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朝是一个很尴尬的王朝。因为东晋和南宋、南明都是偏安王朝。但是论版图,东晋无疑要大于南宋,论存在时长,东晋又要长于南明。但是,南宋和南明被人津津乐道,倒是东晋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东晋皇权暗弱在中国古代史上比较著名:一般认为,世家门阀的势力在东晋可谓登峰造极。因此东晋最不缺的就是权臣。
东晋成帝在位期间,当时晋廷的权臣是庾亮。当然,喜欢诗词或者成语的朋友相信对庾亮这个名字不陌生,因为很多诗词或者成语里,都能找到和庾亮有关的典故(比如玉树埋尘)。其实小编第一次知道庾亮这个名字,还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看成语故事书上知道的。当然那时候并不知道庾亮是权臣,只知道庾亮是晋朝的人,是一位古人。
庾亮掌权期间,东晋爆发过一场内战,而这场内战,也差不点让东晋提前崩盘。那么,这背后都有哪些因果?
1、庾亮与苏峻的矛盾
东晋的建立,其实也是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下。因此当晋朝宗室司马睿在江东得知西晋的愍帝朝廷垮台以后,于是宣布在江东登基称帝,这边是东晋的来历。
东晋在风雨飘摇中建立,少不得需要拉拢一些有办事能力的人来维持稳定:毕竟当时东晋地盘上有反抗势力,不认同东晋,而外部又有胡人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侵犯。
苏峻在当时也是一方豪杰。所以司马睿为了拉拢苏峻,壮大自己的实力,故此以朝廷的名义册封苏峻为将军。苏峻有了朝廷命官的身份以后,也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而到了晋成帝在位期间,苏峻和掌权的庾亮有了矛盾。
庾亮认为苏峻势力太大,一旦对晋廷有不臣之心,怕是容易让晋廷提前关张,所以庾亮认为有必要打压苏峻。所以庾亮以晋廷的名义要求苏峻到京城来做官。当然苏峻很清楚:自己如果离开自己的地盘到了京城,必然是虎落平阳。所以苏峻直接表示:自己只想在东晋边境帮朝廷守护边疆,防止胡人南下。所以朝廷的好意,自己不需要。就这样,庾亮控制下的晋廷和苏峻的矛盾开始明显化。
2、苏峻之乱的终结
当然庾亮也知道苏峻掌握武装,逼急了可能引起叛乱。但是庾亮有自己的算法。庾亮认为咸和二年(西元327年)的苏峻毕竟实力有限,所以即便是武装反叛,朝廷也有实力压制苏峻。反倒是如果放任苏峻做大,只怕过几年,苏峻更不好控制。
当然庾亮的主张在朝廷内部也引起反弹。有很多大臣认为对于苏峻的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但是庾亮选择一意孤行。就这样,苏峻决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
苏峻起兵以后,庾亮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应对。但是庾亮出于很多方面的顾虑,所以在决策方面相对消极,这给了苏峻一定的时间窗口,所以苏峻得以相对顺利的向京城逼近。总之,庾亮的一些谬误指挥,导致苏峻大军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就攻入京城。庾亮为躲避苏峻追杀出逃,晋成帝则被苏峻大军挟持。
当然对于天子,苏峻倒也没敢造次,但是在京城,苏峻命人大开杀戒。整个京城被苏峻搞成了人间地狱。
庾亮出逃以后,以太后的名义组织力量讨伐苏峻。其中东晋名士陶侃被委以重任,负责弹压苏峻的叛乱。双方军队经过一番交锋以后,处于对峙状态。而战争的本质是消耗,在消耗模式下,苏峻一方很快出现粮草危机(当然,陶侃方面也存在这个危机,但相对差一些),因此随着僵持日久,苏峻一方溃败,苏峻也在混战中丧生。
苏峻死后,苏峻的旧部依旧和陶侃的军队交战,但最终也都被晋廷的武装力量消灭,苏峻之乱就此终结。
3、结语
苏峻之乱的爆发,和庾亮的一意孤行有关。而苏峻之乱爆发初期,本来晋廷有机会及时遏制,但是因为庾亮的一些负面操作,导致了事态变得不可能。而这场叛乱很大程度上也削弱了东晋的国力,还差不点让东晋处于崩盘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