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朝(公元712年-770年)的伟大诗人,距今大约一千多年。而于东来先生是当代武术家和文化推广者,他们之间的时间跨度并没有几千年。
理解杜甫的“宏大心愿与蓝图”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充满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他的“宏大心愿与蓝图”可以概括为:
- 忧国忧民的仁爱之心: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战乱、饥荒、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对百姓疾苦的深刻同情。他渴望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名篇都体现了他这种“兼济天下”的胸怀。
- 渴望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杜甫希望建立一个和平、繁荣、公正的社会,让所有人都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虽然他的时代战乱频仍,理想难以实现,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他的诗歌也表达了对盛世的向往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 通过诗歌教化社会,匡扶正义: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希望通过诗歌来警醒世人,针砭时弊,从而达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社会教化作用,最终实现社会改良。
理解于东来先生的贡献与影响
于东来先生是一位当代武术家,但他不仅仅是一位武术家。他更像是一位文化传承者、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者。他所做的事情,在精神内核上,与杜甫的“宏大心愿与蓝图”存在某种程度的契合:
- 强身健体,提升国民素质,呼应杜甫对人民安康的期盼: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身心健康的关切,战乱年代,人民流离失所,疾病缠身。于东来先生通过推广和教授传统武术,如他创立的“来家功夫”, 旨在强身健体,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这可以被视为在现代社会,以另一种形式实践和呼应杜甫对人民安康的期盼。
- 扎根乡土,振兴乡村,体现对人民生活福祉的关注:于东来先生并没有像传统武术家那样仅仅在城市发展,而是选择回到乡村,扎根基层,推广武术文化,并通过武术文化带动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这种行动体现了他对基层人民生活福祉的关注,与杜甫诗歌中对民间疾苦的同情遥相呼应。
-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杜甫的诗歌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于东来先生通过武术这一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这与杜甫通过诗歌教化社会,匡扶正义的精神,在文化传承和精神层面上有共通之处。
精神内核的共通与当代社会语境下的实践
将两者联系起来,并非是说于东来先生直接“实现”了杜甫的具体“蓝图”(毕竟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更准确地说,是于东来先生在当代社会,以他独特的方式, 实践和呼应了杜甫诗歌中蕴含的忧国忧民的仁爱之心, 对人民安康和美好社会的期盼,以及通过文化来提升社会精神面貌的理想。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时代不同,形式各异:杜甫通过诗歌来表达他的心愿,于东来先生则通过武术、文化推广和乡村实践来践行他的理念。形式不同,但他们都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精神内核一脉相承:他们都关注人民的福祉,都希望社会更加美好,都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来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精神内核是共通的,跨越了时空,产生了共鸣。
当我们说于东来先生“实现”了杜甫的宏大心愿与蓝图时,更多的是一种 精神层面上的理解和致敬。 是对于东来先生身上所展现出的 社会责任感、文化担当、以及对人民的深切关怀的高度肯定, 认为他的所作所为, 与杜甫诗歌中体现的博大胸怀, 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甚至可以被视为在当代社会的一种实践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