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年,忽必烈创办了元朝。后来,元朝打败了南宋,让中国又统一了起来。元朝的地盘很大,里面有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好多民族,大家的信仰、风俗都不一样,用的文字也五花八门。那时候,汉族和女真族主要用汉字,维吾尔族用的是粟特字母写的回鹘文,蒙古族也照着维吾尔文的样子造了蒙古文,而在西藏,人们则用梵文字母拼写的藏文。
元朝想要统一整个天下,打造一个大家都遵循相同规矩、使用相同文字的时代,所以统一文字就成了忽必烈的一项重要任务。再者,各个民族的文字差别实在太大,交流起来特别费劲。就拿汉字来说吧,虽然字多得数不清,但发音就那么几个,根本没法把其他语言里那些丰富多样的声音都拼写出来,正所谓“字有成千上万,但好多声音还是找不到对应的字,有声音却写不出来的情况特别多”。
在那种情况下,忽必烈想要有一种新文字,能“把各种话都翻译写下来,说得通顺,把事情讲明白”。于是,这个重要任务就落到了当时的国师、西藏的宗教头领八思巴身上。八思巴呢,他拿藏文字母当基础,再加点蒙古文、汉文、维吾尔文的元素,创造了一套新字母,人们叫它“蒙古新字”,历史上也叫八思巴文。
1269年,忽必烈下令在全国推广八思巴文,让它成了元朝的官方文字。从那以后,元朝的好多官方文件,像圣旨、懿旨、令旨、法旨、经文、牌符、禁约榜这些,都先用这种新文字来写,然后再附上其他民族的文字。就是说,从那以后,所有盖了玉玺的官方文件,都得用蒙古新字来写,同时还得附上各自民族的文字。这种新文字能写出元朝境内所有的语言,所以推广起来很方便。
不过元朝结束后,这种文字就慢慢没人用了。北元时期虽然还用过一阵子,但最后还是被弃用了。如今,大家只能在一些文献资料里看到些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的诞生,反映了忽必烈想要统一文字的愿望。但这其实只是一种拼音方法,不像真正的文字那样有意义,就像我们现在的汉语拼音一样。因为各种语言的发音差别很大,所以拼写起来很困难,需要用到的字母也很多。一开始,八思巴文只有41个字母,但后来增加到了57个。字母一多,学起来、推广起来就更难了。想想我们现在用的拉丁字母,26个都觉得挺复杂,而八思巴文字母有40多个,学起来得多费劲啊。
另外,八思巴文没啥市场。那时候,国内已经有了好几种成熟的文字,想让大伙儿改掉老习惯,用新文字,实在不容易。特别是大家基本都用汉字,汉字是方块字,跟字母文字不一样,想用字母文字换掉它,根本行不通。八思巴文顶多算是汉字的拼音工具。所以,八思巴文一出来,就主要是官府之间用来拼拼音的,老百姓还是各用各民族的文字,互不干扰。元朝一倒台,这种拼音文字就没啥用了。
八思巴文最后没流传下来,成了没人用的文字,不过它的出现还是挺重要的。它是咱们中国头一个汉语拼音的方法,挺有开创性的。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就用了拉丁字母,其实这和八思巴文的想法挺像的。当然啦,用拉丁字母拼音更方便和国际接轨,学汉语也更容易,肯定比八思巴文要好。但要是八思巴文能一直发展、改进,那现在咱们用的拼音可能就不是拉丁字母啦。
八思巴文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那种通用文字。八思巴创造它的时候,就希望它能“翻译所有文字”,这正是通用文字的特点。想想当时蒙古帝国管辖的地方特别大,如果这种文字能在整个蒙古帝国都用上,那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通用语言了。但是,等元朝建立的时候,四大汗国都已经自立门户了,所以这种文字就只能在元朝的地盘上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