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诸葛亮临死前刘禅问了句话,诸葛亮吓得背后发凉:原来你不傻
迪丽瓦拉
2025-08-26 08:05:55
0

在中国的土地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能人义士,他们有的带头反朝廷,有的却领头救国家,扶人民。不过,要数影响深,世人认可的还得数三国时期可以呼风唤雨的,能用语言杀人的智囊,他便是诸葛亮。孔明的才华是否有水分?其实很简单可以明了,当年联盟东吴,弹指间搞定周瑜与孙权,在此之前又多次化解危险,这就足以说明,孔明绝对不是一个浪得虚名之辈。

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的信任,也成为后人所称道的一个故事,证明他非常信任诸葛亮。当时,诸葛亮含泪看着刘备,答应好好照顾刘禅。然而,刘禅被后人认为是愚蠢的,没有什么比他更愚蠢。因此,他也被称为“扶不起来的阿斗”。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因为历史之上有很多人,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而装傻。其实刘禅就是其中一位。

诸葛亮为了对抗魏国而心力憔悴,在五丈原去世。在五丈原的时候,诸葛亮就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就给刘禅送去了一封书信,刘禅在看到书信以后,就派了一名亲信给诸葛亮送去了一封书信,同时也给诸葛亮带去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刘禅派来的使者问了诸葛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陛下问你,在你死之后,你自己说你的儿子应该怎么处置”?

诸葛亮听完后,才明白刘禅的聪慧之处,就对刘禅说:'老臣老家有八百余亩的桑梓,以后我的后世可以在老家凭借养桑梓生活'。从这次会话当中就可以看得出,刘禅这样问就是怕在诸葛亮过世以后,诸葛亮的子孙后代会倚重其父在蜀国的声望继续把持权力,而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他当然了解刘禅怎么会那样问,他的回应也让刘禅安心。

后来蜀汉多地上书请求给诸葛亮修庙,但朝廷都没有同意,所以百姓只能私宅。到了后来的景耀六年(263年),刘禅才同意给诸葛亮立庙。从刘禅独掌朝政来看,他并不笨。倘若不是刘禅乐不思蜀,恐怕他不久后便会身亡,也是从这以后,司马昭才不再怀疑他的。所以未必说乐不思蜀便是不上进,起码作为亡国之君,他的余生是过得安稳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溥... 末代皇帝溥仪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位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溥仪作为末代皇帝,经历了很多其他皇帝不能够经历的...
原创 上... 明朝小说封神榜,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无出左右。 其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企划案。绝对是最大的人间清醒...
原创 大... 魏国旧都安邑,四面环山,易守难攻,魏文侯、武侯两世凭此称雄;大梁一马平川,无险可恃,魏惠王却迁都于此...
原创 玄... “你以为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临时起意?错了!这位‘千古一帝’早就算计到每一步,连‘输了怎么办’都备好...
原创 知... 说起三国的历史,很多人都知道。因为有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反映那段历史。里面的很多人物和事情我们都比...
原创 早... 1895年 。李鸿章在和日本进行谈判的时候就发现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回国之后,李鸿章 一心致力于想要...
原创 白...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未尝一败,被封为武安君,...
原创 被...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从近代开始,因为西方的崛起,尤其是工业革命和殖民时代的开启,西方尤其是欧洲,...
原创 蒋...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反攻阶段。德国及日本的投降,都只是...
原创 南... 吴明彻是南齐南谯太守吴景安之孙,南梁右军将军吴树之子,南朝陈将领。吴明彻起家东宫直后,南朝梁爆发侯景...
我们对非洲有多少误解误区和偏见... 误区一:非洲都是黑人。 非洲当然不全是黑人,撒哈拉以北的以阿拉伯人为主,比如摩洛哥、突尼斯等,他们当...
原创 历... 作者:安锦 自商朝开始,历代君主帝王在前任帝王去世后,便会根据前任帝王在位期间的功劳政绩等情况,为其...
原创 秦... 始皇陵,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寝,自其建造以来,就充满了神秘与传奇色彩。 它不仅是...
原创 《...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之所以要冷落胤祥,原因只有两个,一是保护胤祥,二是为胤禛(老四雍正)登基做铺垫,...
原创 晚... 近代以来,我国文物出土越来越多,在见识到古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 感叹 工艺制作技术高超时,也存在另一...
原创 姜... 公元234年诸葛孔明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五丈原,此后蜀汉大权落在了蒋琬、费祎手中,要知道当时并非孔...
原创 美...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大部分的国家,在建立后,都是不断奋斗,推动国家的发展,最终实现民富国强的目的...
原创 巴... 引言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一词,出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思是与人...
原创 王... 前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当中,除了留下的灿烂文化之外,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国人民向来爱好和平,但...
原创 这...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诗词无疑是其中无法忽视的存在。自浪漫主义的《诗经》而起,古诗便在古代文学中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