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指挥的军队发起了著名的襄樊之战。在这场战斗中,他成功生擒了曹操的部将于禁,斩杀了庞德,还通过水攻大破曹军七个军团,威震华夏。正当他势如破竹时,东吴的吕蒙突然带兵悄悄袭击了荆州。关羽听闻此事后,立刻带兵返回荆州,结果在途中遭遇重创,最终被东吴俘虏。值得注意的是,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曾获得曹操两次给出的生死选择,但他最终都选择了拒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关羽做出了这种决定,放弃了生路呢? 曹操泄密 孙权决定偷袭荆州后,他派遣使者向曹操报告了这个消息: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孙权的意思是,一旦关羽失去这两座重要的城池,他一定会自己撤退,而围困关羽的樊城自然也会因为没有支援而解除。孙权希望曹操能够保守这个消息,让关羽有所准备。对于这件事,曹操召集了文武百官进行讨论,大多数人认为应当保密,以免打草惊蛇,只有董昭持不同意见。
董昭的观点是,应该让孙权和关羽相互争斗,这样可以让他们消耗彼此,曹魏从中渔利。他认为如果消息泄露给关羽,让关羽察觉到危险并提前做好防备,那么就能借机让东吴对关羽形成围攻,进而从中获得好处。曹操同意了董昭的提议,命令徐晃发出书信传达这一消息,实际上是给了关羽一次撤退的机会。 关羽犹豫 董昭认为,关羽自视为强者,依靠江陵和公安两城的防守,他肯定不会轻易撤退。当关羽看到曹魏发来的书信后,他并没有立刻退兵,反而怀疑这是否是魏军的诈退之计。加上他对这两座城池的防守充满信心,认为即便东吴的军队来了,也不会轻易突破防线。在这种情况下,曹魏的主力已经集结到樊城附近,徐晃开始了对关羽的进攻。 关羽亲自率领五千步兵和骑兵迎战,然而最终还是无法改变战局,曹魏的军队进攻得非常猛烈,关羽的军队不得不撤退。最终,关羽退到了汉水南岸,虽然局势已经十分危险,但他仍然没有选择完全撤退,而是用水军控制住了汉水的江面。就在这时,关羽终于收到了荆州失守的确切消息,才决定率军南下。然而,此时其他将领普遍认为关羽已陷入困境,曹操也下令停止追击,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进退失据 关羽南下时,他的队伍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战斗力,他的目标应该是夺回荆州,而不是单纯地撤退。然而,荆州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吕蒙成功接管了关羽的家属,并安抚了当地的百姓,他对百姓进行了细致的照顾,给他们发放衣物和粮食,提供医疗援助。同时,陆逊也率军占领了宜都,切断了四川的援军通道,并斩获了大量战利品。此时,关羽的部队不仅没有后勤保障,士气也低落。面对这样的局面,他的最佳选择其实是沿着汉水西进,前往上庸地区,因为曹操已经下令不再追击他。因此,关羽完全有机会选择保全自己和部队。但关羽固执己见,决定继续南下,试图夺回荆州,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覆灭。实际上,曹操曾两次为他提供了机会,但关羽因自信过头、刚愎自用,忽视了东吴的威胁。直到最后,他的军队溃败,再想逃脱已为时过晚。 参考资料: 1. 《三国志》 2.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