠即位。说“何不食肉糜”的皇帝,引起了“八王之乱”。在这场惨烈的内乱中,中原主力疲惫不堪。造反的诸侯为了弥补自己军事力量的不足,主动带领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来帮助他们。很快,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发现,他们长期惧怕的中原军队越来越弱。

在这些深陷的眼窝和不同颜色的瞳孔里,你看到了洛阳、长安的繁华与富贵,看不尽的山珍海味,看不尽的锦缎玉带,看不尽的婀娜多姿,看不尽的来自弱势家庭的公子哥。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虽然贪图中原的繁华,却依然畏惧西晋的军事实力。

除了大封同姓诸侯之外,西晋另一个著名的政策就是所谓的“占地制”。当时曹魏的“屯田制度”已经崩溃,各家都在拼命兼并土地,导致社会上大量流民,土地荒芜不计其数。“占地制”的具体实施方法是在保证大家族利益的基础上安置好被转移的群众。

比如西晋制定了详细的政策,规定了大家族的土地面积。《正史》记载,太宰、太傅、太保、一品官赠菜地10顷,赠邱天10人,二品官赠菜地8顷,赠邱天8人;卢光博士,尚书令等人。同时,西晋在土地占有制度下,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刺激人口在当地劳动,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在实施初期,这一政策仍然起到了恢复生产的作用。

然而,这项政策的副作用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在暂时刺激了经济发展之后,占地制度开始像癌细胞一样在社会上蔓延。最大的问题是,占地制度本身就是西晋朝廷和大家族妥协的产物,但实际上朝廷根本没有足够的权力约束大家族。

不受限制的贵族家庭经常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吞并土地。西晋初年,地广人稀,问题并不明显。随着土地的分割,随之而来的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吞并土地往往意味着大量难民的出现。在随后的日子里,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给西晋带来了无数的麻烦。在不断的镇压战争中,本已被“八王之乱”严重消耗的西晋军队进一步被削弱。

西晋危机之时,北方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当时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被引入中原参战,也成为西晋噩梦的开始。

三国时期,为了填补战争造成的人口流失和劳动力下降的问题,曹魏在边疆安置了很多少数民族。后来,为了对付蜀汉,曹操将大量北方少数民族引入关中地区。到西晋时,这些人已经在关中地区立足,并有割据的倾向。

当时西晋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这些人强大后迟早会出事。

但在当时,没有人真正关注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是三国之后人口的巨大流失,确实需要劳动力来填补空缺,更何况还能满足富家聚敛财富的需要。既然能创造价值,那是谁用都可以。另外,当时西晋觉得自己兵力强大,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怕。

于是,他们开始在西晋眼皮底下积蓄力量。在学习中原文明的过程中,他们越来越有组织,武器也越来越精良。在此之前,包括南匈奴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都像中原王朝一样组织严密,凝聚力强,装备精良,士气高昂。这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军队已经成为西晋军队不可抗拒的力量。他们虎视眈眈,时刻盯着西晋的一举一动,静静等待合适的时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1912年2月12日上午,时任北洋军阀统帅的袁世凯拿着《清帝逊位诏书》急匆匆地来到养心殿并将它呈给了...
原创 清... 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共传十二位皇帝,统治时间长达296年。从努...
原创 明... 前段时间小编在网上看到了网友的这样一个提问:在我们国内历史上,明朝末期的国土面积仅有350万左右,而...
原创 马...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参加了乾隆皇帝的八十岁大寿,在期间,使团带来了英国的工业制品,并且表达了...
原创 慈... 慈禧太后对大清帝国影响巨大,正是在慈禧的统领下,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一步步走向灭亡。当时的清朝国库空虚...
光绪帝为台湾宫庙封神颁匾 光绪帝为台湾宫庙封神、颁匾,一一记于《清实录》: 1.光绪元年(1875)正月十日,以保护城池,敕封...
原创 雍... 从1636年到1912年,清朝延续了276年,在这276年间共产生了12位皇帝,而其中最有名的,莫过...
原创 清... 导言 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和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合葬陵寝,位于景陵东南三公里处的双山...
原创 她... 历史的车轮在人们的想象中似乎总是难以停滞,旧的王朝崛起繁荣,再加上分分合合的无常,王朝更迭成为必然。...
原创 晚... 缠足是我国封建社会汉民族特有的一种后天改变女性身体的行为方式。 缠足,又称札脚、裹足,即人为地改变足...
原创 明... 据说清朝的皇子们在读书时如果不专心,师傅马上就会怒斥一句: “你想学朱厚照吗?” 据史料记载,他的智...
原创 清... 序言 乌雅·兆惠(1708年-1764年),字和甫,清朝乾隆时期著名将领,满洲正黄旗人。 兆惠所处的...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政权,也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封建大一统政权,享国268年。 ...
原创 一...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北推蒙元,把元朝势力打回了老家。不过由于并没有被彻底消灭,所以即使北元势力内斗不断...
原创 美... 钓鱼岛是我家的,一九七一年,中日两国派出了相关人员参加,就钓鱼岛问题的会议,突然一位老太太打断了会议...
原创 铁... 在1735年8月23日的夜间,清朝的第四位皇帝雍正帝在圆明园去世,从登基开始,在位一共13年,这个经...
原创 顺...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古训道尽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莫测。遗憾,是人们一生中难以避免...
原创 太... 清朝末年,国家陷入混乱,清政府腐朽无能。在这个动荡的时刻,洪秀全等一帮志士南方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武...
原创 晚... 清朝的官吏延续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超品官员,包括宗室、八旗蒙古...
原创 冯... 清朝灭亡后,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仍在宫中过着原有的生活,初始时并未感受到太大的变化。这段时光对溥仪来说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