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烹饪中不可少的调味料,更是维持生命所需的基本元素。在古代,盐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直到汉武帝时期,盐的生产和销售才被国家收归管理,成为垄断行业,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要深入了解商朝的历史,就必须研究盐在其中的作用。 1959年,在山西省运城夏县,靠近二里头遗址的地方,考古学家发现了东下冯遗址。在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圆形建筑基址,并通过土壤分析确认,这些遗址曾是储存来自山西南部解州盐池的盐仓库,盐的储量高达12075吨。
但问题在于,这些遗址属于夏朝到商代初期,约在公元前19至前16世纪。那么,商代晚期的盐生产基地在哪里呢?更重要的是,从东下冯遗址的规模来看,商朝对食盐的需求是非常庞大的,单靠一般的盐矿是无法满足的。近年来的考古研究逐步揭开了商朝对盐的重视,并且解释了纣王为何在周人威胁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依然不顾一切地继续攻打东夷。 在商周之交的历史中,有一句话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武王推翻商朝之后,出于政治需要,周人确实隐瞒了一些商朝与周的关系。但无论周人如何隐瞒,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商朝从未主动攻击周国,哪怕周国已经开始公开造反。 古公亶父迁往岐山后,姬周逐渐强盛,迅速从一个曾经的贫弱部落发展成西部的强大势力,这引起了商朝的疑虑。文丁杀害了季历事件便是其中一例,之后纣王虽然对姬昌有所警觉,但并未立刻采取行动,而是将他囚禁但未杀害,甚至释放了他。 不过,随后的事态发展却让商朝陷入了更大的麻烦。姬昌称王,并进攻商朝在西部的重要盟友黎国,最终灭掉了商朝在西部的关键盟友崇国等。接下来,姬发召集诸侯起义,计划伐商。虽然他因为准备不足而放弃了这次机会,但这表明周人早已不再偷偷摸摸地反叛,而是公开进行反抗,纣王岂能不知? 既然周人早有造反之心,为什么纣王不以武力进行镇压,而是选择忽视,直到周国最终灭掉商朝?其实原因很简单,商朝面临着比周人更紧迫的问题,那就是东夷的反叛。 东夷,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起源于大汶口文化,曾一度与夏朝结盟,东夷的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但夏朝建立后,启帝排挤了伯益,最终使得夏族与东夷的关系破裂。虽然商朝一度成功地使东夷臣服,但随着商朝的衰弱,东夷逐渐开始蠢蠢欲动。 《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武乙衰敝,东夷浸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武乙是纣王的曾祖,在那时,东夷已经开始入侵淮河和泰山地区,而这些地方离商朝的核心地带非常近,几乎就在眼前。 面对东夷的入侵,商朝的反应并没有在文献中明确记载。但是到了纣王时期,东夷显然已经造反。甲骨文中有多次记录东夷叛之,并且提到纣王多次亲征东夷。可以看出,商朝与东夷的战争异常激烈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武王伐纣时,商朝还在进行与东夷的征战,纣王不得不在牧野之战中临时调动10多万东夷俘虏参战。 既然东夷造反,且与商朝都城较近,纣王自然必须采取行动进行镇压。但为何纣王不暂时缓和与东夷的战争,反而选择与其进行殊死搏斗呢?考古研究表明,盐资源的争夺是纣王决不能放松对东夷防线的一个重要原因。 商朝早期使用的是晋南地区的池盐,但在商朝晚期,商朝已经开始转向海盐的开发。考古学家在山东阳信李屋、寿光双王城等地发现了大量的盐业作坊,规模和数量都非常庞大。此外,在这些盐作坊附近的内陆地区,也发现了大量的盐工聚落,表明当时盐业产业非常发达。学者认为,商朝晚期,商朝控制的沿海地区,直接从事盐业生产的人数超过5000人,制盐作坊总数超过500个。 然而,东夷活跃于山东、江苏一带,这些地区早在帝乙时期就已入侵商朝控制的淮、岱地区,纣王时期的东夷更是大规模反叛,直接威胁到商朝的盐路,甚至多次切断盐路。因此,从盐的生产和运输安全来看,纣王必须采取行动,与东夷展开生死较量。 除了盐,纣王还面临青铜、玉石和贝壳等战略物资的威胁。在商朝时期,东夷不仅是盐资源的威胁者,也是其他重要资源的供应源。商朝为了维护这些资源的供应,不得不与东夷展开激烈的斗争。从历史来看,战争往往围绕着资源展开。无论是为了控制资源,还是为了获取资源,或维护资源通道,资源一直是战争的核心。纣王与东夷的长期战争,不仅仅是因为纣王好战,更因为商朝有不得不与东夷血战的理由,尤其是盐等战略资源的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