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孔明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五丈原,此后蜀汉大权落在了蒋琬、费祎手中,要知道当时并非孔明一去世,大权便落到了姜维手中。姜维真正掌权是在蒋琬下台,费祎被刺杀后,蜀汉集团中只有姜维能够接替费祎的职务。公元238年姜维接管大权后,迫不及待的整军发动了对曹魏的战争。在公元238年至公元262年期间一共发动了十一次北伐战争,文学史上称“九伐中原”。接下来本人来告诉大家为什么姜维一定要发动北伐中原的战争。
姜维想在有生之年完成已故丞相孔明一生都没有完成的愿望
孔明是姜维的恩师,在姜维归降蜀汉后,他将自己毕生所学全部教给了姜维。姜维开始学习时,他就已经开始了北伐。可以说孔明的北伐姜维一直在追随,在北伐的战场上,姜维尽心尽力的为蜀汉效力,其中与孔明有过很多谈心的画面,自然知道孔明心中所想是什么。毫无疑问便是平定天下,还于旧都。
孔明的能力是不需要质疑的。可惜蜀汉偏居一方,北伐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按照蜀汉的整体实力,根本不足以消耗起如此的开支。因此在孔明死后,北伐停了四年,这段期间一直是蒋琬与费祎在休养生息恢复蜀汉的国力。然姜维掌权后,立马发动战场,这一打就是二十四年。公元263年,蜀汉终于支撑不住,被魏灭国。
姜维这一做法,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帮助孔明完成遗愿。姜维对孔明的尊重,早已超出了一般的师生。姜维九伐中原更像是在为孔明报仇,每次受挫都会想到自己的恩师。其实本人认为当时姜维北伐是不理智的,不过他还是硬着头皮战曹魏,想要将曹魏平定继而统一东吴,最终让大汉重新一统。
姜维认为不北伐蜀汉只有坐以待毙继而灭亡
至于这个论点相信从孔明北伐便开始讨论了,的确当时的蜀汉就算是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速度远不如东吴与曹魏,当时的曹魏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司马氏掌权。姜维是想要乘着曹家子弟与司马氏斗争期间,发动战争奇袭曹魏,曹魏就会抵抗不住。继而完成恩师孔明的遗愿。
当时曹魏没有向蜀汉发动进攻的原因是,东吴也对曹魏发动了几次进攻,其次内政紊乱急需调整,再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小结:曹魏不主动进攻蜀汉的原因已经很清楚了,那么相信曹魏一旦腾出手来,一定会收拾蜀汉的,蜀汉属于偏安一方的政权,根本不可能长存。据记载:没有一位统一全国的皇帝,是从蜀地走出来的。只有一些偏安一方的政权。
本人认为蜀汉的只要不主动攻打,相信蜀汉到最后也是会被动挨打的。姜维看出了蜀汉后继无人的窘境,因此想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帮助蜀汉将大势定下来。不料他遇上了人生中的劲敌邓艾,九伐中原中败多胜少,最后一次邓艾发动了偷袭,姜维还在前线,邓艾便率领大军到了成都城前。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姜维手中有足够的战争资本且蜀汉缺乏凝聚力
蜀汉经过费祎、蒋琬的休养生息。粮草军械以足,加上粮道经过修筑,运粮的方式也比之前稳妥了很多,因此不会出现打赢胜仗却没有足够粮草继续北伐下去的窘境。当年孔明就是由于多次缺粮最终导致失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是没错的。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三国志》
蜀汉内政中派系争斗严重,发起战争自然能够将所有人的心凝结成一团,一致对外。这种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姜维无法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如同孔明一样。只有把大家把劲都使在一起,这样能够增加蜀汉的凝聚力,让蜀汉更加的强盛。蜀汉当时的国力是能够支撑姜维北伐的。可惜他忘了一件事情:
蜀汉后期将领无人能够帮助姜维分担问题,一切都靠孔明留下的阵法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说蜀汉后期的北伐完全是姜维与邓艾的一部斗智斗勇史。
总结:东吴被权臣控制,曹魏更是由司马氏控制,蜀汉内自然也是派系林立,试想蜀汉会不会被权臣控制呢?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完全是由于姜维让所有人的注意力放在了北伐上,国家面临生死存亡谁还会去想着夺权呢?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下一篇:原创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