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晚年生活在台湾,境遇可谓极为落魄和尴尬。自从他失去了权力之后,便开始修建窑洞作为住所,然而这种简陋的生活还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蒋介石对他进行了严格的调查,阎锡山为了掩盖窑洞的显眼红色墙面,只能将其涂成黑色。除此之外,阎锡山时常提前给自己写挽联,并且在遗嘱中要求死后墓碑刻上自己日记中的第100段和第128段,内容显得有些神秘莫测,仿佛透露出一种颓废的心境。 1949年,阎锡山随着国民政府迁往台湾。当时,阎锡山兼任行政院长,在代总统李宗仁缺席和蒋介石未恢复总统职位的情况下,他理论上是台湾地区的最高领导人。刚到台湾时,阎锡山曾短暂风光,发表多次演讲,总结自己过去的失败,批评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与不团结,表现出一番雄心壮志,似乎准备再度崛起。然而,他低估了蒋介石的权力欲望和对他个人的不满。历史上,阎锡山曾多次与蒋介石发生冲突,到了台湾后,他继续对蒋介石进行批评,这使得蒋介石自然心生不满。
与此同时,蒋介石开始策划恢复总统职务,并在关键部门安插了自己的人。阎锡山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最终他被迫辞去了国防部长职务,顾祝同接任,阎锡山彻底被架空,成为名义上的一把手。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正式复职为总统,阎锡山也识趣地辞去了行政院长职务。蒋介石表面上假装挽留,但还是同意了阎锡山的辞职,由自己的心腹陈诚接替了行政院长的位置。阎锡山随即进入了退休生活,搬到了台北市偏僻的丽水街。 半年后,阎锡山觉得丽水街的环境仍不够宁静,便搬到了更为荒凉的台北市郊阳明山的菁山草庐。那个地方当时非常偏僻,水电不通,几乎是荒无人烟的山区。住了一段时间后,阎锡山开始怀念家乡,便异想天开地修建了三间窑洞,取名种能洞。 据说,蒋介石最初并不知道阎锡山在阳明山修建了窑洞。一次蒋介石在台北市郊的荣总医院检查身体时,偶然从窗外看到阳明山的景色。可不巧的是,他看见山中某处突出的红色,像是伤疤一般。由于阳明山已被划为保护区,不允许有人破坏,蒋介石立刻下令调查。蒋介石的侍从队伍随后赶到阎锡山的住所,但由于这是前行政院长阎锡山的住处,他们也不敢随便行动,只能建议将窑洞的红色外墙涂成黑色,以减少其显眼程度。 阎锡山对此并不知情,直到后来他才得知此事。有人解释说,为了防止空袭,所以把墙面涂成了黑色,阎锡山听后似乎也没再追究。之后,蒋介石和宋美龄专程去看望阎锡山。由于阎锡山住的地方道路不好,阎锡山害怕宋美龄穿高跟鞋走路时崴脚,于是赶紧派人将路面垫上草包。看到阎锡山生活如此简朴,宋美龄回去后便安排人给他装了一部军用电话。 阎锡山在退休后的生活非常清贫,不仅住所简陋,经济也捉襟见肘。尽管当时行政院每月为他拨款5万元,这笔钱对于当时的标准来说不算少,但阎锡山的家人和随从人数众多,这些钱虽能勉强维持生计,却无法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而阎锡山本人并没有积蓄,虽然他逃到台湾时携带了大量金条,但这些金条最终也被蒋介石没收。 阎锡山的退休生活实在是艰难且尴尬,他的随从们跟随他,前途几乎是可见的尽头。对于这些随从来说,虽然他们跟随阎锡山多年,但大多数人并不图权利和财富,更多的是出于忠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随从中的一些人开始离开,甚至阎锡山的秘书原馥庭也曾想过另谋生路,但最终在阎锡山的劝说下没有离开。 阎锡山就这样在这种困境中度过了最后的10年。他的爱好之一是埋头写书,另一个特殊的爱好则是给自己写挽联。阎锡山写了不少挽联,并要求死后将这些挽联贴在自己的墓地。还有一副挽联这样写道: 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 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 除此之外,阎锡山也经常修改自己的遗嘱,他在遗嘱中要求墓碑上刻上自己日记中的第100段和第128段。这两段内容分别如下: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为做事之顺道,多少好事,因礼不周,言不逊,信不孚,致生障碍者,比比皆是。 突如其来之事,必有隐情,唯隐情审真不易,审不真必吃其亏。但此等隐情,不会是道理,一定是利害,应根据对方的利害,就现求隐,即可判之。阎锡山于1960年5月23日逝世,享年77岁。蒋介石为他的葬礼做了安排,亲自主持并送上了一块怆怀耆勋的匾额。阎锡山的墓地十分简陋,因为香火稀少,显得荒凉和冷寂。不过,阎锡山的贴身侍卫张日明为纪念阎锡山,每天从阳明山脚的家里乘公交车上山,为他打理墓地和故居,并坚持守墓长达50年之久,这段佳话也流传了下来。 至于张日明如今是否还在人世,现已无人知晓。如果他也已经去世,昔日山西王的墓地恐怕会更加荒凉与冷寂,让人不禁感到一阵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