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后梁末代皇帝朱友贞自杀后,进入汴梁城的李存勖最终完成了对后梁的斩杀。从他的父亲李克用开始一直到现在,沙陀李氏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收获了胜利的果实,成为唐末最大的赢家。
灭亡十几年的唐朝,从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然而,面对没有经历战火、和平接管的后梁都城,李存勖并没有选择将其作为新王朝的都城。他的目光转向了更西边的洛阳,那座看似荒凉的都城。
后世许多人对于后唐建都的决定颇为不解。有人把李存勖时期后唐的衰落与建都失误联系起来。他们相信,从这一刻起,李存勖就已经奠定了他王朝的基础。命运埋下了巨大的隐忧。
那么李存勖为什么会做出这个看似不明智的选择呢?让我们仔细看看历史,仔细看看后唐初年洛阳作为都城的历史。
世界分崩离析,正统尤为重要
既然打着唐朝继承者的旗号,统一就成了必做的话题。
然而,当李存勖展开地图的时候,却忍不住有些头疼。这里实在是太混乱了。世界崩溃了。唐朝昔日的家园全部被土匪盗走。南方有吴、楚、吴越、闽、韩,西有蜀国,虽然眼皮底下有一个迷你袖珍国——南平国,但这些地方政府却盗用了国号,自称国王、皇帝,长期撕裂土地、开疆拓土,并不承认自己的王室身份。大家可以接受平等,但坚决抵制统一。
淮南杨溥遣使何登济,史称“吴公书唐帝”。作为唐朝中兴的继承者,李存勖自然以恢复旧山河为己任。既然他打着中兴大唐的旗号发动叛乱,他就必须在各方面展现出自己正统的面貌,让世人能够辨别真假,让天下人竞相回家。
在哪里建都成为一个综合决定,既考虑到后唐的实际情况,又考虑到合法性和象性。这使得后唐都城的决定对于后人来说有些不明朗。
废汴梁,迁都洛阳
李存勖第一个称帝的地方就是卫州。他称帝后,后唐形成三都制度。东京行唐县—— 涠洲岛、西京太原、北渡镇州。三个都城中,河北占据第二位,从都城数量可以看出,后唐的政策更加注重和硕。
后唐在与后梁争夺天下霸权时,以河东为根据地,以河北为主力,兵力遍及河南诸路。靠近战场的涠洲岛是其首都。这是基于战场的实际需要,同时考虑到了当时的河朔军。从历史上看,李存勖凭借河朔、代北的兵力,最终完成了对后梁的决定性胜利。
后梁灭亡后,北方基本统一。后唐统治者李存勖面临着一个政治决策:帝国的首都应该建在哪里?
最终选择
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有涠州、汴州、太原等,但李存勖选择了西部的洛阳,理由如下:
汴梁是伪王朝后梁的都城,如此一来,就会有损其声誉。
汴梁原为唐宣武军驻地。黄巢军将领朱温投降唐朝后不久,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
朱温在这个发生过四次战争的地方顽强地成长。在此期间,朱温经历了对抗黄巢军,吞并郓、颜朱宣、朱瑾,歼灭徐州石浦,以及秦宗权的决心。他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并成为一名坚强的抵抗领袖。河东,镇压河朔,最终篡唐的大军阀。
汴梁是后梁王朝的都城。如果李存勖在此建都,就有继承后梁遗志的嫌疑,而他之前提出的复唐主张也会成为一个大笑话。
再加上此时的后唐内部势力复杂,李存勖的都城地位也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
代北、河硕、河南三股势力的平衡点
灭后梁后,后唐势力分为三路,代北军、和硕军、(投降的)后梁军。除了代北军的老成员外,其他两派都曾短暂依附后唐,内心尚未安定。如何让王朝显得公正,需要李存勖在三种力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击败魏州、太原、汴梁,寻找新都,也是李存勖朝廷的权力制衡考虑,以表明自己不太受任何一方的影响。
洛阳是唐朝的传统都城,这里居住着大量的唐朝遗民。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东都是洛阳。唐高宗、玄宗长期定居洛阳。武则天时期,首都正式迁至此。洛阳成为继长安之后最重要的都城。
如今长安城已破败不堪,无法恢复昔日辉煌,后唐统治者定都洛阳为帝国首都。这个决定具有强烈的正统感。
与此同时,天府年间,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当时,大批唐朝官员和长辈被强行驱逐出长安,迁往洛阳定居,使洛阳成为唐代旧风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