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有一种常见的说法是:金国灭亡后(1234年以后),南宋独自负担抗击蒙古的任务,长达40余年。另外还有一种版本,声称1253年大理灭亡之后,南宋独自抗蒙长达26年之久。这些说法似乎共同传达了一个观点:南宋曾经非常强大,能够独自顶住蒙古的进攻,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奇迹。然而,这个观点却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站在全球整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也没有深入探讨现象内在的本质。
首先,让我们回到1234年,金国灭亡,南宋和蒙古帝国全面接壤,宋蒙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蒙古的活动并非局限在南宋的领土内。在1235年,蒙古展开了第二次西征,主要是为了征讨钦察、斡罗思等国。这次西征是规模宏大的,蒙古大军横扫东欧平原,攻破了罗斯各公国,侵略了波兰、匈牙利,大败神圣罗马帝国联军,甚至威胁到维也纳。直到1242年,蒙古大军才停止进攻。与此同时,蒙古在西征期间还分兵进攻南宋。在1235年7月,蒙古分三路军队进攻南宋,由窝阔台四皇子阔出、宗王口温不花、三皇子阔端带领,分别从东、中、西三面进攻。蒙古占据了汉中、四川等地,直到1237年蒙古军队北撤,南宋军队才重新夺回成都。蒙古在这个时期不仅对南宋展开进攻,还派兵进攻吐蕃各部,成功征服了青藏高原。因此,可以说在金国灭亡后的10年间,蒙古的政策是四面出击,南宋并非是独自抵抗蒙古。
其次,进入蒙哥时期,蒙古帝国开始走向分裂。1246年,贵由成为蒙古大汗,但在远征欧洲的途中病故。此后,蒙古内部发生了分裂,蒙古帝国分为大汗帝国和金帐汗国两部分。1251年,蒙哥继位,他的战争政策仍然是四面出击,但重点是西征西亚和南征南宋。为了顺利灭亡南宋,蒙古在1254年灭大理国,使得南宋被蒙古帝国三面包围。在1253年,蒙哥还让旭烈兀进行了第三次西征,征服了西亚各国,建立了伊儿汗国。到1260年,蒙古大军已经征服了整个西亚地区。在这个时期,蒙古帝国主力部队分兵两个方向:西征和南征南宋。在这个背景下,南宋并非是独自对抗蒙古的大国。
再者,进入忽必烈时期,蒙古帝国内部矛盾激化,蒙古内战爆发,形成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战争。这场战争使得南宋得以继续苟延残喘。1260年,忽必烈在蒙古宗王及汉人儒臣的支持下继承大汗,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如重用汉人、推行汉法、建立年号等。这些政策引起了蒙古王公贵族的不满,爆发了内战,而金帐汗国和伊儿汗国则置身事外。这场内战一直持续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随后迁都北京,正式宣告入主中原,建立元朝。然而,在这个时期,海都等王公贵族联合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组成了盟军,对忽必烈发动了战争,即“海都之乱”。这场战争持续了长时间,直到1301年海都去世,窝阔台汗国灭亡,这场叛乱才告一段落。因此,元朝灭南宋的战争期间,蒙古帝国已经陷入内战和分裂,元朝主力部队在应对内乱,灭南宋的行动并非是全国之力。
在总体上看,虽然蒙古曾三次对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但这并非是南宋单凭自身力量顶住蒙古的结果。在这期间,蒙古的主力部队还在进行两次西征,征服了东欧平原和西亚地区,分别建立了金帐汗国和伊儿汗国。在蒙古帝国内部发生内战的情况下,元朝灭南宋的行动是在应对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的复杂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我们需要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