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历史长河中,皇权始终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到了清朝时期,皇权的膨胀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皇帝作为一国之君,他的意志和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国家的命运。可以说,皇帝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天下大势的走向。
然而,尽管皇帝的地位尊崇无比,但他们却往往身处高危之境。纵观上下两千年,能够安稳度过一生、寿终正寝的皇帝实属罕见。相反,非正常死亡的皇帝却屡见不鲜,这无疑为皇帝这个职业增添了一抹悲凉的色彩。
到了清朝,虽然皇帝的寿命相比以往有所提高,出现了康熙、乾隆这样的长寿皇帝,但到了清朝中晚期,皇帝的寿命却逐渐缩短。其中,咸丰皇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位期间,年仅31岁便英年早逝。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咸丰皇帝的早逝呢?除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沧桑外,咸丰皇帝本人在逃亡热河之后的行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说,他在逃亡期间沉溺于四件事情,逐渐搞垮了自己的身体。
第一,沉迷看戏听曲。
在清朝咸丰年间,咸丰皇帝对戏曲的痴迷可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面对内忧外患、王朝濒危的局势,他深感无力回天,于是渐渐放弃了朝政,转而沉迷于戏曲的世界。
咸丰帝对于戏曲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他常常在宫中观赏戏曲演出,更在于他对戏曲艺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他常常召集宫廷的戏班子升平署进行排练和演出,亲自挑选剧本,指导演员的表演。他甚至能够自己编写剧本,对戏曲的唱词、表演、音乐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逃难至避暑山庄的日子里,咸丰帝也不忘将戏曲艺术带到这个临时的皇宫之中。他下令将升平署的戏班子迁往热河避暑山庄,并时常邀请京城内的民间戏班前来演出。这些戏班在山庄内搭建起临时的舞台,为咸丰帝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的戏曲盛宴。
在避暑山庄的日子里,咸丰帝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他每天上午都会安排“花唱”,即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在舞台上载歌载舞;下午则是“清唱”,演员们以清唱的形式表演戏曲片段。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夏日炎炎,咸丰帝都会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
有时候,咸丰帝还会亲自登台表演。他不仅会扮演各种角色,还会亲自演唱戏曲唱段。他的嗓音虽然不算出色,但他的表演却充满了热情。每当他登台演出时,台下的观众都会为他喝彩鼓掌。
除了观看和表演戏曲外,咸丰帝还对戏曲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常常与艺人们交流心得,探讨戏曲艺术的精髓。他甚至亲自指导太监们学习戏曲表演技巧,并在一旁观看他们的排练过程。
在热河的日子里,咸丰帝自号“且乐道人”,将戏曲作为他排遣内心愁闷的良药。他通过戏曲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此来缓解朝政带来的焦虑。可以说,咸丰帝对戏曲的痴迷已经深入骨髓。
咸丰十一年七月,盛夏的避暑山庄内,气氛异常凝重。咸丰皇帝的生命之火已燃烧至尽头,病情日益沉重,但他对戏曲的热爱却未曾稍减。
每当病情稍有缓解,咸丰皇帝便会下令召来戏班,在寝宫前的戏台上为他献上精彩的演出。尽管身体日渐衰弱,但他的眼神中仍闪烁着对戏曲的痴迷与热情。
避暑山庄内共有三处戏台,其中最为华丽的一处位于如意洲。这座戏台临水而建,三面环水,景色优美。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与戏台上的灯火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咸丰皇帝依然坚持在如意洲的戏台前欣赏戏曲。他传下谕旨,要求戏班继续为他演出,并亲自挑选了接下来的剧目。
那些日子里,避暑山庄内的戏声不绝于耳。尽管外界早已知道皇帝病重,但戏台上的表演却仍旧热闹非凡。戏子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唱着动人的曲调,为咸丰皇帝带来了短暂的欢乐与安慰。
最终,咸丰皇帝在戏曲的陪伴下离开了人世。
第二,贪美酒。
在避暑山庄的逃难日子里,咸丰皇帝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他每日都处在一种惊惧交加的状态中,仿佛四周都弥漫着危险的气息。这种紧张的氛围让他夜不能寐,每每稍稍入眠,便会被噩梦所惊醒,冷汗涔涔,心跳如鼓。
为了摆脱这种无尽的恐惧与焦虑,咸丰帝开始借酒消愁。他虽喜爱饮酒,但酒量却并不见长。每每举杯,不过数杯,便已醺醺然,醉眼朦胧。酒后的他,变得异常暴躁,常常失去理智,对身边的太监和宫女大打出手,甚至不惜用体罚来发泄心中的怒火。
每当酒醒之后,咸丰帝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他懊悔自己的失态行为,对受到伤害的太监和宫女感到愧疚。然而,这种自责并未能让他真正改变,每次当他再次面对酒杯时,又忍不住一饮而尽,陷入醉酒的疯狂之中。
就这样,咸丰帝在避暑山庄的逃难时期,整日陷入一种精神崩溃的状态中。他的生活变得毫无规律可言,每日都在惊惧、失眠、醉酒、自责中周而复始地度过。这样的日子,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尽的折磨。
第三,贪恋美色。
在清朝的辉煌历史长河中,大部分的帝王都展现出了对政事的勤奋与专注。即便是那些并没有创造出显赫功绩的皇帝,他们也大多能恪守自律,以严谨的态度治理国家,鲜少沉溺于享乐之中。然而,在这群严肃的帝王之中,咸丰皇帝却独树一帜,成为了与众不同的存在。
咸丰帝在避暑山庄的日子,仿佛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避风港。在那里,他并未将心思放在国家大事上,而是沉浸在自己的逍遥快活之中。尽管他已经拥有了众多的妃嫔,这些美丽的女子陪伴在他的身边,为他带来了无尽的欢愉,但他却似乎永远无法满足。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咸丰帝甚至不惜蓄养了多名汉族美女以及名伶,这些女子们或妩媚动人,或才艺出众,随时等待他的召幸。在这样的环境中,咸丰帝愈发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无法自拔。
然而,纵欲过度的生活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咸丰帝的身体在日复一日的放纵中逐渐变得虚弱起来。他试图通过服用各种补药来弥补身体的亏损,但这些药物却往往适得其反,使他的身体状况雪上加霜。
第四,贪鸦片。
据史书记载,清初的几代皇帝都极为重视维护国民健康与社会稳定,因此纷纷明文规定严禁贩卖烟草及鸦片。这些禁令不仅严格,而且执行力度极大,一旦发现有人违反,便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到了道光皇帝时期,这一禁令的执行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格程度,几乎在全国范围内都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和打击。
然而,当咸丰皇帝继位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仅没有继续执行先皇的禁令,反而对鸦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不仅不禁止鸦片的流通,甚至还带头吸食,完全违背了祖先不能吸食鸦片的训诫。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不满,但咸丰皇帝却对此置若罔闻。
到了热河行宫之后,咸丰皇帝更是沉迷于吸食鸦片无法自拔。他常常在政务之余,躲进密室,点燃鸦片,深深吸入那令人陶醉的烟雾。为了给自己这一行为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他还特意给鸦片起了两个好听的名字:“益寿如意膏”和“紫霞膏”。
然而,这些名字并不能掩盖鸦片对身体的危害。长期吸食鸦片使得咸丰皇帝的身体日渐衰弱,体力不支,经常感到疲惫不堪。
基于以上四大原因,后来,咸丰皇帝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尽管宫廷中的太医们总是努力保持镇定,声称皇帝的龙体只是稍感不适,需要一些调养,但咸丰皇帝心里清楚,这些太医们只是不敢直言而已,他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力正在一点点流逝,身体的力量也在慢慢消失。每天醒来,他都能感受到身体的疲惫和虚弱,那些曾经轻松自如的动作,现在也变得异常艰难。
对于咸丰皇帝的病情,史书中还记载了一则关于“鹿血断饮”的传奇故事。据说,在咸丰皇帝还在京城的时候,他因为过度沉迷于酒色,身体逐渐被掏空,变得面黄肌瘦,咳嗽不止。太医们在为他诊断病情时,建议他饮用鹿血来弥补身体的“阳亏”。
咸丰皇帝听闻这个建议后,便决定采纳。于是,圆明园内开始饲养大量的鹿,数量从数十头到上百头不等。这些鹿每天都会被精心照料,确保它们的身体状况良好,以便可以定期取血供咸丰皇帝饮用。
在逃离热河的前夕,咸丰皇帝的心中充满了焦虑与挣扎。他原本打算下令将宫中的鹿群一并带走。然而,当时的情况却十分严峻。
英法联军已经逼近京师,战火纷飞,形势岌岌可危。面对这样的局势,众多大臣纷纷劝谏咸丰皇帝,说逃命都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这些鹿呢?他们担心带着鹿群会拖慢逃亡的速度,增加被联军追上的风险。
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咸丰皇帝最终听取了大臣们的建议,决定放弃带走鹿群。他带着满心的遗憾和不舍,匆匆踏上了逃离京师的路程。
后来,咸丰皇帝抵达了热河行宫,而鹿群则被留在了京城。然而,命运却对这些无辜的生灵并不宽容。不久之后,英法联军攻入了京城,火烧圆明园。在这场浩劫中,圆明园里的鹿死的死,逃的逃,原本生机盎然的鹿群变得七零八落,惨不忍睹。
后来,身处热河的咸丰皇帝,仍然不知道休养生息,而是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每日里只顾着享受眼前的欢愉。时光荏苒,转眼便到了咸丰十一年的七月。
那一日,咸丰皇帝突然晕厥过去,众人惊慌失措。在慌乱之中,他们想要取来鹿血为皇帝续命,然而仓促之间却无法寻得。看着皇帝苍白的脸色,众人心知肚明,咸丰帝的生命已经岌岌可危。
关于是否因为鹿血断饮而导致咸丰皇帝的病情恶化,已经无从考证。但无论如何,此时的咸丰皇帝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病榻上,他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悲凉。他明白,自己的气数将尽,临终托孤的时刻已经到来。
于是,他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倚靠在龙榻之上,下令召见御前侍臣。他断断续续地交代着后事,立载淳为太子,并命令肃顺等八大臣共同辅佐朝政。
1861年8月22日的凌晨,承德热河行宫沉浸在一片悲怆之中。哭声震天,人们为咸丰皇帝的离世而悲痛不已。他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终年三十一岁。
这位年轻的皇帝,在位期间并未享受到多少安宁的日子,最后竟在出奔逃避中离世,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