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鎧
编辑|刺猬
父子内战后重臣权力版图的调整
经历过830年和833年两度父子内战后,虔诚者路易对叛臣进行了处置,剥夺了他们原有的封地,同时也注意在帝国境内各个重要地方培植自己的支持者势力。
加洛林史研究者多偏重于注意内战史本身,而较少考虑到虔诚者路易战后清算这一重要的方面。
实际上,战后清算是否得力也应该成为评价虔诚者路易战争表现的一个指标。
虔诚者路易的战后清算总体上比较成功,在其有生之年基本上做到了将罗泰尔集团重臣排除在西法兰克统治阶层之外,这对查理的统治非常有益。
首先是对叛臣的处置。参与历次叛乱的重臣各自皆有所处置。如于格、马特弗雷德、理查德、兰伯特等世俗重臣。
因他们仍是法兰克大贵族,按照法兰克习俗得以保有在法兰西亚的家产,但其余封赐都收回,并被革职。
如里昂大主教阿哥巴德、兰斯大主教埃波这样的神职人员,则在835年蒂永维尔会议上被革职。
阿哥巴德随罗泰尔去了意大利,但到了837年得以同虔诚者路易和解而返回阿基坦。出身卑微的埃波没有了可倚靠的势力,下场就比较惨,被关押在弗勒里修道院。
若非虔诚者路易去世,不知将囚禁至何日。大教长,兼圣丹尼修道院长希尔都因在830年内战中支持罗泰尔,也被革职。
而前司库、巴塞罗那伯爵、塞普提曼尼亚公爵伯纳德,在内战中表现反复,在832年还曾鼓动阿基坦的丕平叛乱,因而也被革除官职,失去虔诚者路易的宠信。
其次是在帝国境内各个重要地方提拔新的重臣。以下依据地缘从北到南进行梳理:(1)在北部弗里西亚地区。
837年春夏之交,诺曼人劫掠弗里西亚地区的瓦尔赫伦岛和多雷斯塔德,虔诚者路易亲自率军赶到,诺曼人闻风而逃。
之后,虔诚者路易召开大会并对负责海岸防卫的重臣进行问责,擢升有功之臣,贬斥防御不力者,还建立了常备防御舰队。
如何理解弗里西亚的军事政治调整?虽然此次调整有防御外敌的理由,但鉴于弗里西亚很快就被分封给了查理。
那么虔诚者路易也可能是有意为借此发挥,大加调整,为查理在北方的统治建立比较好的基础,毕竟此地仍属边远难治之地,且常年遭受诺曼人袭扰。
(2)在中部的兰斯和桑斯大主教区。在833年内战中,“帝国主义”教会重臣纷纷支持罗泰尔。
有兰斯大主教埃波这样的前车之鉴,虔诚者路易在战后权力版图的调整自然需要重视中部的大主教区。
835年,富尔柯被任命为兰斯大主教。837年,虔诚者路易的宫廷牧师威尼洛被任命为桑斯大主教。
(3)在纽斯特里亚南部的奥尔良地区。这一地区原为罗泰尔集团势力埃提乔家族所控制,因此这一地区的改组也比较重要。
早在832年12月,虔诚者路易就提拔奥德里克为勒芒主教。此后他和奥尔良主教乔纳斯一样成为虔诚者路易在这个地区的坚定支持者。
(4)在西部的不列吞和南特地区。不列吞边区侯爵诺米诺伊在833年内战中保持忠诚。
834年后,虔诚者路易将圣马丁修道院和图尔伯爵领地封给宫廷管家阿达拉德,将南特公爵领地封给赫堡伯爵雷纳德,从而在卢瓦尔河谷地区重建了权威。
兄弟内战初期的西法兰克重臣叛变与查理集团的战略危机
840年6月,虔诚者路易在美因茨附近莱茵河上的小岛上去世。彼时,罗泰尔尚在意大利,过了将近一个月到达斯特拉斯堡。
8月,罗泰尔在英格海姆召开大会,登基称帝。这一事件是对罗泰尔统治合法性的重要确认,由此看东西法兰克境内重臣纷纷投靠罗泰尔实属向皇帝效忠的正常行为。
而支持查理的历史作者则有意隐去对这一重要事件的记载,并称内战的原因就是罗泰尔的野心。
兄弟内战开始后,罗泰尔派人到阿基坦先安抚查理,说他会像父亲交代的那样像对待教子一般善待他,以稳住西法兰克。在东法兰克取胜后他就向西线开来。
7月,查理听闻罗泰尔西进,派出尼特哈德和阿达加作为使臣去罗泰尔那里,请求罗泰尔记住之前的誓言和父亲的安排,罗泰尔却因二人不肯对其宣誓效忠,剥夺了二人的封地。
此时查理还身陷阿基坦事务中,他不得不从中抽身,于8月24日北上稳住西法兰克大局,留下朱迪丝在阿基坦坐镇。
当他赶到基耶尔济后,查邦涅勒森林以北贵族却已经投靠了罗泰尔。此时,阿基坦的丕平二世又试图趁机进攻朱迪丝,查理不得不回援。
这些重臣的叛变给查理集团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尤其是杰拉德,从此成为查理在西法兰克强有力的反对势力。同时,叛变也引发更多人跟风效仿。
此时,从战略态势来看,查理身处困境,南面有丕平二世,东面有罗泰尔,西面有不列吞人。
11月,查理重臣和罗泰尔在奥尔良谈判。以罗泰尔目前强大的实力,查理只能接受。
这是查理在兄弟内战诸次谈判中所接受的最苛刻的条件,查理所接受的谈判条件随着战争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据《尼特哈德的历史》记载,在奥尔良谈判的是查理集团重臣,而非查理本人。
当时奥尔良前线的形势过于凶险,查理集团处于兵力弱势,查理本人是在谈判后才抵达奥尔良。而接受罗泰尔所开出条件的也是查理集团重臣。
这对于我们认识战争中的君臣关系非常重要。此时的查理是一个权势不稳的青年君主,在其权力的起步阶段对重臣们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像奥尔良停战这样至关重要的决定,是由重臣们做出的。那么也可以推测,在战争中后来的许多关键决定,也与重臣们密切相关。
这次停战被一些人视为是查理向罗泰尔妥协,所以集团内有人在谈判后很快就投靠了罗泰尔。
查理重臣集团的内部整顿
虽然奥尔良停战的条件很苛刻,但查理集团获得了宝贵的休整机会,这对此时的查理集团来说至关重要。
查理在奥尔良停战后很快和来自勃艮第的提奥巴德和瓦林会合,增加实力。阿基坦后方的稳定关系到查理在前线的作战。
此时,阿基坦的部队暂停进攻,分成三大部分摆出防御架势。
奥吞主教墨多因,阿瓦隆伯爵奥伯特守克勒芒;阿基坦的杰拉德守利摩日;雷纳德守昂古莱姆;此外还有埃布罗因在普瓦提埃。
840年末,阿基坦又出现危机。丕平二世的臣子鲁道夫成为布尔日大主教,成功地将丕平的势力范围扩展到利穆赞—克尔西地区。
查理不得不南下,841年1月赶到了布尔日希望见到塞普提曼尼亚的伯纳德。此前,伯纳德声称自己将前往劝说丕平,但现在又说没能成功。
查理对他的忠诚起疑,发兵突袭伯纳德。在打击伯纳德之后,阿基坦的局势得到稍加控制。
之后,查理回到北方,去争取更多重臣的支持,获得了不列吞边区侯爵诺米诺伊和兰伯特二世的支持。
此外,虔诚者路易统治后期所扶持重臣,勒芒的奥德里克,奥尔良主教乔纳斯,桑斯大主教威尼洛等在此时也保持了难得的忠诚。
经过一个冬天的准备,查理决定集合重臣,主动向阿蒂尼进军。查理本人进行了宣誓,势必完成目标。
也向重臣们发问,合理的情形应该是重臣们也作了类似的回应,也就是交互宣誓。为何需要特地进行此次宣誓?必定与上一节提到的840年秋季查理集团的叛变风潮有关。
集团之前途系于此次重要一击,不能再出现那样的情况,此时正是需要君臣上下一心的时候。
通过宣誓程序的相互确认,君臣完成了对进军使命和集团公共利益的高度体认。宣誓过后,君臣皆情绪激昂。
841年3月,查理、朱迪丝及集团重臣出发向阿蒂尼而去。行军过程中,各重臣们率领他们的部队不断加入查理大军。
战争主动权的变化:查理集团向阿蒂尼方向主动进军
内战初期的罗泰尔集团,虽然具有最强大的优势,但却面临两线作战的问题。罗泰尔和查理在奥尔良停战,或许也是为了在东线作战时无后顾之忧。
而查理同意停战,则是当时内外交迫。形势有所缓解后,查理集团却于3月向阿蒂尼方向主动进军。罗泰尔听闻查理东进,组织西法兰克重臣布置了塞纳河防线。
“君特波德,瓦尔纳,阿努尔夫,杰拉德,以及来自查邦涅勒这一侧的所有伯爵、修道院长和主教”奉罗泰尔之命毁掉沿河船只和桥梁,以阻止查理渡河。
3月31日,查理在鲁昂附近截获28艘商船,得以渡河。到达圣丹尼修道院后,查理得知提奥巴德、瓦林和奥特伯特等人将前来会合。
经圣日耳曼修道院和一夜急行军后,查理和瓦林所部在卢万河与塞纳河交界处成功会师。随后,查理大军到达桑斯。
4月12日到13日夜间,查理连夜急行军去奥斯森林欲消灭此地的杰拉德所部。但这些部队闻讯逃走,而查理因部队和马匹已经疲惫没有继续追击。
之后,查理集团继续进军特鲁瓦。此时,查理大军的武器、装备、战马已经处于紧缺状态。史料中记载,查理没有可换衣服,只能在洗澡后继续穿着脏衣服。
这时却意外得到了来自遥远阿基坦的补给,查理全军上下欢欣鼓舞。5月7日,查理到达阿蒂尼。查理在阿蒂尼没有见到罗泰尔。
此时查理属于孤军深入到罗泰尔势力范围内,可能为此深觉不安,于是决定前往马恩河畔的沙隆同朱迪丝会合。
然而,集团中的重臣,包括尼特哈德,对此退却行为并不同意。11但查理还是决定同朱迪丝会合。
这也可以说明,君主虽然仰赖重臣,但并没有形成必须以重臣公共意见为基础的固定决策机制。
此时,日耳曼路易派来使臣,有意联合。841年上半年,日耳曼路易在东法兰克所面临的危机与查理之前的情形如出一辙。
东法兰克大批重臣在罗泰尔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投靠了罗泰尔,路易只能退回巴伐利亚。
罗泰尔所依靠的是那些曾经支持虔诚者路易反对日耳曼路易的东法兰克重臣,以梅斯伯爵阿达伯特和美因兹主教欧特加为首。
但罗泰尔的行动实际上受到查理和路易一西一东军事动向的影响。塞纳河防线被突破后,罗泰尔只能西向防御查理,留下梅斯伯爵阿达伯特部守卫东部。
结果主力一离开,阿达伯特就在雷斯被路易击溃,《富尔达年代记》记载:“5月13日,一场战役后,伯爵阿达伯特,这些麻烦的制造者,以及不计其数的人战死。”
取得雷斯之战的胜利后,路易就开始西进同查理会合。接下来的战争中,罗泰尔集团虽然仍占优势,但却在不断追击查理和路易军。
战争的宏观态势,虽然还不能说发生了反转,但主动权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种军事主动权的快速变化,与骑兵部队密切相关。
兄弟内战中的长途奔袭非常普遍,除了着重分析的查理集团的阿蒂尼进军以外,仅中所涉及的就还有日耳曼路易向马恩河畔的沙隆进军,罗泰尔军对查理军的追击战等战例。
兄弟内战是帝国境内的全面战争,罗泰尔,秃头查理,日耳曼路易三方都跨越了自己的王国到其它地方作战,对军队机动能力有较高要求,骑兵作战的成熟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
骑兵作战的成熟是8、9世纪间加洛林战争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骑兵作战的经典观点以海因里希·布伦纳和小林恩·怀特为代表。
海因里希·布伦纳认为加洛林加洛林骑兵形成于查理·马特时代在与阿拉伯人作战的过程中,尤其以732年的普瓦提埃战役为代表。
小林恩·怀特进一步称查理·马特带来的军事革命得益于他掌握了马镫的技术。海因里希·布伦纳和小林恩·怀特的观点已经被学术界认为是不准确的。
约翰·法兰西重新界定了加洛林骑兵的形成时间,反驳了这种说法。
通过考察8世纪萨克森战争和敕令等文献,约翰·法兰西认为8世纪加洛林战争主要以攻城战为主,兵种以步兵为主。骑兵作战要在9世纪之后。
丰特努瓦大战的阶段考辨
罗泰尔听闻查理准备同路易会合,机智地宣称查理军正在溃逃,鼓舞士气准备追击。但追击战没有成功,路易和查理军在马恩河畔的沙隆会合。
兄弟内战三大集团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两个形成了联盟,罗泰尔则拉拢了阿基坦的丕平二世,大致形成均势,这也就意味一场打破均势的大战在所难免了。
两大阶段
大战的第一阶段由罗泰尔军和路易查理军作战。《拉文纳主教传》对这一阶段罗泰尔的作战记载比较详细。
一开始,罗泰尔军具有相当的优势。但这一阶段的作战最后失败了。
罗泰尔军的核心是罗泰尔一人,而路易查理联军则有路易、查理和阿达拉德三位主帅,分别控制各自部队的效果应该比分出三部而又只有一位主帅的罗泰尔军要好。
大战的第二阶段以阿基坦的丕平二世加入战斗为标志。查理军部分被击溃,但又重整,最后罗泰尔和丕平军仍然失败,死了4万人。
在这种关键时刻,塞普提曼尼亚的伯纳德在战场外围犹豫也是罗泰尔失败的关键因素。
丰特努瓦大战中惨败的罗泰尔仍然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发起主动进攻,只是取得的效果越来越弱。战争态势的反转曲线到这时已经出现了。
840—841年是兄弟内战中前途未卜,最令人紧张的阶段。
这一时期路易和查理集团各自处在劣势,联合之后开始形成均势,丰特努瓦大战后路易查理集团联盟开始显示出优势,之后的战争态势发展曲线就是路易查理集团联盟的这一优势逐渐上升的过程了。
到842年,兄弟内战就已经基本上进入尾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