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曹魏灭蜀汉,当时的曹魏却没有一鼓作气顺江而下的消灭孙吴政权,而直到公元280年,当时的西晋政权才开始南下灭吴。按说要进攻一个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也不需要17年的时间来准备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司马氏集团这么久才动手呢?
1、既定战略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夏,主政曹魏的司马昭就开始准备灭蜀伐吴了,当时司马昭与幕僚们就已经做好计划,先拿蜀汉开刀,毕竟当时曹魏军队已经多年没有大规模的战争,需要一个较弱的对手演练一下,然后需要几年时间造战船、开水道,利用蜀汉的地利顺江而下消灭孙吴。当时所做的计划就是灭蜀汉三年之后再图江东,这理论上是绝对可行的,但计划没有变化快。
咸熙二年(265年)春,司马昭病死。同年十二月,司马炎代魏称帝,西晋建立,这一下打乱了原有的战略。
2、稳定内部
司马炎接受禅位后心里并不轻松,他知道,虽然他登上皇帝的宝座,但危机仍然存在。他的父祖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皇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氏家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至今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中。
司马炎的首要目标就是安抚臣民,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这才能为自己的大帝国打下良好的基础。他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巩固新建立的政权,发展经济,使西晋初年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力量上升。
更重要的是,司马炎也要统一伐吴的意见。西晋内部在伐吴问题上呈现出完全相反的两派意见。贾充、荀勖等人明确反对伐吴,认为东吴有长江天险难以取胜,当年曹操率几十万得胜之师就大败而归。在之前的历史上,还没有人征服过长江天险。而张华、杜预、王濬等伐吴派,一再上疏求战,认为皇帝应该实现统一大业:
“陛下圣武,国富兵强,吴主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愿勿以为疑!”
司马炎是肯定想统一的,所以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准备后,伐吴计划正式开始。
3、消耗外部
前文说司马炎是要伐吴的,但曹操的前车之鉴也令他十分小心。毕竟孙氏一族在统治江东几十年,位置相当稳固,之前曹魏与孙吴的战争中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所以司马炎认为伐吴要从长计议,他也是这么做的。
东吴末帝孙皓几乎与司马炎同时登上皇帝宝座,可这位仁兄专横残暴,奢侈荒淫,后期更宠信佞臣岑昏,整天饮酒作乐,导致朝政昏暗,民心大失。早在泰始五年(269年),司马炎派大将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主持对吴作战。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也就是让东吴军民看到西晋的好,使他们军心涣散、离心离德,从东吴内部消耗他们,这一成果是显著的,吴将朱乔、都督俞赞失去信心,叛逃晋军。
但是,陆逊之子、名将陆抗一直驻守边境,这让西晋一直占不到便宜,直到公元274年,陆抗去世,羊祜认为时机已到,但西晋内部依然没有对于是否伐吴达成一致。到了咸宁四年(278年),羊祜去世之后,司马炎任命杜预都督荆州诸军事,真正的伐吴计划才得以实施。
咸宁六年(280年),备战多年的晋军大规模伐吴。20万晋军水陆并举,杜预率荆州之兵在湖北渡江,司马伷、王浑等率军东出江淮,王濬率益州水军出三峡顺江而下。吴军一触即溃,孙皓很快就投降了,至此司马炎结束了三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