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诗词无疑是其中无法忽视的存在。自浪漫主义的《诗经》而起,古诗便在古代文学中占据了不可磨灭的地位,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古诗在各个时代也都有不同的特点。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政治的动荡和玄学的影响,除了庾信、大小谢等少数文人之外,其他多是没有营养的媚俗之作,以堆砌辞藻为主,风格绮丽,内容却华而不实,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诗格式上的规范,却终究弊多利少,以至于被称作“八代之衰”。
到了唐朝,一批有志摆脱遗留下来的糜烂文风的文人,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出更具有内涵的诗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初唐四杰以及其后发起“新乐府运动”的白居易等人。
而在他们之前,给唐代诗篇奠定基础的,还要属宋之问以及沈佺期两人,二人文采飞扬,共同奠定了各种律诗的基础,这才给后世的诗人提供了创作的平台。
宋之问的一首《渡汉江》至今仍在语文课本上广为传诵。然而文品非人品,在文学上有着突出贡献的宋之问在私德上却甚是惹人诟病。
追名逐利的文坛巨匠
宋之问并非出身名门世家,但他父亲却是个有学之士,文武双全,也因此宋之问从小耳濡目染之下,便精通诗词。再加上其在文学一途确有天赋,因此年少时已经有了不小的雅名。
隋炀帝首开科考之后,无数读书人以中举为安身立命之出路。在科考众多科目之中,又以“进士”一科考取最难,也成就最高,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一说,唐代宰相、六部尚书多出身进士。
宋之问自身文学扎实,很轻松地就考入了进士,正式地踏进了仕途,也开始了他的腐朽之路。
当时李唐实权已落入武则天手中,因宋之问才名出众,被特召分直文内文学馆,与他同批的就有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随后,宋之问平步青云,从一个小小的从九品做到了五品学士。
唐朝崇文,尤重诗篇,当时的学士常随侍皇帝左右,因此宋之问当时因为自己的才名和官位被世上的文人所慕之。
宋之问本身也极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耀,当时所作诗篇大都是歌功颂德、谄媚权贵的作品,因其文章精妙,而“左右称善”。
这其中有个插曲,据传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也是个才子,一次宋之问见到刘希夷写的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深感喜欢,便想据为己有,在刘希夷拒绝后,直接派人用土袋活生生压杀了刘希夷,这也是著名的“因诗杀人”。
如此种种,数不胜数,甚至于为了得到武则天的厚爱,自己写了一首艳诗,希望成为武则天的男宠之一,虽然宋之问外形和文采都属杰出,然而却有个口臭的毛病,这才让他没有得逞。
而趋附权贵的宋之问也势必会受到权力更迭带来的影响。
武则天晚年时期被李氏一脉逼迫退位,宋之问和一众好友尽遭贬谪,其中还包括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左迁期间,宋之问迷恋洛阳繁华,私自逃了回来,而那首《渡汉江》也是在这段时间所作。
为了重获权势,宋之问冥思苦想,最终让他无意间发现自己的好友张伸之密谋诛杀当时还未失势的武三思一党。
宋之问想都没想,立马告发,用自己的朋友换来了鸿胪主簿一职。宋之问的趋炎附势和卖友求荣最终透支完了他在文学上的名声,被世人所讥讽。
悔不当初的晚年
初中唐时期,武则天和李氏两方权力纷争不断,即使在武则天死后也依然如此,直到李隆基中兴唐朝,局势才稳定下来。
宋之问先是依靠武三思重入洛阳,在武三思死后立刻归于李氏,随后又趋附于安乐公主,最终被和安乐公主对立的太平公主所记恨,在经历了半生的荣辱浮沉之后,被贬为越州长史。
江南柔情多才子,宋之问晚年所处的越州,便是如今的浙江绍兴。
在他仍在京中任职时,晚年的宋之问便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嫉贤妒能,甚至于害死了自己的外甥,而是举荐后进,提拔有学之士。
到了江南的水乡,不知是山水的空明,还是自己的悔悟,宋之问开始勤政爱民,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官。在这段时间,宋之问的诗作才真真正正地像个一代宗师那样,言之有物,阅之有情。
律诗的奠基人
其实古代不少有名的文学家都私德有亏,比如奢侈浪费的“悯农诗人”李绅,风流成性地“爱妻诗人”元稹,甚至于大名鼎鼎的白居易,晚年都放浪形骸,荒淫无度。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私德有亏的文人对于文学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六朝以前,古诗体形式多变,从《诗经》到汉乐府,古诗一直不像大赋那样“堂堂正正”。从六朝开始,虽说那时的诗歌呆板陈旧,但在形式上却促进了古诗的发展。
初唐时追求“建安风骨”的陈子昂,和摆脱旧风的初唐四杰都在想办法让诗歌成为一种可以承载万千气度的国之大作。
直到宋之问和沈佺期两人总结了以前的诗篇,奠定了各种律诗的基础,近体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唐诗,才真正地焕发出了它该有的光彩。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就算是在沉迷于功名利禄的前半生,宋之问也还是有一些真情实意的作品。李杜诗篇万口传,但李杜二人创作诗篇,终究也是得了一些宋之问的果子。
不是说原谅,或者说是体谅宋之问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所做出的那些没有品的行为,只不过在事实上也确实无法忽视他是近体诗奠基人的这一个身份。
恶终究是恶,嫉贤妒能、阿谀奉承的宋之问也获得了该有的惩罚,曾附身于武则天一党的宋之问,最终在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之后被赐死。
彼时的宋之问,已是尝遍人生百态,幡然悔悟的状态,却仍旧逃不过以前错误的惩罚。
用词精密,音韵协美,是宋之问诗作最大的特点,可惜他自己却做不到如他佳作那样,表里如一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