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这个战乱不断,群雄并起的时代,也出现了很多勇猛过人的武将:像邢道荣、典韦、吕布等人,可他作为三国中下场最悲催的武将:一生忠心护主,为蜀汉强盛费尽心血,可最后奇计不被认可,遭人诬陷后被夷灭三族,真是令人唏嘘感慨,那么他是谁呢?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他就是蜀国大将魏延,在《三国演义》中他还被写成脑后有“反骨”,以反贼的身份被世人熟知,那么真实的武将魏延是怎样的呢?
一、幸遇明主,功绩斐然
魏延,字文长。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的邀请入川抵御张鲁,魏延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后因数有战功而升迁牙门将军。
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准备留大将镇守汉中,当所有人认为张飞担当大任时,刘备却发布命令任命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且提拔他为镇远将军。
蜀汉武将里,除了五虎上将外,就数得到魏延了,刘备看人看得很准,在刘备临终时,他说诸葛亮的心腹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后来诸葛亮不听,才有了“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所以后面的魏延凭借自己的能力混得顺风顺水。
当刘备在宴会上问他担任汉中太守的感想,魏延自信地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魏延的气魄非常人所能比。
而且魏延在担任汉中太守的期间,他“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在汉中颇有威望,也使汉中稳定了数十年。
二、处处受阻,郁郁不得志
魏延人生的转折点就是刘备托孤白帝城,刘备病逝后诸葛亮又趁势贬李严为庶民,诸葛亮掌握了军政大权。
虽然诸葛亮当政的几年里,魏延的职务升得很快,甚至都封了侯(三国臣子最高奖赏),但在北伐的用兵策略上,诸葛亮和魏延的路线完全不同,诸葛亮的北伐原则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每次北伐时,魏延都请求诸葛亮给他万人军队,进攻关中,最后和诸葛亮会师。但一向谨慎的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请求。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便上书认为魏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所以想请兵自子午谷直取长安,诸葛亮因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诸葛亮和魏延之间还出现了矛盾和误会。
三、大将战功累累却被夷灭三族
《三国演义》里魏延被杀的理由竟然是脑后有反骨,这明显是神话诸葛亮而虚构的情节,真正的历史是丞相诸葛亮去世后,安排身后之事时命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就随他的便。
魏延被夷灭三族的真正原因是他个人的盲目自大,纯粹是咎由自取。
《三国志》评价魏延:“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这总结得很到位,为什么这么说呢?
魏延作为一员大将并没有谦虚待人,反而娇纵妄为,之前就和诸葛亮有矛盾,在诸葛亮病逝后,魏延更是居功自傲,在得知自己断后更是口出狂言:“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得知军队跟随杨仪撤退时,魏延大怒,他日夜兼程赶在大军前面烧毁阁道,然后杨仪和魏延都上书说对方造反,刘禅身边文官说魏延谋反,后来因为魏延理亏,众将士都鸟兽散去,最后杨仪派遣马岱在半路斩杀魏延,并取其首级,并夷灭三族。
由此可见是魏延自己一直在破坏蜀汉团结,最后被杀也是咎由自取。
四、魏延墓前的雕像
后蜀汉丞相蒋琬认为魏延功劳大于过错,就命人在汉中附近修建一个墓地,后人修建的两批石马和一位手持地图的文官形象,毫无疑问,那两匹石马是杨仪和马岱,而那个手持地图的文官就是诸葛亮。
只不过现在那两匹石马仍在墓前,而那个文官雕塑早已不见踪影,那么魏延的墓前到底有没有立过诸葛亮的墓呢?
经过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墓地早已失去原本面貌,而魏延墓前究竟有没有诸葛亮的忏悔形象,早已是一个解不开的历史谜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