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古代言情小说的影响,很多人误以为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丞相一职,并且这个职务通常被认为是仅次于皇帝的重臣。然而,历史事实并非如此。丞相这个职务首次出现在战国时期,由秦国创立。那时,丞相不仅是皇帝的下属,还被划分为左相和右相,甚至上面还有相国这一更高职位。随着秦朝的建立,又新增了中丞相这一职务。
在西汉建立后,国家的体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官职设置,但直到汉哀帝时期,丞相一职才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大司徒。随着三公制度的实施,丞相的职能逐渐被三公之间的相互制衡所取代,丞相职位因此消失。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经过近二百年的空白期,到了东汉末年,汉献帝竟然为曹操重新设立了丞相一职。这一变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从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第42集中找到线索。在剧中,司马懿与汉献帝、曹操从柳城归来,一同共进晚餐时,突然被曹操逮捕。原来,司马懿曾因身体原因拒绝了曹操的征召,但为了保护汉献帝,他主动现身并前往前线。曹操无法立即处置汉献帝,只得将怒火指向司马懿。此时,曹丕和弘农王妃唐瑛在游说过程中,试图借助弘农的强大势力劫狱,并通过煽动朝廷老臣支持司马懿。然而,汉献帝的决策让所有人震惊,他最终决定将曹操拜为丞相。 汉献帝这一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曹操平定北方后,与汉室的对抗逐渐公开。此时的汉室已疲弱不堪,根本无法与曹操抗衡。汉献帝不仅不想重蹈衣带诏事件中拼死一搏的悲剧,也不愿像他的兄长那样冷血无情地牺牲周围的人,进一步加剧曹操的防范。因此,汉献帝选择了一条相对温和的路线,避免与曹操发生正面冲突。他认为与其让曹操争夺丞相之位,不如通过授予他一个虚名来换取合作,避免激起更大的对立。 剧中,汉献帝说道:朕当然要救司马懿,但如今给他丞相之位,却未必是多么糟糕的选择。与其让他争来抢,不如朕成全他,来换取他的让步。只要曹操没有糊涂,便不应该把与汉室的斗争当做当务之急。孙权、刘表、刘备,才是他的大敌。他渴望四海一统,在这件事上,朕应当帮他。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汉献帝并非意气用事,他的考虑极为理性,并且具有长远眼光。当时,曹操已权倾朝野,是否拥有丞相之职,对他来说影响不大。授予曹操丞相这一虚名,既能救司马懿,又能转移曹操的注意力,使其不再专注与汉室的斗争,而把精力转向一统天下,这对汉室来说是一次智谋的尝试,也为汉室争取了一线生机。然而,真实历史中的曹操能够获得丞相之位,背后的原因远没有剧中那样充满深思熟虑的合作与谋略。事实上,曹操之所以能在汉朝废除丞相职位近二百年后重新获得此职,绝非因为汉献帝的深远考量。历史上的曹操极度渴望权力和身份的象征,他的行为更多是出于个人的雄心和野心。他需要一个可以明确体现自己权力地位的职务,而丞相恰恰是最能代表这种地位的职务。 在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期间,他不仅掌控了朝廷中的重要官员,如赵彦、董承等,还能随意处置后宫的妃子,如董贵人和伏皇后。种种行为表明,汉献帝早已成为了傀儡,曹操的权力无可置疑。 综上所述,曹操能在汉献帝的名义下重新获得丞相一职,并非仅仅是因为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对权力的渴望和对自身地位的追求。历史中的曹操无疑是一个极具野心的政治家,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深思熟虑和权力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