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甄嬛传》里坐拥后宫三千的雍正皇帝;
是《步步惊心》里让若曦郁郁而终的四阿哥;
是《九五至尊》里和吕四娘穿越到现代的“狗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近些年影视圈最火热的皇帝。
历史上的他真的没时间泡后宫!
他的时间都留着批折子,揍弟弟,抄家。
开局爹不亲
1677年,胤禛出生,其生母乌雅氏只被封为贵人。
而在两年前,康熙为了稳住朝局,已经册立二皇子胤礽为皇太子。胤禛就在毫无立储希望以及母亲身份低微的天坑中开局。
此时赫舍里皇后已故,地位最高的贵妃佟佳氏膝下无子,康熙便把胤禛交给她抚养。
从此,胤禛跟母亲乌雅氏只存在血缘上的母子关系,大部分时间他都喊佟佳氏额娘。
这为胤禛日后夺嫡之争打开了一扇窗,也为他和生母的关系关上了一扇门。
佟佳氏的弟弟隆科多是康熙的重臣,胤禛不得不喊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男人叫舅舅。除了套近乎,还因为这个人日后能帮自己。
在清朝,皇子从来没有安逸可言。胤禛五岁就进入尚书房念书,无论怎么刻苦,康熙帝很少称赞。
反而是三哥文武双全,经常被表扬;大哥武力值爆表,还跟随康熙一起征伐叛军;二哥自不必说,皇太子,从小被康熙当接班人培养。
胤禛也不闲着,时不时写点诗歌颂皇阿玛。毕竟皇阿玛是天子啊,这马屁必须拍。
可康熙当时太忙了,平三藩,平噶尔丹,战沙俄,每天在马背上操劳,哪儿有时间批阅儿子们的作文。
可以说,在康熙朝前期,胤禛,就是个小透明皇子。
兄不友弟不恭
1708年,在胤禛31岁时,第一道曙光照进。
这一年,二阿哥胤礽被废黜太子之位。正史记载,康熙怀疑胤礽妄图分权;野史则称,胤礽与康熙的妃子有不当关系。
太子被废,大阿哥按耐不住了,在康熙面前各种说老二的坏话,甚至建议把二弟杀了以除后患。康熙大怒,把大阿哥废了,圈禁宗人府。
之后,呼声最高的新太子人选登场,八阿哥胤禩。老八跟行事鲁莽的老大不同,他没有上蹿下跳,没有飞扬跋扈,而是暗地里收买人心,让其他大臣们开口推荐自己,这反而触及了康熙的逆鳞。
要知道,康熙16岁就干倒了权臣鳌拜,他最烦臣子做他的主,你倒好,让满朝鳌拜跟朕打擂台?康熙一怒之下,训斥老八,说他生母是辛者库贱奴,从身份上降维打击。
在这场储位争夺战中,胤禛既没有对二哥落井下石,也没有对八弟逢迎拍马,两边都不得罪,做一个大大的老好人。
有人说,康熙这次废太子,其实是钓鱼,想看看哪几个皇子有野心。第二年,康熙就复了太子之位,其他皇子们都为此气愤不已。
此时的胤礽,应该是历史上除了朱标之外地位最稳的皇太子。
老爹都把路铺好了,他只要依循既定模式行事,待康熙驾崩,便可顺理成章登上皇位。
可这胤礽从小在温室下被保护得太好,心理素质实在不行。被废了一次后,他不但没有发愤图强,而是害怕老爹啥时候又心血来潮把他废了,竟妄图谋划让康熙提前退位。
还没策划多久,雪花般的小报告就到了康熙的奏折里。康熙气得一口老血没吐完,忍无可忍,昭告天下,彻底废黜胤礽。这一年,已经是康熙五十一年。
老八胤禩改变思路,自己不争宠,开始扶持十四阿哥。
这个老十四,就是胤禛生母乌雅氏新生的小儿子。此时乌雅氏已经到了妃位,所以老十四是她从小养在身边的。
老十四遗传了康熙打仗的优点,被册封为大将军王,朝中大臣都觉得,他是新太子不二人选。
而此时的胤禛,还在猥琐发育,他一方面跟着康熙微服私访,写了很多改革方案,让康熙刮目相看。另一方面积极拉拢另一位大将军年羹尧和“舅舅”隆科多。
亲娘不爱,亲弟不服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驾崩。此时,老十四远征在外,老八顿时慌了神,此时在京城势力最大的,便是早已布局好的胤禛。
康熙刚走,隆科多就宣布康熙遗诏,胤禛继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立即派人拦截了老十四给康熙的奏折及往来书信。
至于书信中究竟有何隐情,康熙是否曾考虑传位于老十四,已无从知晓。
老十四得知康熙驾崩,赶回京城,见了雍正却不拜,侍卫拉他,他反将侍卫一顿训斥。亲弟弟不给面子,亲娘更不给面子。
乌雅氏就是不愿接受太后封号。群臣前去磕头,乌雅氏拒绝。她在礼仪上反抗,不做这个太后,就差指着雍正鼻子骂他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
没多久,乌雅氏病重,雍正在床头服侍汤药,乌雅氏也没给好脸色。
这对血缘上的母子,始终没享受过半点天伦之乐。
康熙在世时,曾形容这个四儿子性格“喜怒不定”,从小爹不亲娘不爱的雍正,做了皇帝,则把“喜怒不定”彻彻底底执行了。
他圈禁了兄弟们,赐死了扶他上位的年羹尧和隆科多。
大臣们原以为他仅仅是性情暴戾,却不知,这个喜怒不定的皇帝,即将开始前所未有的大刀阔斧。
全年无休的工作狂
雍正自己曾说,各省文武官员,每天送上来的折子,少说有二三十份,多起来有五六十份,他每一份都认真批阅回复,当天完成,从不拖沓。
每份奏章,他都会写下“朱批”,即红字意见。
每天能写四五千字,有时候批复的意见比奏折本身的字数还多,而这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
每天早上5点,雍正就进入工作状态(起床更早),接见大臣,开早会,有时候还有外国使臣来访,商务接待,到了傍晚,老百姓们大多已熄灯休息,雍正则开始在养心殿批折子,几乎每次都后半夜才完成当天的任务量。
这不是雍正工作日的活儿,而是全年的!
据统计,雍正在位的时候,每年只给自己放一天假,其余364天,全是朝五晚十二,比现代的996狠一万倍。
要知道,雍正登基的时候已经45岁,这个年纪放在古代都算高寿了。他却在年近知天命之年时,毅然开始奋力拼搏,一直卷到58岁,活活累死。
之所以那么拼,完全是在给祖宗的江山打工。
康熙晚年留给雍正的,是一个国库空虚、官僚腐败、八旗堕落的烂摊子。
雍正决定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有后世津津乐道的: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
他让八旗子弟都要去种田,让官员贪污空间变小,让地主偷税更难。简而言之,他推行的改革措施,几乎触动了所有利益阶层,招致诸多不满。
为了不让自己信息闭塞,他开通官员上奏的渠道,地方官也能给他写奏折。于是乎,他一个人对接了1200多个官员。
就这时间被分配得满满的,怎么可能有时间泡在后宫?
根据史料统计,雍正登基前,生了8个皇子(早夭了5个),4个公主。
而他登基后,呱呱落地的皇子只有1个(后来过继给了果郡王一脉)。
还有一个在雍正元年就意外流产了,就是年妃的孩子。
雍正的后妃数量也不算少,可后续子嗣少得可怜,甚至不及康熙子嗣数量的零头。就算让皇后在螽斯门下站一个夏天都没用,皇帝不去后宫,也无可奈何。他把仅有的时间都留在工作上了。
抄家专业户
有清一朝,最会抄家的皇帝,雍正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康熙晚年,地方官员借朝廷的钱迟迟还不上,雍正接手了巨大财政窟窿。眼看着大清朝要爆雷了,雍正决定,死官员不死大清。
他派遣数十人前往地方核查账目,责令地方官员需在三个月内还清欠款,否则将予以严惩。
雍正抄家,那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不按常理出牌。
他不会提前通知,想抄谁家,马上行动,除了抄没官员本家,连亲戚家也抄,官员即便自杀,子孙后代也要还债,举家喝粥也要还债。
这段不禁让人联想到《红楼梦》里,甄府被抄,牵连贾府,一夜之间,宁荣二府化为泡影。
历史上,曹雪芹一家就是在雍正朝被抄没,然后举家迁到北京,喝粥度日尚不能足。
雍正时期的严酷,还体现在文字狱方面。雍正一朝,文字狱大案近二十起,包括年羹尧案、谢济世案、吕留良案。
某年科举考试,考官引用《诗经》中的‘维民所止’作为考试题目,结果雍正大怒。原因是,“雍正”二字去掉头部笔画是“维止”,以此断定出题人居心不良。
进士徐骏写过“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两句诗,被认为这是在讽刺清朝统治者没有文化。
追查之下,雍正发现徐骏的诗集中还有“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两句诗,被认为是在怀念明朝。最终徐骏处死。
雍正还颇为重用酷吏。河南总督田文镜为了完成雍正收税的任务,对河南发生的水灾隐匿不报,致使众多百姓流离失所,然而雍正却依然对其予以庇护。
因为田文镜这种官员,对雍正用心,对朝廷用心,唯独不对百姓用心。而田文镜这种为官之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雍正对百姓的态度。
写在文末
在位13年后,雍正暴毙。他选择了弘历作为继承人,是为乾隆。雍正死后没多久,乾隆就废除了雍正时期大部分改革措施,并允许大臣们讨论雍正朝的弊端。
至此,雍正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孤家寡人,爹不亲娘不爱,兄不友弟不恭,就连儿子都敢揭他的短。
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最后一幕,老八的魂魄飘过,对雍正说:四哥,歇歇吧,你那么辛苦,换来的只有身后无数的骂名。
骂名之余,当下流行文化里的雍正,已然成了后宫三千的胖橘,庶出夫妇、菀菀类卿,这些名词,雍正自己也想不到,互联网对他的理解能歪成那样。
编辑:吨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