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时期最受欢迎的人物,相信很多读者会将这个票投在诸葛亮的身上,作为以弱克强,运筹帷幄的典范,正如同鲁迅所说:诸葛多智而近妖。内政、口才、科技创新,各个领域的诸葛亮,都可以称之为全才,哪怕是在正史上一直被讨论的军事方面,虽然没有过于亮眼的军事战役,正如陈寿所说:“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也很难挑出什么瑕疵。
而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恐怕还是用人方面,放了一个该杀的小人,杀了一个不该杀的大将。为何这么说呢?不妨让我们来好好看看。
不该杀的人,便是马谡,众所周知,在演义小说当中,马谡因为失去了街亭,直接导致蜀军进退无据,无法再战,因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功亏一篑马谡以及将领李盛、张休等人被处死,黄袭被夺兵。
马谡的罪过究竟是什么呢?《资治通鉴》提到:“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最终被魏军断了取水的道路,因此部队溃败。
这里似乎和小说没有什么区别,加上演义中马谡立下的军令状,他被处斩也应该是天经地义才对,然而正史上还是有着些许出入。
首先,马谡率领的守军,和张郃负责突袭的魏军,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抵达,如果马谡在按部就班的布置,很有可能会直接受到魏军的偷袭,这是和诸葛亮之前商议中未曾料到的局面。
其次,魏军进攻街亭的部队,达到5万,马谡率领守军虽然人数不详,但绝对没有魏军多,诸葛亮北伐总共才不到十万人,而他在事后总结失利提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说明能够提供街亭帮助的援军根本不是优势兵力。
在敌我势力悬殊的情况下,马谡最终选择了“背水一战”的道路,但是最终被击破,作为主将他固然有责任,但是因此将其处死多少有些冤枉,除此之外,马谡平日担当的多为参谋角色,也并非攻城略地的武将,诸葛亮将马谡处死,也就导致了蜀国后期青黄不接,人才凋零的情况更加严重。
而放了一个该杀的小人,这里指的正是杨仪,作为三国时期的蜀汉官员,杨仪受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提拔,被任命为长史,然而他性格狭隘,先后和刘巴、魏延等多名官员不和。
诸葛亮北伐期间,杨仪和魏延就彼此闹矛盾,在诸葛亮的压制下彼此才相安无事,到了234年,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率领部队退回,以叛逆之名诛杀魏延。
从如今来看,魏延“反骨”一说当然是子虚乌有,他虽然和诸葛亮之间有嫌隙,但也不至于投靠魏朝,《三国志》认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结果杨仪却以公报私,诛杀了魏延这名蜀国重要大将,也被后世史学家认为是“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回到朝廷的他,开始以诸葛亮的继任者自居,盛气凌人,排斥忠良,最终被大怒的刘禅在235年废为了平民,杨仪依然不服气,还要上书诽谤,朝廷再次发下了通缉令,杨仪自知难逃一死,随后选择自尽。经过他这一闹,蜀汉朝廷长时间不得安宁,还不如在诸葛亮时期就将其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