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那会儿,各个诸侯国都琢磨着怎么当老大,统领天下。结果你猜怎么着?这风光事儿最后让齐桓公给摊上了。
齐桓公这一路走来,那可真是不简单。但你看看秦国,它就像是在玩一场高风险的游戏,齐国到处打仗闹得欢,秦国却闷声不响地把都城给搬了。
结果是在齐桓公觉得自己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别人却抢先动手,一举成为中原霸主,把六国都给统一了。
秦国为啥要把都城给搬了呢?这事儿跟它后来能一统天下有啥联系不?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685年的时候,有个叫公孙无知的家伙,他把齐襄公给杀了,自己就当上了老大。但这事儿吧,它不怎么地道,所以好多大臣心里都不服气。后来,这些大臣们一合计,干脆就把公孙无知也给干掉了。
齐襄公没留下亲骨肉,结果整个齐国突然间就没了领头羊,国君的位置就那么空了出来。这时候,齐恒公他站了出来,接下了这个摊子。
他,是那个老国君不同妈的弟弟。等他手握大权后,就想找个死心塌地帮他的人。齐桓公心里头觉得,他那老师鲍叔牙最合适。
你要是想把齐国管好,我帮你一把也不是不行。但要是想当上天下的老大,那就非得靠管仲不行了。
老师,你是不是没记起来啊?我回来要接管一切的时候,管仲那家伙可是一直憋着劲儿想害我呢。要不是箭射歪了,只打中了我的衣带子,我这条小命早就没了。别说让他当大官了,我当时恨不得把他大卸八块呢。
瞅见齐桓公一脸恼火,鲍叔牙没急着说啥,而是慢慢悠悠地给他分析起来。
那时候大家不过是各站一边,为各自的老板卖命。现在,这整个国家,就您才是正宗的老大。管仲这人,他能帮你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还能助你称霸天下。
鲍叔牙硬是劝着齐桓公,让他先把个人的那点不愉快放一边,然后齐桓公就听话地自己出门去迎接管仲,还客气地请管仲坐上自己的马车。
管仲一看齐桓公送给他这么重的礼,心里头直犯嘀咕,觉得挺过意不去。一进城里,他就赶紧去找齐桓公,说要给他赔个不是。
既然这样,以前的那些恩怨啥的就算了吧,齐桓公当天晚上就让管仲做了宰相,俩人就治理国家的办法聊了整整三天三夜。
管仲帮忙治理齐国后,国家很快就变得强大富裕了。他通过发展经济、增强军力和搞好外交关系,这三招一起使,让齐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当上了老大。
本来吧,秦国那实力,跟对手较量一番是绰绰有余的。可人家呢,不但没动静,像在等死似的,啥也不干,更离谱的是,他们背地里还搞起了跟打仗八竿子打不着的迁都大事儿。
这到底是为啥呢?
只能说,秦国这招儿玩得,那真的是费尽心思啊!
咱们都明白,一个地方要是缺了自然环境这些基础条件,就很难变成城市。不过,城市和城市之间也是有差别的。秦国选了雍城,并且在那儿安稳住下,发展得挺好,这可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雍城有着特别好的自然条件,那是老天给的恩赐。
张衡在《西京赋》里头说过这么一句话:“秦朝占了雍城就变得强大,周朝到了豫地就变得弱小。”雍城这块地方,河流跟蛛网似的到处都是,土地又肥得流油,特别适合种地。这地界儿好啊,往前冲能打胜仗,往后退也能稳住阵脚,攻守都方便得很。
有这样的好条件,秦国怎么可能不动心呢?而且啊,秦国前前后后一共搬了六次家,你瞧它搬家的路线,明摆着就是从东往西,一步步往中原文明那边靠。
秦人原先住在济淮河那一带,后来投了商汤。因为他们帮商汤攻打夏朝立了功,商朝就让他们跟着一块儿搬到西边殷地去了。这么一来,中衍的后人很多都做了大官,慢慢地,他们家族的人就成了那一带有势力的大诸侯。
守四关而控天下
真可惜啊,周王最后把商给打败了。
所以,秦人那会儿是福祸相依,被发配到了西边儿。他们从原来的文明地方,一下子掉到了这荒凉的地界儿,心里头就暗暗发誓,一定得回到中原那文明地界儿去。这也就是为啥他们要搬六次家的一个原因。
早先的时候,秦国没待在雍城,它们的都城是在平阳那边。
平阳这块地儿呢,就在渭水的北边,说起来也是个能当都城的好地方。但吧,它那地势有点矮,对种地来说可就不太好了。
要是想建个像空中楼阁那样的地方,那肯定得有个特别好的自然环境。但话说回来,环境虽然关键,可要让农业发展得好,那条件就更为重要了。
所以说,要是比起来平阳,雍城那可是个更棒的选择。
除了这些事情,秦国决定搬家到别的地方,其实也是有政治上的打算。在献公掌权那会儿,秦国国内乱糟糟的,实力也不咋地。他下定决心要搞改革,想把这烂摊子给收拾好。但每个时期都有一堆麻烦事儿,所以说,他们搬家也是有政治上的道理在里面的。
雍城虽然在公元前383年就当上了都城,还当过19位国君的老家,算是秦都里头待得最久的一个。但为了改革能更顺畅,还是决定挪窝到栎阳去。为啥呢?因为栎阳那边老贵族的势力比较小,这样能给新起来的势力腾出更多发展空间。
要说齐桓公那争霸的心思,简直就是明摆着的事儿,但秦国呢,他们想要扩大地盘的想法,那可是藏在了每一次迁都的行动里头。
他一直都特别想要得到最大的权力,你看,不论是秦襄公那会儿跟戎狄抢地盘,还是秦穆公一个人掌控了西戎,再到秦始皇那会儿,他靠着前面六代人的努力,使劲儿往前冲,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些都表明了秦家人的心思。他每次往东边扩张,其实都是为了给最后的胜利打基础呢。
说白了,就拿秦国来说吧,他们一搬到雍城当都城后,力量就一点点涨上来了。你看那齐桓公虽然打了很多胜仗,挺威风的,但秦国也不赖啊。跟中原那些国家抢地盘、干架的时候,秦国经常也是赢家。
不仅如此,一开始那些更强大的势力都靠着商朝,秦国那时候的政治体系还没整明白呢。不过啊,经过一次次的搬家和实战历练,秦国不光把自己的制度搞得越来越健全,还一跃成为了奴隶制发展得特别出色的一个诸侯国。
无论是从经济、文化还是军事的角度看,都能说它是个挺厉害的国家,能排进先进国家的行列里。
讲讲秦国和魏国打架那点事儿。秦国搞了些让国家变富、军队变强的改革,实力噌噌往上涨,老打败魏国。魏国被打得不行,根本没法再跟秦国对着干,只好把都城挪到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那边。这样一来,秦国在河西那边就轻松多了,压力小了不少。
秦国把都城搬到栎阳后,很快就找到了商鞅这个厉害人物。商鞅一搞改革,秦国那政治体系就更完善了,整体实力也是噌噌往上涨,早就把其他六个国家甩在后头了。
在秦穆公那会儿,跟中原那六个国家抢地盘的时候,偶尔也会输几场,这一输,国家就变得又穷又弱。因为其他六国都挤在崤山以东那块儿,秦国大多数时候都被晾在一边。但等秦国有了点实力,那就不一样了。这实力提升,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他们那招挺管用的——迁都。
秦国六次迁都的影响
秦国人一路往东推进,打算迁都,这事儿他们一直在忙活。同时呢,他们对于军队怎么改进,也一直琢磨个不停,从没放下过。
因为秦地的人大多数都喜欢练武功。
早些年,秦人住在西犬丘那块地儿,周围老有戎狄的人来回晃悠。为了活下去,他们没办法,只能跟这些戎狄干架。就这么着,秦人在那会儿就锻炼出了那种刚强勇敢的性子。
每次换个地方建都城,都代表着咱们生活条件又上了一层楼。等把都城定在关中那块儿后,秦人脑子灵光,立马就利用起那地方的天时地利来搞发展。这样一来,打起仗来后勤有保障,士兵们心里也更有底,一个个勇猛得很,军事上的地位也就越来越稳固了。
说白了,每次秦国换地方建都,他们的地盘就会跟着变大一些。这也就是为啥他们老喜欢换来换去的主要原因。
咱们就聊聊定都雍城这事儿吧,雍城在秦国跟戎狄打架那会儿,可是帮了大忙了。
秦穆公跟晋国打了好几仗,最后占了河西那块地。可问题是,雍城离河西实在有点远,晋国呢,也一直不安分,老想找事儿。秦国一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干脆心一横,决定搬家!他们选了雍城作为出发点,跨过泾水,把都城直接挪到了泾阳。这样一来,国君指挥打仗可就方便多了,直接就能上前线调度。
老搬家让秦人在跟晋国的较量里头,从原先的不占上风变成了占上风,也从一开始的守着自家地盘,变成了主动出击。这样一来,献公一直念叨的“收回穆公那时候的地盘”的愿望,也就顺顺当当实现了。
秦人搬家可不是随便搞搞,他们都是看好了环境、政治、军事,还有社会发展这些大事儿才行动的。虽然他们做得很低调,不怎么张扬,但最后还是靠着一股子拼劲儿,在中原地区混出了名堂,成了霸主!
它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秦国选都城时,每次都踩对了古代城市发展的门道。
说白了,一开始从陇西那边搬过来的秦国,那时候正处在从放牧到种田转变的重要时候。这时候的他们,最重要的就是攒劲儿发展自家地盘的经济。所以,他们在挑地方的时候,更喜欢那些地势陡峭,好守不好攻的地界儿。
等秦国慢慢变得牛气冲天,把渭河流域都给统一了之后,关中这块地方就再也没有哪个国家或者游牧部落能跟它较劲了。所以,秦国就不再那么胆小怕事,开始琢磨着往外头发展。这样一来,选都城的地方就得更多地考虑政治上的事儿了。
等事情都安稳下来,变法让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牛的国家之一,最后秦国就选定了咸阳作为他们的都城。
秦国之所以能够称霸天下,靠的根本就不是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大伙儿都使对了劲儿,这一点才是最难得的。就这么着,秦国才从被人瞧不起的境地,一路走到了让所有诸侯国都来祝贺的秦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