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县这个地儿划分一直都是个挺重要的单位。不管是知县还是县令,都是管这个县的最大的官。
知县与县令,别看就差一个字儿,但实际上,这小小的一字之差,藏着千年官职变迁的历史秘密,就像藏着一部官场现形记。
一,县令的来源
咱们先说说县令吧。这个职位啊,从春秋战国那会儿就有了,那时候各国国情都不同,文字、度量衡啥都不一样,就连出门的车马和道路都不一样宽窄。
当然官职称呼也不一样,县级官员的叫法纷繁复杂,大夫、令、尹等等,叫什么的都有。
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天下,就开始标准化建设,车马文字度量只能一个样,所以,这地方官员的称呼也得统一。于是就有了万户以上的县叫县令,万户以下的称县长的规定。
秦二世而亡后,汉朝接手。连年战争,人口骤降,万户以上的县也没剩几个了。于是,县长这个称呼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以后,县令就成了县级官员的代名词。
二、县令的职责
虽然,县令的称呼可能有所不同,但他们在地方治理中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实打实的真人出镜。
县令一职,通常都是推举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乡绅担任。首先,他们得搞定自己地盘内的和谐稳定,还要靠自身的威望,化解百姓对于繁重赋税徭役的怨念。
总之一句话,不能让小民搞事。他们的存在,就像是县城安稳和乐的稳压器
而且,他们的职责还不仅是负责摆平地方政务,在没有科举的年代,人才都是官员们一层层推荐上去的。因此,县令还得肩负起替朝廷海选人才的重担。
所以,县令的人脉资源上能通庙堂之高,下能达江湖之远。难怪人人都要敬他们一声父母官。
在皇帝眼里,一个给力的县令,就意味着百姓能安居乐业,四境安宁,农耕商贸生机勃勃,税收钱粮足额到账。这样的县级单位就像国家的柱子,江山社稷自然稳如磐石。
三、知县的起源
知县的出现,也是相当有历史感。
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当时,处有县令之外,在县令空缺无法履职的时候,就安排佐官代理,所以,还有权知县令的称谓。
后来,藩镇割据搞得风生水起,豪强宗族纷纷在当地抢镜刷存在感,他们安排亲随作了镇将,故意去给县令添堵,县令成了摆设,县里工作就一团糟,有的县甚至被打造成了反抗朝廷后勤基地。
到了宋代,宋朝的皇帝们汲取了前朝的宝贵教训,他们已不再信任和依赖当地选拔出来的县令。
虽然,当时一般县的一把手,还叫作令。但是京畿周边和一些重要大县,已经从中央派遣干部去主持县级单位的大局。这些人还有个高大上的称呼,叫知县事,简称知县。这是知县第一次亮相。
四、正式定编
最初,以知县的新职代替不起作用的县令。这些知县是作为中央下派干部临时负责一下地方管理。
但随着百强县、双拥城、文明卫生城市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央下派知县的做法,已经赶不上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的新形势。为了干部任用的需要,朝廷开始从科举中大规模海选知县。
这些考出来的知县,个个都是一路刷题,背诗,写文章的学霸。他们肚里有货,脑子里更有料,不但对朝廷忠心耿耿,关键大多数人身上还自带清流属性,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
他们的到任,不仅为朝廷的长治久安加上了安全锁,还为日后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积累宝贵的从政经验。比如大名鼎鼎的寇准、王安石,就是从知县一路干到宰相。
此后,县令这个官名成了历史名词。知县的岗位从临时工华丽转身为正式编。知县这个官名也在干部队伍里正式定型。到了元明清三代,知县更是成为县级长官的专属称号,
五、降了待遇的明朝知县
到了明朝,知县的境遇发生了变化。朱元璋以为天下人能和他一样当劳模,更会把老朱家的事当自己家事干。所以,就发扬替别人当家作主的精神,给知县加了担子,但却降了人家待遇和薪水。
首先是工资品级,秦汉以前都是六百、一千石的发,宋以前至少都是五品以上官职,而且副手从副县长、秘书长、公安局长都是足额编制,工资待遇,朝廷保证。
可到了老朱手里,品级就是七品,工资严重缩水,而且就是少得可怜月米7.5石,也不足额保证,有时候还要搭些手纸一样的宝钞折抵。
所以,明朝那阵儿,知县心真是碎了一地。别说吃香的喝辣的了,能不饿肚子就不错了。想招几个人,搞一下形象工程,工资都开不起,升堂打板子都得靠自家仆人撑门面。
一些清正廉明的人,日子过得还不如困难群众,比如海瑞大人为了老母亲生日,去市场买了一次肉,居然都成了总督胡宗宪办公会议的议题。日子过成这样,想不贪都由不得自己。
六,没有变化的清朝知县
到了清朝,虽然各县的绩效考核也按冲、繁、疲、难的标准进行了优化,但由于待遇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知县们为了生活和刷点政绩,不得不继续在贪污受贿的泥潭里扑腾,基层治理还是搞得一团糟
因此,明清时期,百姓对知县的好感也降到了最低点,他们从不想贪,可以贪,最后到大胆贪。他们不再是为百姓申冤做主的青天大老爷,而是认钱不认人的保护伞。
虽然,为了整肃吏治,明清两代的政府也是拼了,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雍正的火耗归公,都是想给县级单位解决待遇保障。搞了各种改革尝试,但并未能解决问题。
结语:
知县与县令,虽只是一字之差,却见证了吏治改革的沧桑巨变。从德高望重的乡绅到刷题学霸的蜕变的过程,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基层政权控制的不断加强。也揭示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
但当坑爹的待遇搞得明清知县都得靠贪污受贿过日子,到最后把整个官场拖下了水。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谁的悲哀?是知县的无奈,还是制度的缺陷?
银子不写名字,知县不问出处。
历史如镜,照见过去,也照亮未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