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2年冬,汉武帝刘彻在陕西凤翔县南的雍城举行祭祀,实则是前所未有的狩猎活动,年号由此改为“元狩”。
“狩”即“征伐”,在后世看来,此次狩猎更像是开始了战前军演和作战部署。
持续多年的汉匈战争,仿佛就在这一刻开始向西部转移。
公元前121年春,清冷的长安城还未苏醒。
霍府外一个俊朗的年轻人肃穆而立,随着大门关闭之声,年轻人骑马而去,马蹄声仿佛敲响了战鼓。
秦长城的起点——甘肃临洮,也是彼时汉朝西部边防重镇——陇西郡,1万骑兵正在集结。
1.第一次河西之战背景
此时,匈奴力量很强,有控弦之士30万。30万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很了不起。
疆域上则以东尽辽河、西到葱岭、南达长城、北抵贝加尔湖的强大优势将汉王朝紧紧包围,而汉朝对于长安以西的广大地域毫无控制。
为破除匈奴威胁,汉武帝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派出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被匈奴征服的国家——大月氏(正确读音:rou zhi),共同打击匈奴。然而,张骞一出边境便被匈奴扣押。直到公元前126年,趁匈奴内乱,张骞逃回汉朝,带回西域大量情报,包括地图。
二是延续前朝的马政。除在边境设立官方马苑36处,在京师设立天子六厩外,还以政策鼓励民间养马,保证了40万匹军马的常备使用。
三是进行大规模骑兵改革。训练部队的骑射技术,发展马上骑兵,在西域当地募集属国兵,去招募匈奴、乌桓人参军。最后,汉武帝形成了一支在当时游牧民族所不能对抗的骑兵集团。
2.河西之战的原因
公元前129年起,汉匈战争改变了前50年间汉朝遭近30次大规模侵袭、十万汉人被掠走为奴的被动局面,进入互有输赢的相持阶段。
但汉武帝更渴望一场彻底扭转局势的战略性胜利。
此时,匈奴帝国以单于居中、左右贤王分控两翼的方式,控制整个游牧地区。
广袤的西部主体是占据河西走廊的休屠王、浑邪王及各部小王的10万之众。
西南部为与匈奴关系密切的羌人,而河西之外,则是被匈奴控制的数十个小国和部落。
黄河以西统称为河西,这个地方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河西之战的胜利来看汉武帝的意图。
河西之战打赢了,夺回了河西走廊,连接了长安(中国当时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到西域的路线。而且羌族部落也无法跟匈奴再联手共犯大汉王朝。
这就是汉武帝攻打开河西走廊的目的。
3.骠骑将军霍去病能担当得起如此重任吗?
那么如果汉朝决议战略转移至西部,关键在于选择谁担任出征的统帅。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汉武帝选择了年仅19岁的霍去病。
霍去病像
霍去病此前的带兵经验,只有率800轻骑服获2000匈奴的漠南一战,在一个没有人想到的能够取胜的方向上,取得了看起来还不错的胜利。
但进入河西,霍去病面对的敌人,除了休屠王、浑邪王的10万之众,西南的羌人和东北的匈奴右贤王同样虎视眈眈,一入其中,便如被群狼围噬。
事实上,征战河西进入的是绵延2000千米,面积50万平方千米,地貌复杂多变,甚至杳无人烟的沙漠荒野。
未央宫中,自张骞返回后,皇帝越来越喜欢与之倾谈。除了西域风情,大汉以西的辽阔大陆也令武帝着迷。
在武帝看来,汉朝以关中为核心向东控制,因此西部的战略纵深非常有限。如果匈奴与羌人在西部形成合围,则汉朝危矣。
而通过河西走廊,除了汉初形成的西域36国外,葱岭以西还包括康居、大宛、大厦、身毒、安息、大秦等国。
地域横跨今印度、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斯坦,甚至直达当时罗马统治的东欧。
一条拓展大汉西向发展的欧亚大通路,第一次展现在刘彻眼前。
此时的霍去病已经如宝剑出鞘,势不可挡。
霍去病精心选择了这样一条进军路线:在陇西进行补给后,从临洮翻越马衔山、兴隆山,到达榆中县,再向西北在兰州附近渡过黄河,并沿河经过皋兰、靖远,经景泰进入河西走廊。
如此一来,便能从羌人和匈奴右贤王之间的边缘地带穿过。
看似疯狂、实为巧妙,既保证了迅速插入,又能避免陷入重围。
靖远三月,残雪未消,经过一个冬天的煎熬,人畜都已是强弩之末。
因为游牧民族的牛、羊、马等熬了一个冬天,膘都没了。
霍军迎来最佳攻击时机,这个时间点挑得很准,这个点恰恰是匈奴最脆弱的地方。
果然,直到景泰附近,霍军才在夜幕下遭遇了第一支匈奴守军,他们根本来不及逃跑,便悉数被劈于马下。
霍去病进军路线,景泰是第一站
接着,霍军骑兵高速平推进入河西走廊,没有给敌军任何机会。
一天内,霍军在石羊河域旋风般穿插迂回,连破且末、当阗、屠各等部族。匈奴被打得措手不及、四下逃散。
午夜时分,战马的嘶鸣打破了休屠王城的宁静。
密集的马蹄震颤着大地,休屠王从梦中惊醒。当得知是汉军时,他惊恐得瞪大了双眼,随即夺路而逃,慌乱中连部族神物“祭天金人”都丢弃了。
霍军在6日内横扫休屠王上千里部众,消息传到长安城,武帝阵阵狂喜。他没有看错,霍去病虽然年轻,却力挽狂澜。
大汉之幸哉。
【大漠读史】
这次,匈奴为什么会败得这么惨?
匈奴一开始就没拿汉军当回事,从汉高祖刘邦开始,跟匈奴打仗,汉军就败绩累累。
没想到汉军会来一出长途奔袭,因为这是匈奴擅长的方式。霍军的先头部队循着休屠王的踪迹乘胜追击,速度达到日行百里。曾经惯于追杀袭扰汉人的匈奴,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绝望。
4.物极必反,血雨腥风到来了
然而,事情总是物极必反。
千里之外的焉支山边,正在酝酿一场腥风血雨。
狼狈逃窜的休屠王与赶来增援的折兰王、卢胡王不甘心失败,被一个19岁小将率领的区区万人赶出王城,且夺走部族神物,简直是奇耻大辱,他们发誓将卷土重来。
焉支山另一侧春风和煦,踏上返程的霍军尽享凯旋的滋味。
然而临近武威,突然前方来报,揟次(今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方向,发现大批匈奴兵。
而霍去病是沿着景泰、大靖、土门、武威攻入河西走廊,这正是后世丝绸之路的北线一路。
而丝绸之路的中线一路也广为人知,即从陇中高原经永登、天祝,翻越乌稍岭进入河西走廊。
所以如果北路不通,霍去病还可以选择南下乌稍岭返回汉朝。
乌稍岭是连接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翻越它唯有沿狭窄的鼓浪峡谷溯谷而上。因此,自古以来围绕峡谷的关塞重重。
峡谷地带发生大战最多的是古浪镇,它南接乌鞘岭,东邻古浪峡,西南东三面环山,南面山头高于城区,可以控制全城的制高点。
东北方向则是一片开阔地,犹如张开着的喇叭口,要将羊群完整猎杀。
果然,前方来报,大批匈奴骑兵开始向鼓浪镇集结。
此时,霍去病意识到驰骋草原百年的匈奴人绝非等闲之辈,一场生死之战来到了。
乌稍岭上寒风呼啸,风云变幻。今天的沃野万里、牛欢马跃掩盖不了历史的血色。
虽然专家对于乌稍岭是史书中皋兰山一战的发生地仍存争论,但无论大战是否发生在这里,无数生命都在那一刻没有了回家的机会。
霍去病决定赌一把,他急令部队南下,向鼓浪镇方向转进。
他赌的是,首先狭长的鼓浪峡谷无法展开大规模正面战斗,其特殊地形能限制匈奴骑兵的人数优势。其次,山地步战并非匈奴人强项,如果能利用优势兵力全力攻击黑松驿、安远镇一线,即使面对三面尾追而至的匈奴,汉军仍有突破的可能。
史书记述了这场史诗般的战斗。“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
尽管只有寥寥数十字,却生动展现了一个在百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短兵相接的鏖战场面。
如果是硬战,霍去病首先依仗的是汉王朝国家综合实力决定的单兵作战装备和战斗素养。
今天,从保留的汉代兵俑和画像砖图来看,汉朝军队可谓军容整齐、装备强大,强攻硬弩、重型铠甲一应俱全。
而匈奴士兵相比较,则近乎裸奔。
可以说,汉军以一支足以傲立于时代的强悍铁骑,做好了征战西域的充分准备。
因此,困境反而激发了汉军将士为国家和民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与决心。
在忘我的鏖战中,汉军连斩匈奴两王,彻底让敌人崩溃。
今天,虽然人们对“全甲获丑”有不同解释。
但试想一下,当不断从战场外围包围上来的匈奴战士,看到自己一波波涌上去,霍军却一波波的砍。
他们也被这一场面完全震慑住了,只能放下战刀,献上护甲就地投降。
终于,霍军以7000人的代价斩杀了敌军近9000人。大雪中,将士们用毅力支撑着身体,他们无不遥望着故土长安。
此刻,天地间只有一个声音回响,大汉必胜,大汉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