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改革家和政治家,他将一个贫穷落后、与游牧民族差不多的秦国,发展成为诸侯国中的领头羊,这个国家之后的强大、扩张八方、灭亡六国,都离不开他的功劳。就像张仪、白起等人才,他们其实都是站在商鞅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然而,一个有如此功绩的人,为何会命丧他人之手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仍然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在秦孝公统治时期,他是真正的领袖,说一不二,所以商鞅推行改革时得到了大力支持,没有人敢阻挠。但在他的儿子惠文王继位后,情况就改变了,原因有几个。
首先,当惠文王刚登基时,他的地位尚未稳固。在秦孝公统治时期,那些旧贵族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而惠文王时代,他们开始公开活动。惠文王难以压制,如果强压,国内就会动荡,这对一个刚刚兴起的国家来说是个噩梦。
其次,商鞅自身也有原因,他在变法时得罪了很多人,毫不留情,直接剥夺了旧贵族的权益,这样的做法必然激起他们的反抗。
第三,惠文王对商鞅也不待见。在商鞅还是太子时,因犯错误就让人家老师受到刑罚,甚至割掉鼻梁骨,这让人家整整八年不敢出头。
最后,惠文王太聪明了,明白变法虽然有好处,但留着商鞅会引起麻烦。所以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杀掉商鞅,以便继续变法。既然已经注定要死,为了安抚旧势力,就采取了极其残酷的车裂之刑。
总而言之,权衡利弊之下,杀死商鞅成为了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