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唐诗中的“留别”与“赠别”
迪丽瓦拉
2025-08-19 09:33:34
0

一般唐诗选本都选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但对题目中“留别”一词通常是不作解释的。这也许是因为选注者认为此词的意义过于浅显,不言而喻,不愿浪费笔墨吧。但据我了解,大多读者对“留别”一词的意思不甚了了,有些甚至存在误解。其实,在唐诗中,“留别”一词并非只是个别诗人偶然使用的词语。唐代作“留别”诗的诗人极多,著名诗人如王维、孟浩然、李颀、储光羲、王昌龄、常建、李白、杜甫、高适、白居易、刘长卿、李商隐等都写过题目标明“留别”的诗,李白现存诗中就有十多首标明“留别”之作,其中像《金陵酒肆留别》是著名的诗篇。总之,“留别”诗是唐诗中一种值得注意的诗歌类型,弄清“留别”一词的意义对于理解唐诗是有一定意义的,并非是对于个别词语的咬文嚼字。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的确,离别是唐诗中主要表现内容之一,而像征戍、迁谪、行旅这些生活也都与离别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打开《全唐诗》,吟咏别离之作可谓在在皆是。但正如江淹在其《别赋》中所说的:“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离别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而在唐诗中就有各种不同形态的离别诗,如“宴别”“赠别”“送别”“饯别”“寄别”“留别”等。但大致而言,所有离别诗都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送别,一是告别。这是根据诗人在离别时的身份来划分的。“送别”类诗是诗人送别他人离开此地而写的;“告别”类诗是诗人离开某地而向他人告别所写的。古人或称之为“送诗”与“别诗”,这种区别在古代诗歌的选本中也反映出来,如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四“送别类”的序说:“送行之诗,有不必皆悲者,别则其情必悲。此类中有送诗,有别诗,当观轻重。”“留别”便是一种“别诗”。宋代杨齐贤集注、元代萧元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二十五卷把李白诗歌分为十九目,其中便有“留别”与“送”两种诗的类型。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诗选部分的“近体律诗”类明确分列“送别”“留别”两类。

在南北朝的诗题中,似乎还没有出现“留别”一语,但已有“留赠”,如周弘让《留赠山中隐士诗》。而在初唐诗中,已有不少标明“留别”的诗歌。现在所见到的,最早应该是宋之问《留别之望舍弟》一诗,诗中写他与弟弟各赴东西的离别。此外如崔融《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等。

那么,唐诗中“留别”一词最通常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以为是“留诗而别”之意的缩略。我们不妨举出一些证据来,如杜甫《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一诗,诗中明确写道:“去远留诗别,愁多任酒醺。”“去远留诗别”这句诗可以说是对于诗题“留别”一词最明晰的解释。又如许浑《访别韦隐居不值》的序中说:“余行至双岩溪访韦隐居,已榜舟诣开元寺水阁见送。棹回已晚,因题是诗留别。”此诗题目虽无“留别”一词,却是留别诗。诗序中所言的“留别”,也明显是留诗而别的意思。而此诗中“汤师阁上留诗别,杜叟桥边载酒还”之语,也是“留别”二字的好注脚。

留别与送别恰好是相对的:一为自己离开,一为送人离开。《杜诗详注》卷二二收有杜甫送韦迢到韶州的诗,其诗题为《潭州送韦员外迢牧韶州》,题目便标明是送别诗;而韦迢在赴韶州前向杜甫告别时所写的诗,其诗题则为《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这是留别诗。从诗题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从大量唐诗的诗题来看,“留别”乃诗人留诗告别而去的意思。有些从诗题自身便可以看出,如孟浩然《适越留别谯县张主簿申屠少府》,就是将到越地而与人告别之作。又如李白《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诗题便标明自己将离开此地。刘长卿《发越州赴润州使院留别鲍侍御》一诗诗题也是如此。也有不少“留别”诗,从题目看不出是送别还是告别,但从诗意还是可以看出来的。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将游吴越与东鲁诸公辞别之作。又如《金陵酒肆留别》诗中云:“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又如《留别龚处士》诗中有云:“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猿。”告别之意也是可以体会出来的。又如丘为《留别王维》:“亲劳簪组送,欲趁莺花还。”诗中也明确表达对于王维来送别的谢意。

一般地说,“留别”也是“别”,但是两个概念有大小的区别。“留别诗”一定是“别诗”,但“别诗”却不一定是“留别诗”。因为“别诗”可以只是吟咏离别这种场面或感情之作,却不一定是在别离之时将诗留给友人的。而所谓“留别”就在于留诗而别。其诗应是作于离别之前或离别之时,是诗人离开朋友之前应该“留”下来的。“留别”,也称“留辞”,如刘长卿《湖南使还留辞辛大夫》《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御》。在唐诗中,“留”字也往往有题诗的意思,或称为“留题”,刘长卿有《题冤句宋少府厅留别》,就标明此“留别”诗乃题写之作。在古诗中,留别的对象还不一定是某人,也可以是某地。如白居易《西湖留别》,就是告别西湖之诗。

再说“赠别”一词与“留别”的区别。在唐诗中,所谓“赠别”的最常见意义是“赠诗送别”,与“留别”恰好是相对而言的。“赠别”诗通常是诗人送他人离开此地而作的,如李白《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门见访,却之武陵,立马赠别》《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赠别王山人归布山》,刘长卿《客舍赠别韦九建赴任河南、韦十七造赴任郑县就便觐省》《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有一些赠别诗题目虽不甚明确,但从诗意也可以看出是送别诗,如李白《广陵赠别》,诗中开篇就说:“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杜甫《赠别何邕》乃送何邕赴长安之作。又有《赠别郑炼赴襄阳》《赠别贺兰铦》。可见,绝大多数的“赠别”是“送诗”而非“别诗”。“赠别”也可写成“赠某人别”,如在杜诗里,又有《赠李十五丈别》乃送别李丈之作;《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也是送别之作。其实“赠别”一语早已出现在南北朝诗题中,如卢思道《赠别司马幼之南聘诗》也是送别诗。

总之,在唐诗中,“留别”与“赠别”通常是相对的离别诗类型。“留别”是留诗而告别,“赠别”是赠诗而送别。这可以说是唐诗制题的一种通例。

但是后来人们逐渐模糊了这些概念的内涵。比如在宋代杨齐贤集注、元代萧元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诗歌部分是以内容来分类的,其中的离别诗则分为“留别”类与“送”类。奇怪的是,此书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收在卷一五“留别”诗中,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留别》等诗列在一起,把“送别”与“留别”混为一谈。又如李白《赠别王山人归布山》一诗亦当属“送别”诗类的,但此书卷一五也把它收在“留别”诗中,可见此书把“留别”与“赠别”混同起来了。

假如不分辨清楚“留别”“赠别”的基本含义,就可能产生对于唐诗的误解。举个例子。杜甫诗《赠别贺兰铦》,诗中有“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一语,究竟指谁要“远赴湘吴”呢?历来不少注家由于不了解题目“赠别”二字的准确含义,便出现一些误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卷一二中说:“他注以‘湘吴’为公欲往吴楚者,误。”认为此诗应是指贺兰铦“欲东下”而非言杜甫。他的解释是正确的。其实,只要弄清唐人诗题“赠别”一词的含义,便不至于误解为杜甫将欲往吴楚,因为从题目来看,它显然是一首送别之作。

(本文选自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第四版)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吴承学

2024年9月出版

ISBN:978-7- 100-24160-1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发生与演变指向时代的审美选择与社会心态,文体史也是人类感受世界、把握世界的历史。

作者从事古代文体研究三十余年,始终坚信文体形态是有意味的形式,文体研究应该追求一种有灵气、有思想的学术境界。本书将文体作为研究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视角,针对具体可感的古代文体形态,诸如先秦盟誓、汉代策问、六朝挽歌、唐代判文、宋代评点、明代八股、晚明小品……阐幽探赜,考察其中所蕴含的文学与文化的况味,努力在中国本土文体语境中“发现”中国文学自身的历史。

本书为考察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吴承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1982年、1984年分别获中山大学中文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0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委员主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文史馆馆员等。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9年被授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体形态与文体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与研究。代表作有《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国早期文体观念的发生》《近古文章与文体学研究》及论文多种。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思勉原创奖、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等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蕴

第二章 论谣谶与诗谶

第三章 秦汉的职官与文体

第四章 策问与对策——对一种考试文体的文学与文化研究

第五章 汉魏六朝挽歌考论

第六章 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

第七章 六朝的忏悔文与杂体诗

第八章 论古诗制题制序史

第九章 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

第十章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

第十一章 集句论

第十二章 论宋代檃括词

第十三章 评点之兴──论文学评点的起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

第十四章 现存评点第一书——论《古文关键》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

第十五章 明代八股文

第十六章 论“序题”——对中国古代一种文体批评形式的定名与考察

第十七章 晚明小品

第十八章 论晚明清言

第十九章 文字游戏与汉字诗学——《诗牌谱》研究

第二十章 作为批评文体的“读法”

附录一 唐诗中的留别与赠别

附录二 复杂的“杂文”

吴承学著述编年

初版后记

第四版跋

余论

参考文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1912年2月12日上午,时任北洋军阀统帅的袁世凯拿着《清帝逊位诏书》急匆匆地来到养心殿并将它呈给了...
原创 清... 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共传十二位皇帝,统治时间长达296年。从努...
原创 明... 前段时间小编在网上看到了网友的这样一个提问:在我们国内历史上,明朝末期的国土面积仅有350万左右,而...
原创 马...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参加了乾隆皇帝的八十岁大寿,在期间,使团带来了英国的工业制品,并且表达了...
原创 慈... 慈禧太后对大清帝国影响巨大,正是在慈禧的统领下,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一步步走向灭亡。当时的清朝国库空虚...
光绪帝为台湾宫庙封神颁匾 光绪帝为台湾宫庙封神、颁匾,一一记于《清实录》: 1.光绪元年(1875)正月十日,以保护城池,敕封...
原创 雍... 从1636年到1912年,清朝延续了276年,在这276年间共产生了12位皇帝,而其中最有名的,莫过...
原创 清... 导言 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和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合葬陵寝,位于景陵东南三公里处的双山...
原创 她... 历史的车轮在人们的想象中似乎总是难以停滞,旧的王朝崛起繁荣,再加上分分合合的无常,王朝更迭成为必然。...
原创 晚... 缠足是我国封建社会汉民族特有的一种后天改变女性身体的行为方式。 缠足,又称札脚、裹足,即人为地改变足...
原创 明... 据说清朝的皇子们在读书时如果不专心,师傅马上就会怒斥一句: “你想学朱厚照吗?” 据史料记载,他的智...
原创 清... 序言 乌雅·兆惠(1708年-1764年),字和甫,清朝乾隆时期著名将领,满洲正黄旗人。 兆惠所处的...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政权,也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封建大一统政权,享国268年。 ...
原创 一...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北推蒙元,把元朝势力打回了老家。不过由于并没有被彻底消灭,所以即使北元势力内斗不断...
原创 美... 钓鱼岛是我家的,一九七一年,中日两国派出了相关人员参加,就钓鱼岛问题的会议,突然一位老太太打断了会议...
原创 铁... 在1735年8月23日的夜间,清朝的第四位皇帝雍正帝在圆明园去世,从登基开始,在位一共13年,这个经...
原创 顺...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古训道尽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莫测。遗憾,是人们一生中难以避免...
原创 太... 清朝末年,国家陷入混乱,清政府腐朽无能。在这个动荡的时刻,洪秀全等一帮志士南方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武...
原创 晚... 清朝的官吏延续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超品官员,包括宗室、八旗蒙古...
原创 冯... 清朝灭亡后,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仍在宫中过着原有的生活,初始时并未感受到太大的变化。这段时光对溥仪来说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