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有三次重要的移民潮,一是“下南洋”,二是“闯关东”,三是“走西口”,移民潮也可以说是华人自主创业的过程,百年来,不少在海外奋斗的华人都先后变成了富豪,后代子孙也大多继承家业,因此海外常见繁华富庶的华人区。
我们所熟悉的华人区主要有美国旧金山的“唐人街”等,19世纪五十年代,许多华工来到异国劳动后,为了同舟共济,就选择住在一个集中区域里,互帮互助。后来他们的聚集区就慢慢变成了繁华的“中国镇”,每到节日总是热闹无比,传统的中国风情吸引着无数当地人。
其实“唐人街”在不少地方都有分布,只不过各地名字不同,像日本横滨也有人头攒动、热热闹闹的“中华街”,芝加哥的“中国城”则竖着高大的汉字牌坊,但凡海外华人聚集的地方,总是保留着中国人的一些特色风俗。不过,并不是每个“中国城”都那么光鲜亮丽的。
比如在印度就有这样一个“塔坝中国城”,给人的感觉是比上面提到的“中国城”条件差上许多,这里的房屋店铺普遍比较低矮,道路也不宽敞明亮,只能看到距离入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用中文、英文、孟加拉语、印地语4种文字标识的“塔霸中国城”路标。
塔坝中国城位于印度加尔各答市东郊,是印度最大的华侨聚居地,但是这里乍一看可能会以为是印度人密集的所在,因为破旧的街上印度人反而多一些,华人显得少一些,只有注意到街道两边用汉字标出来的显眼招牌,才能发觉这里是海外华人聚集的小镇。
其实塔坝原本并不是小镇,而是没有开发的荒地,这里发展成小集镇是因为200多年前有广东人到了塔坝经商,随后陆续有不少广东梅县的人也到了这里安家落户,经营生意。上个世纪90年代,这里足足有230多家华侨开设的皮革厂,生意十分兴隆。
但后来由于治理污染等问题,不少厂家没有能力搬迁,只能关厂歇业,也有一些选择改行做餐饮业,于是塔坝慢慢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繁盛时期的塔坝华侨有1万多人,现在只有1000多人,不过这些塔坝华侨还是保留了很多中国的传统习俗,每到节日就张灯结彩,共聚欢庆。
老一辈的塔坝华侨大多从事皮革等制造业,代代相传,但现在塔坝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守着祖辈的屋子,而是到了世界各地,也使得仍然留在塔坝的华侨们生活比过去艰难了不少,他们依然习惯说客家话,也心心念念希望回到中国,回到自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