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张文杰先生在他的《简读中国史》里,有相当多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他第七篇“两个世界的碰撞”之中,论及“国民性格”这个方面,不仅描述的不准确,甚至可以说“以偏概全”,关于“顺民”一词的解读当中,更是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张宏杰沿用了传统史学家的方法,比较注重正史,而忽略了“野史”这一重要史学参考资料,他在第7篇第40章当中,引用了外国公使或使者的记录文字,大致可以当做“野史”看待,其中有真实的一面,但一时且不完整不准确的“个人印象”,也有歪曲之嫌;史家应该明白清史研究当中,最大的问题是经过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销毁了“中华记忆”的大量史料;但许多“野史”包括但不限于北京大学学者在研究民间“会社史”等史料中,可以挖掘出许多“血性汉民族”对抗满清民族压迫的鲜活故事,为了补正张宏杰等一些史学家不完整的史学研究,现仅就笔者掌握的资料,补充如下:
江阴八十一天案,通常称为“江阴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反清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在这场斗争中,江阴城内的居民和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全城殉国,无一人投降。清军在这场战斗中损失惨重,包括三位王爷、十八位大将,以及七万五千余名士兵。江阴方面,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亡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亡七万五千余人,仅有五十三名遗民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
《江阴城守纪》
《江阴城守后纪》
《江上孤忠志》
《明季南略》
《江阴续记》
以上资料,被清政府销毁,后被辛亥革命的参与者从流散在日本的“遗墨”中寻回。
嘉定三屠图记
嘉定三屠是清军首领李成栋,于清顺治二年(1645)七月二十六日开始,连续三次率兵对嘉定平民进行大屠杀,这次历史事件是惨不忍睹的。当时清军限制十天之内所有百姓必须剃发,民间传有“留发不留头”的说法。此召令引起了嘉定平民的强烈不满,当时嘉定百姓都纷纷起来反抗。
当时嘉定被清军攻破,李成栋下令第一次对城中百姓进行大屠杀一天,当时尸体都堵塞了河道。城中百姓有的投井,悬梁,如有抵抗的都一一遭受了酷刑。嘉定三屠这次历史事件,第一次屠城大约就有三万人遇难。一次屠城之后,李成栋本以为已经平定了嘉定,率领军队离开了嘉定城。
一次屠城之后,没想到这次劫难并没有对束,三四天之后嘉定的一些幸存者都纷纷回了城。后来在一个叫朱瑛的领导下,聚集了两千多人又与清军反抗起来。李成栋又率兵直入,当时把睡梦中的百姓都杀了,这就是嘉定三屠中的第二次屠城事件。这次屠城,由于城中尸体到处都是,李成栋 命令 士兵放火焚尸,整个嘉定城空中全是浓浓的黑烟。
嘉定三屠第二次屠城后的二十多天,一位名叫吴之番的人率兵攻占嘉定,周边百姓纷纷响应。吴之番带领百姓杀光了整个嘉定城的清军,又一次惹怒了李成栋。于是李成栋又重新整军把吴之番等人全杀了,当时还把刚刚前来嘉定避难的百姓都屠杀了,第三次屠城将近死了二万多人。
著名的嘉定三屠就是上海的嘉定区,但随着时间的变迁,上海境内的一些行政区划都有所变动,所以这些区域多少有些出入。当时嘉定城还只是如今上海的一个区,就有那么多人,可想而知当时的上海就已经是人满为患了吧。虽然那时嘉定城与如今的嘉定区多少有点出入,但总还是在嘉定境内。虽已时过境迁,但是对于如今上海人民来说,那段历史是不堪回首的。
李成栋三次血洗嘉定城,这个历史事件是骇人听闻的。此次事件之后,反清运动基本上再也没有发生了。这次大屠杀死亡人数高达数十万人,有史家测算为死者高达二十万人。到底这次事件死了多少人,我们现在也无从考证,但足见此次屠杀的残酷。
目前史料主要来自 朱子素所著《嘉定乙酉纪事》以及嘉定县志等。
扬州十日大屠杀是指顺治二年(1645年)5月,清军在南下攻占扬州城后对城内人民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屠杀。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阐述:
事件背景
事件经过
屠杀惨状
依据亲身经历,文人王秀楚写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对清军自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一日在扬州的暴行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如二十七日,“杀声遍至,刀环响处,怆呼乱起,齐声乞命者或数十人或百余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匐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至于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更无论矣。日向午,杀掠愈甚,积尸愈多,耳所难闻,目不忍睹”。直到五月初二日才安官置吏,“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
除《扬州十日记》之外,还有《扬州城守纪略》和《明季南略》 等诸多史书记载屠杀事件,然皆远不及《扬州十日记》详细。
面对汉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激烈抵抗,清朝不得不采取了多种政策,以加强对汉族的统治和融合。
总结:
关于所谓“汉人”是“生来顺民”且不抵抗,逆来顺受,自愿臣服等等说法,没有史料支持;相反,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故事,史料不少,且较为翔实。当然,所有这些都不能被概括为“国民性格”,对于这个复杂的问题,草率不得;国民性格的多面性,对于一个历尽沧桑且多民族融合过的古老民族来说,似应再做研究,事实上无法概括,即便无解,也属正常。
(完)
参考:
“乾隆盛世”什么样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