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历史·楚汉争霸篇·13
引子:
公元前208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成就了西楚霸王的威名。
2016年,格力掌门人董明珠也破釜沉舟,集资30亿造车,结果却令人唏嘘。
同是破釜沉舟,为什么项羽成就丰功伟绩,而董明珠却失利了呢?
让我们来看看破釜沉舟的关键。
正文:
楚军在安阳停了46天后,终于行动了。
项羽带着这支军队,奔赴了巨鹿。
但别急,在项羽到来前,巨鹿这边的情况也很热闹。
要说章邯也是个人才,他年轻的时候跟随嬴政出行,看到了甬道这种东西。
所谓甬道,就是两边有墙的高速公路,在里面,人可以安全行走。
在当时,甬道的作用主要是保护皇帝陛下的隐私。
如今章邯将甬道灵活运用,转而用到了军事上。
甬道一路修道了巨鹿城下,在里面,士兵可以安心的运粮。
就这样,在甬道的帮助下,围城的王离那边压根不担心粮食供应。
吃饱喝足,士兵们攻城也有劲。
反观巨鹿城内,马上就断粮了,这可怎么办呢?
丞相张耳愁坏了。
他的兄弟陈馀在城外,拥有一支队伍,在围城之下,张耳就指望那支部队救援。
两人是
刎颈之交
,有多年的交情。按理来说,自己有难,他一定会来。
然而,陈馀让他失望了。
陈馀那边只有几万人,而且还是没经训练的乌合之众。
秦国这边呢?
章邯有大军几十万,大家可千万别轻视了这些人。
围城的王离,他所率领的是长城防卫军,正儿八经的老秦人,是当初横扫六国的部队。
陈馀不敢上,不能说明他怂,是真的打不过。
自己这点人,还不够秦军塞牙缝的,冲过去就是无畏的牺牲。
但张耳不管,陈馀的队伍是他唯一的指望。
张耳这边危在旦夕,人都快死了,要保持理智很难。
他想看到的,是陈馀的诚意。
但陈馀还是不敢行动,一拖好几个月。
张耳还是不死心,派了张黡、陈泽去责备陈馀。
“我和你是刎颈之交,如今,我和大王随时都会死,而你手下大军数万,却在旁观,还谈什么同生共死?如果我们的誓言是真的,为什么攻击秦军,大家死在一起?何况,还有十分之一二机会活命?”
九死一生,说的就是这个。
但以陈馀当时的实力,应该是十死无生。
他向那俩人说理,但对方捂上了耳朵。
不好意思,我不听。
俩人也很直接,要求同死。
陈馀无奈了,交给了他俩五千精锐,先试试。
说实话,这五千人太惨了,为了满足张耳的情绪,白白的丢了命。
五千人全军覆没,没一人生还。
当然,除陈馀外,其他人也陆续达到了巨鹿,其中就有张耳的儿子张敖,他带了一万人,也在作壁上观。
到达战场的,还有齐军,燕军,没一个人敢进攻。
都被秦军吓破了胆。
按照这个节奏,等收拾了赵国后,章邯下一步就会收拾他们,基本不费啥力气。
但变数出现了。
项羽到了。
当时的参战各方,差异是十分巨大的。
秦军有四十万人,最凶;诸侯联军数十万人,最怂;楚军五万,人最少。
但项羽这靠着这五万人,将气势如虹的秦军打趴下了。
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第一步:削弱敌方士气
项羽先派出了两位将领,把章邯的甬道破坏,致使王离那边开始缺粮。使秦军的气焰落低。
第二步:提高自身士气
项羽亲率大军北上,读过漳河后,凿沉所有船只,摧毁所有锅碗炉灶,焚烧军营,每人只携带三天口粮。
全军只求杀敌,不求生还。
第三步:正面战场对抗
项羽不玩计谋,直接包围了王离,硬碰硬开打。
章邯撤退后,诸侯们才敢狐假虎威,趁势进攻。
秦军这边,大将苏角被杀,王离被擒,涉间自焚。
巨鹿之战,项羽凭仅仅五万楚军,打的是气势磅礴。
在会战开始时,援军连营十余座,拥兵数十万,结果没一个人敢出兵,都在作壁上观。
项羽一支部队发动了攻击,楚军猛扑秦军阵地,每一个士兵,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杀声震动天地,营垒中的各国援军,一个个恐惧战栗,面无人色。
等到秦军崩溃,项羽召见各国将领,各国将领心怀敬畏,进军营大门时,不由自主的双膝跪地,匍匐而前,不敢抬头。
项羽从此成为所有国家的上将军,各国向他归附。
有句话说的一点不错,
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
这便是巨鹿之战的经过。
那么破釜沉舟的关键是什么呢?
1.对领袖而言,要把握正确的战略方向。
对楚国来说,救赵灭秦,是当时唯一的出路。
若赵国灭,剩下的诸侯一个个被章邯扫灭,就像当初秦国一个个灭六国一样。
巨鹿之战,章邯主动想把诸侯军引来一起消灭,其实,这也是楚国最后的机会。
项羽带着队伍攻秦,是正确的战略方向,于楚国来说,光复楚国,于人民来说,推翻秦暴政,为人民谋幸福。
虽然大家不知道楚国管理怎么样,但秦政府这里是受够了。
这是属于战略规划层面的内容,只有符合了这一点,大家才会愿意跟随,愿意出力。
孔子老人家说的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正是这个道理。
2.对团队而言,要上下一心,对同一个目标努力。
这是属于执行层面的内容。
项羽之所以能击败章邯,整个团队的强大士气起到了关键作用。
整个队伍都不要命了,奔着同一个目标使劲,什么样的困难解决不了?
在巨鹿之战时,楚军的目标很单一,杀敌,灭秦!
不仅如此,这个目标的推动力也非常强。
楚国只留了三天的口粮,很简单,不完成整个目标,就会死。
利用这一点,项羽将整个队伍的潜力开发到极致。
所以说,
选定正确的战略目标,上下一心的专注
,是破釜沉舟的关键。
那董明珠这边是怎么回事呢?
众所周知,董明珠是格力的董事长,她破釜沉舟地去造车,却失利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2016年,董明珠不顾董事会的反对,拉着王健林与刘强东一起集资30亿,入股了银隆新能源汽车。
在推广时,董明珠将银隆电动客车宣传为“充电6分钟,使用30年”。
消费者信了,去购买。
结果不到两年,他们后悔了。
有司机坦言:“续航掉了一大半,有些车甚至开不了一个来回。”
关于银隆这个企业,着实让人尴尬。
2018年,媒体报道,银隆拖欠供应商货款高达12亿元,接着多个项目停工,很多员工几个月都拿不到工资。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董事长魏银仓在卷走董明珠的钱后,直接跑到了美国。
就这样的公司,怎么造出好车?
我们回顾下项羽破釜沉舟的关键,是因为他
选定正确的战略目标,上下一心的专注。
再看董明珠这边,大家觉得问题出在哪呢?
关于作者:
我是历史应用派。
我相信,阅读历史,不仅能以史明鉴,更能得到精英们为人处世的干货。
我目前在做的,正是挖掘这些干货。
所写故事以《资治通鉴》为主要参考,同时查阅了其他史书。
如果觉得这种读史方式还不错,欢迎关注我,定期更新。
最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敢说自己的观点一定正确,但写出了故事深层次的一些东西,若有不同观点,欢迎评论
下一篇:白起和韩信谁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