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正是皇权衰微,阉党作乱之时,传统皇权统治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各路军阀恃强割据。群雄割据,为士大夫风云际会、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郭嘉生于此时,他可以凭自己的才情一展宏图。虽然《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有不同,但是他的大致特点还是基本一样的。作为谋士,他足智多谋,有远见,有胆略。他的过早离世对曹操是一大损失。
郭嘉字奉孝,是中国古代十大谋士之一。其才智在三国时应是首屈一指的,世有“鬼才”之称。在少年之时就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富有远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洞察天下大势,二十岁便开始隐于名迹,私下与各方英雄豪杰贤士交往,“腹藏经史,深通兵法,足智多谋”,“见识才干高人一筹,被人敬重”。二十七岁时为袁绍宾客,但很快察觉出袁绍性格之缺陷,“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既然袁绍远非霸王之才,郭嘉的离去也就在情理之中。
之后他转投曹操,当时曹操帐下谋臣似雨,猛将如云,郭嘉“后来居上”,很快成为曹操身边最信任的谋士。北伐袁绍,西战张绣,东取刘备,其才学、智谋甚至个性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却英年早逝,得满腔抱负未能施展,曹操于赤壁兵败时的感慨用来评价郭嘉是再合适不过了: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那么为什么会有“郭嘉不死,卧龙不死”这句话呢?这句话的意思是郭嘉没死的时候,诸葛亮就不出来,等郭嘉一死诸葛亮你就出山,有种暗自讽刺诸葛亮的意思。其实郭嘉死不死和诸葛亮出不出山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只是在时间上比较巧合。郭嘉在207年去世,而刘备也正好是在207年三顾茅庐的。而除了时间上的巧合,他们两人再无任何联系,而且当时郭嘉的名气和地位都在诸葛亮之上,诸葛亮也完全不能和郭嘉去比。
郭嘉对于军事是十分擅长的,有了他才使得曹操的事业达到了巅峰时期,成长迅速。其官渡之战死后,曹操的国家就开始走下坡路。曹操对郭嘉的信任甚至大于夏候兄弟。而诸葛亮亮在军事方面确实比不上郭嘉,诸葛亮自己也曾说过自己比不上郭嘉。但是其外交和治国方面的才华确实很厉害。
虽然早年的诸葛亮的确没办法和郭嘉比,但是后人为什么总喜欢把他们拿出来作比较呢?因为郭嘉和诸葛亮都可以算是三国中的顶级谋士,两位都被称为“神算子”。其实古代人会算计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远见,能够看到未来会发生什么。郭嘉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预测天下会大乱,所以选择暂时隐居起来。而诸葛亮则是制定了三分天下的计谋,最终在赤壁之战后完成了这个计划。
所以他们两人也是有共同性,郭嘉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帮助曹操统一的北方,曹操非常喜欢郭嘉不管是什么事情都会跟他讨论,所以郭嘉虽然官职不大但绝对是曹操身边的红人。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帮助刘备让蜀国成为三国成员之一。因为刘备这帮人可以算是白手起家,硬件各种方面都不如曹操和孙权那么好,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最后也站上了顶峰。而刘备在去世之后,蜀国上下的一切重担都压在了诸葛亮一人身上,所以他不得不把先帝的遗愿摆在第一位,所以就开始了北伐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