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彬出生于明惠宗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他自幼习武,熟读经书,还能写得一手诗文,他的父亲袁忠是一名锦衣卫校尉,主要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
在锦衣卫校尉的位置上,袁忠一干就是四十年。
直到明英宗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袁忠由于身患疾病,不得不辞去官职,返回江西的老家养病,由三十八岁的袁彬继续接任锦衣卫校尉的职务。
锦衣卫是明太祖为了保卫自己的安全,而专门设立的一支皇家卫队,他们不听命于某个部门,而是直接由皇帝本人负责指挥。
而且,锦衣卫的权势非常庞大,皇宫内外的事务都可以插手,甚至比地方驻守军队的级别还要高。
明朝锦衣卫
袁彬所担任的锦衣卫校尉一职,也就是掌管五十名锦衣卫的“队长”,他尽忠职守,时刻都在等待表现自己的机会,争取能够赶超自己的父亲袁忠。
关于明朝时期的锦衣卫的形象,在《明史·职官志五》当中是这样记载的:
“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荫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值。朝日、夕月、耕籍、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
袁彬担任锦衣卫校尉的前十年时间当中,此时的明朝形势比较稳定,他的生活过得还算平稳。在闲暇之余的时候,他还可以走在街道上逛一逛,或者去赌场里赌一把,或者下馆子喝两盅。
可是,袁彬毕竟是一名军人,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军人,不是一个好军人”,对于这种悠闲的军旅生涯,他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剧中的袁彬
因此,袁彬时刻想要等待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希望能够得到明英宗的器重,从而得到提拔和升迁。
终于,袁彬等来了一次机会,却让自己成为了瓦剌的俘虏......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瓦剌部落首领绰罗斯·也先以“明朝拒绝互市”为由,率领十余万大军南下侵犯明朝的几个边境重镇。
绰罗斯·也先把兵力分为四路,具体分布是:
瓦剌大军进犯边境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明朝朝廷,明英宗当即命令驻守在各地的守将进行抵抗,却屡遭溃败。
剧中的绰罗斯·也先
眼看瓦剌大军一路势如破竹,明朝边境形势危急,经过商议,朝廷决定派出驸马都尉井源领兵出征前线作战。
就在井源出征之后的第二天,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的怂恿之下,年轻气盛的明英宗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朕要御驾亲征,征讨瓦剌大军”。
明英宗的这个决定就如同晴天霹雳一般,此话一出,马上招来了满朝文武百官的强烈反对,其中包括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
王振是明英宗身边最受宠信的宦官,他想要通过远征瓦剌立下功勋,但又没有带兵打仗的能力,只好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他甚至还单纯地认为:“只要明英宗亲自出马,瓦剌大军就能不攻自破”。
在王振的教唆之下,明英宗一一拒绝了这些反对自己御驾亲征的奏折。
王振画像
仅仅用了两天时间,明英宗就调集了整整二十万大军,对外号称有五十万大军。
常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二十万大军的后勤供应却成为了一个大问题,由于时间短暂,一下子难以准备那么多的粮草。
尽管如此,明英宗执意要求尽快出征,并安排自己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负责处理朝堂之上的所有政务。
随后,明英宗还向自己最为宠爱的钱皇后告别,钱皇后对他说道:“我会等你回来的!”
七月十七日,明英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一起同行的还有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yě)、内阁成员曹鼎和张益、成国公朱勇等一百多位文武官员。
明英宗朱祁镇
然而,不知道明英宗是哪根神经出了毛病,他竟然把二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王振,这让所有的官员十分震惊。
二十万大军刚刚走到大同,就开始出现了后勤粮草供应不上的问题,此时的王佐和邝埜提出建议说:“我们还是返回北京吧,等粮草准备充足以后再出发。”
可是,对于王佐和邝埜提出的建议,王振根本听不进去,依然命令二十万大军继续前进。
就在这个时候,王振手下的亲信太监郭敬急忙跑来汇报说:“咱们不能再往北行军了,瓦剌大军已经在前面设置好了埋伏”。
听完这个消息,王振的心里开始害怕了起来,赶紧命令大军撤退。
王振和明英宗
在二十万大军紧急撤退的关键时刻,王振竟然劝说明英宗绕道蔚州(如今的河北蔚县),企图向蔚州的家乡父老炫耀一下自己的威风。
可是,走了四十里路之后,王振又改变了主意,他下令二十万大军转道宣府,然后再次折返大同,从出征时候的居庸关撤回北京。
这时,瓦剌大军突然从背后袭击而来,成国公朱勇和将领吴克忠分别率领一支部队,共计五万余人,负责阻击瓦剌军队,却在鹞儿岭战斗中全军覆没,给明朝主力大军争取到了三天的撤退时间。
利用三天的宝贵时间,邝埜等人命令主力大军加快行军步伐,赶快进入居庸关。
但是,王振却不赞同邝埜的观点,他反而命令主力大军全部退守在土木堡的一块高地。
绰罗斯·也先很快率领瓦剌大军包围了土木堡,弓箭手万箭齐发,明朝士兵的尸体遍地。
此时,护卫将军樊忠一怒之下,拿起金瓜大锤将王振砸死。
经过一场激战,明朝的二十万大军最终全军覆没,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以及大将樊忠等人,全都战死沙场,就连明英宗也成为了俘虏。
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经过“土木堡之变”,陪伴在明英宗身边的侍卫和太监,全都四散而逃。就连明英宗的贴身太监喜宁,也主动跑到瓦剌大军的那边,请求投降。
就在明英宗被瓦剌大军俘虏的那一刻,只有两个人在明英宗身边不离不弃,死死守护在明英宗身前,他们就是锦衣卫校尉袁彬和锦衣卫将官哈铭。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二十三日,明朝军队在土木堡惨败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满朝文武大臣义愤填膺,纷纷要求郕王朱祁钰势必要把王振一族满门抄斩。
面对满朝文武大臣的咄咄逼人,郕王朱祁钰非常为难。
就在此时,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主动站了出来,严厉斥责满朝文武大臣,甚至还在向着王振说话。
马顺的话音刚落,时任六科给事中王竑怒火中烧,拿起手中的笏板向他打去。见此情景,其余大臣立即一拥而上,朝着马顺一顿拳打脚踢,当场将他打死。
堂堂锦衣卫指挥使血溅大殿,兵部侍郎于谦赶忙对郕王朱祁钰说道:“马顺身为王振的党羽,罪虐深重,死有余辜,请郕王赦免文武大臣无罪!”
王振
于是,按照于谦的提示,郕王朱祁钰下令诛杀王振的党羽,并将王振一族满门抄斩,这才稳定住了朝堂的局势。
经过土木堡一战,虽然绰罗斯·也先俘虏了大明王朝的皇帝明英宗,但他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置明英宗,究竟是杀掉?还是留下呢?
绰罗斯·也先的弟弟伯颜提出建议说:“我们不如留下明英宗,把他当作人质,威胁明朝缴纳丰厚的财物,还可以用他逼迫明朝的边关守将开门投降。”
听完伯颜的话,绰罗斯·也先觉得很有道理。
不久,绰罗斯·也先以“护送明英宗返回北京”为由,率领瓦剌大军进入明朝边境。
绰罗斯·也先的真实意图是,利用明英宗做人质,来逼迫宣府守将罗亨信打开城门投降。但是,罗亨信展现出了一名将领的顽强气节,无论怎样威逼利诱,他始终就是不开城门。
无奈之下,绰罗斯·也先只好带着瓦剌大军和明英宗往西行进,企图从大同经过。
可是,大同守将郭登也是不愿打开城门。
眼看自己的计谋无一奏效,绰罗斯·也先非常愤怒,他感觉留下明英宗没有一点用处,准备杀掉明英宗。
就在这个时候,明英宗身边的袁斌挺身而出,忠心护主,才得以让他逃过一劫。
袁彬早就看透了绰罗斯·也先的心思,就是想利用明英宗打开城门,为了避免激怒绰罗斯·也先,他亲自出面劝说大同守将郭登,说服郭登拿出一些财物送给绰罗斯·也先,以此来换取明英宗的生命安全。
郭登同意了,立即着手按照袁彬的意思来办。
绰罗斯·也先拿到财物,也算是为自己挽回了一点面子,才保全了明英宗的性命。
为了进一步拉拢明英宗,绰罗斯·也先采取了“和亲”的方式,他要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明英宗,袁彬看出了其中的阴谋,劝说明英宗婉言拒绝了此事。
绰罗斯·也先逐渐失去了耐心,决定绕开明朝的边境关口,直接扑向国都北京。
眼看瓦剌大军即将逼近北京,郕王朱祁钰马上召集满朝的文武大臣,商量御敌之策。
于谦主张出兵抗击瓦剌大军,得到了郕王朱祁钰和大多数官员的支持。
于谦
除此之外,于谦认为,目前的明朝群龙无首,当务之急是要尽快选出一位新的皇帝,他联合满朝文武大臣奏请孙太后,请求改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
但是,孙太后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在郕王朱祁钰当上皇帝之后,必须要将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
郕王朱祁钰答应了......
随后,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景泰,史称明代宗,并将明英宗尊为太上皇。
明代宗刚一继位,马上提拔于谦担任兵部尚书,并授予他“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可以随意调动京城的所有兵马。
由于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时候,已经带走了二十万大军,导致镇守北京的兵力严重不足。
于是,于谦立刻派人通知河南备操军、山东备倭军、南京备倭军、江北运粮军和浙江的军队,让他们火速赶来北京增援,共同抵御瓦剌大军的进攻。
为了抵抗瓦剌大军,于谦还精心制定了“坚壁清野”的战略,命令各支军队在九门外排兵布阵,等到瓦剌大军筋疲力尽的时候,再分批出城迎击,内外夹击。
在于谦的整顿之下,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经过长达一个月时间的激烈战斗,瓦剌大军死伤无数,眼看粮草消耗殆尽,绰罗斯·也先只好下令撤军,又把明英宗带回了瓦剌。
在于谦的正确指挥之下,这场“北京保卫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彻底粉碎了绰罗斯·也先企图攻破北京的幻想,使得大明王朝转危为安。
剧中的于谦
然而,明英宗在瓦剌当俘虏的生活并不好过,他的日常生活全部是由袁彬照料着,没有了在皇宫中的锦衣玉食,每天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绰罗斯·也先多次想要杀掉袁彬,在明英宗的力保之下,每次都能保住性命。
瓦剌地处北方地区,秋冬时节的天气寒冷,明英宗在寒夜难以入眠,袁彬就解开衣襟帮他暖脚。
每逢绰罗斯·也先带着明英宗四处征战的时候,马车路过泥泞之地,袁彬都会主动背着明英宗前行。
除此之外,明英宗和瓦剌的各种政治上的交涉,以及写给孙太后、明代宗和文武百官的信件,都是袁彬作为中间人代为书写的,尽心竭力的帮他出谋划策。
在瓦剌当俘虏的那段日子里,袁彬成为了明英宗身边的唯一一个知己。
有一次,明英宗身边的叛徒喜宁对绰罗斯·也先说:“所有主意都是袁彬帮助明英宗出的,不能再让他们在一起,一定要把袁彬杀掉。”
在绰罗斯·也先和喜宁的设计之下,袁彬被五花大绑,拉到了野外,准备将他五马分尸。
就在袁彬即将被行刑的时候,明英宗跑了过来,他放下了大明王朝皇帝的尊严,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绰罗斯·也先才答应放袁彬一马。
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明朝的国力和军事逐渐得到了恢复。而反观瓦剌这边,由于常年的无休止征战,导致兵力严重不足,甚至还动摇了瓦剌的内部政权。
袁彬和明英宗
绰罗斯·也先终于意识到,瓦剌已经没有能力跟明朝对抗了,还是把明英宗送还回去,双方和平相处,才是明智之举。
但是,明代宗却不想迎回明英宗,他担心明英宗回来跟自己争抢皇位。
在兵部尚书于谦的一番劝说之下,终于说服了明代宗,明代宗勉强同意接回明英宗。
这一年的八月,明英宗重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京城,他或许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还能够活着回来,顿时泪如雨下。
连同明英宗一起回来的,还有袁彬和哈铭等人。
明英宗
但是,此时的皇帝已经变成了明代宗,明英宗只能接受现实。虽然他只有二十三岁,但还是以太上皇的名义住进了南宫,实际上则是被囚禁。
袁彬在瓦剌与明英宗相依为命了一年时间,保卫了明英宗的安全,可谓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明代宗就将他升职为从六品的锦衣卫试百户。
明代宗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此时的明代宗身患重病,在武清侯石亨、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的主导下,明英宗率领仅有上百人的队伍,在奉天殿成功复辟称帝。
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于谦身为兵部尚书,手握京城军队的调动大权,却在“夺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无动于衷。
明英宗复辟之后,他立刻将明代宗废黜为郕王,软禁在西苑,还把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文一同杀掉。
当然,明英宗自然不会忘记曾经跟自己患难与共的袁彬,提拔他担任锦衣卫指挥佥事,不久就晋升他为锦衣卫指挥使,终于成为了锦衣卫的一把手。
在明朝时期,锦衣卫的官员具体设置如下:
“正三品的指挥使一人,从三品的指挥同知两人,正四品的指挥佥事三人,从四品的镇抚使两人,正五品的十四所千户14人,还有从五品的副千户、正六品的百户、从六品的试百户、正七品的总旗、从七品的小旗、将军、校尉、力士,还有参事、校令等官职。”
袁彬当初跟随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时候,只是一个从七品的锦衣卫校尉,如今一跃成为了正三品的锦衣卫指挥使,可谓是一步青云,破格提拔。
除了提拔官职以外,袁彬的家庭生活也受到了明英宗的极大关切,在《明史·袁彬传》中记载:“帝眷彬甚,奏请无不从”。
当时,明英宗罢免了内阁首辅商辂的官职,袁彬请求将商辂的宅院据为己有,当即得到了准许。
袁彬住进商辂的宅院的以后,觉得里面过于潮湿,想要重新进行装修一下,明英宗不仅同意了他的请求,还另外赠送三百两银子和六表里彩缎。
后来,袁彬的原配妻子廖氏去世,明英宗还十分热心地劝说他再娶一个。
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已经五十九岁的袁彬受到了明英宗的赐婚,新娘是义勇右卫正千户王钦的女儿王慧全,当时的她只有二十五岁。
而且,明英宗还特意为袁彬准备了聘礼,三十两金子、二百两银子和八表里彩锻。
喜宁和袁彬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当明英宗被俘瓦剌的时候,袁彬在他身旁不离不弃,君臣两人患难与共,肝胆相照,而他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夺取皇位之后,袁彬自然得到重用。
可是,就在袁彬即将在荣华富贵当中度完余生之时,他却遭到了诬陷入狱。
明英宗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四月,时任锦衣卫指挥同知门达来到明英宗面前告状说:“袁彬的岳父王钦利用皇帝亲舅舅姻亲的身份,实施非法敛财,袁彬没有管好自己的亲属,违反了锦衣卫的纪律,应当立即停职审查。”
而明英宗打心眼里还是向着袁彬,他回复道:“竟有这事,那就让王钦把钱财全都退给人家,就这样算了!”
没过多久,门达又来向明英宗告状说:“袁彬有一个叫赵安的手下,因为犯了错误而被谪戍铁岭卫,后来却改任府军的前卫,必定是袁彬在人事任免上动了手脚!”
而这一次,明英宗的态度却发生了转变,他指示门达说:“你只管依照锦衣卫的规矩办事,但是要还给我一个活的袁彬。”
有了明英宗的指示,门达当即下令将袁彬逮捕入狱。
锦衣卫的刑讯手段,可不是浪得虚名的,门达专门为六十三岁的袁彬量身定制了一套刑罚,用刑的方式是“由弱渐强”。
首先,门达派人找来一根两米长的杨榆条,还把杨榆条的枝节处削尖,每个枝节处就像匕首一样锋利,狠狠抽打在袁彬的身上,鲜血直流。
随后,门达又用一套杨木制成的夹棍夹住袁彬的脚踝,使用一根实心木棒狠狠敲打他的足胫。
朱祁钰
然后,门达派人给袁彬进行一次“全身按摩”,使用锋利的尖锐工具,一根一根的剔肋骨,巨大的疼痛让他几度陷入昏迷。
在忍受残忍酷刑的同时,袁彬依然眷念明英宗,他不相信明英宗将他抛弃,只求能够再次见见明英宗。
可是,明英宗却毫无反应。
就这样,门达给袁彬拟定了三条罪名:
就在这个时候,袁彬的一个部下军匠名叫杨埙,他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主动站出来为袁彬击鼓鸣冤。
然而,明英宗却直接把杨埙交给了门达处理。
袁彬
无论是对待袁彬,还是杨埙,门达尽可采取锦衣卫的刑讯手段,只要不把他们打死就行。
在一阵严酷的刑罚之下,杨埙再也承受不住,当即表示服了,于是就按照门达的意思写下口供,承认袁彬的这几项罪名都是真的。
除此之外,门达还威胁杨埙写下口供,声称自己为袁彬击鼓鸣冤是受到内阁大学士李贤的指使。
见到杨埙“写下”的这份口供,门达十分欣喜,他立刻呈给明英宗,明英宗随即要求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进行三司会审。
让门达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埙在接受三司会审的时候,当场翻供说:“像我这样的弱小人物,怎么可能见到李贤大学士呢,那些供词都是来源于锦衣卫的屈打成招。”
而且,袁彬自始至终都在陈述自己是冤枉的。
可是,由于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的官员畏惧门达在锦衣卫当中的势力,不仅没有对袁彬的案情进行重审,反而按照门达的意思做出了判决:袁彬处以绞刑,允许用钱来赎,而杨埙则处以斩刑。
门达把这个判决结果拿给明英宗查看,明英宗还算念及旧情,他也舍不得这位曾经与自己生死与共的“兄弟”。
于是,明英宗同意袁彬拿钱赎罪,还命令袁彬的妻子王慧全向门达交纳一笔钱财,将袁彬保释出狱。
而关于杨埙,明英宗则下令将他关进大牢,任由门达处置。
与此同时,明英宗下令免去袁彬的锦衣卫指挥使一职,由门达接任,还将袁彬调往南京的锦衣卫衙署任职。
在没有确凿事实的情况之下,明英宗当然知道袁彬是冤枉的,在刑部审讯袁彬的时候,他还专门派出太监裴当负责监督审理。
尽管如此,明英宗还是选择站在门达一边,因为他认为,门达比袁彬更加心狠手辣,更加值得利用。而碍于当初与袁彬的交情,他还是不忍心杀掉袁彬,所以才特意嘱咐门达,一定要留下袁彬的活口。
自从“夺门之变”发生以后,明英宗经过在南宫长达七年的软禁生活,他的性情早已大变,他不再信任群臣,而是相信身边的太监和锦衣卫。
明英宗变了,而袁彬并没有变......
虽然袁彬身为锦衣卫指挥使,但他并不愿意听从明英宗的命令去刺探群臣的隐私,使得明英宗更加器重唯命是从的锦衣卫二把手门达。
因此,在明英宗的授意之下,锦衣卫指挥同知门达承担起了监视群臣的重任,群臣对他无不心怀畏惧之心。
袁彬
在门达的监视之下,满朝文武大臣人心惶惶,做起事来小心翼翼,生怕被门达抓住一点把柄,从而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尽管满朝文武大臣都对门达表达畏惧之心,但是也有两个人例外,一个是锦衣卫指挥使袁彬,另一个是内阁大学士李贤,所以门达才会陷害他们两个人。
在南京生活的那段日子里,袁彬的生活比较清闲,他只是在锦衣卫衙署挂了一个虚职,按月领取薪资而已。
闲暇之余,袁彬时常怀念起自己被俘瓦剌的经历,他把这段经历写了一部《北征事迹》,而这部《北征事迹》在清朝时期被纪昀(纪晓岚)收录在《四库全书》当中。
明英宗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年仅三十七岁的明英宗由于纵欲过度驾崩,他的长子朱见深继承皇位,史称明宪宗。
袁彬和喜宁
明宪宗刚一继位,就把门达贬谪到了明朝的荒蛮之地都匀(如今的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随后又把袁彬从南京召回北京,继续让他担任锦衣卫指挥使。
没过多久,明宪宗下令将门达逮捕入狱,经过审理,他被判处充军至南丹(如今的广西南丹)。
在门达临行之前,袁彬依然不记旧怨,专门赶来为他送行,还送给他一些盘缠,并对他说:“你放心好了,我会让我的妻子王慧全照顾好你的妻儿”。
除此之外,明宪宗还对袁彬委以重任,还让他修撰关于明英宗被俘瓦剌时期的相关史料。
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此时的袁彬担任前军都督府佥事掌府事,已经七十七岁的他依然尽职尽责,无奈力不从心,最终病死在工作岗位上。
明宪宗
袁彬死后,明宪宗赐予他光禄大夫、上国柱和左军都督,他的母亲和妻子王慧全均被诰封为一品夫人,子子孙孙可以世袭正四品的锦衣卫指挥佥事一职。
后人对于锦衣卫的评价并不友好,在清朝大学士张廷玉编修的《明史·佞幸传》当中,共收录了二十一位奸佞小人,仅仅当过锦衣卫指挥使的人数就占据了将近四分之一。
明朝的锦衣卫,几乎已经完全沦为了皇帝的鹰犬,即使是一个好人,进入其中也会变坏,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全身而退的,袁彬算是其中的一个例外。
袁彬跟其他的锦衣卫指挥使有所不同,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忠诚”,他不仅没有被列入《明史·佞幸传》,还为他单独写了《明史·袁彬传》。
1.《明史·职官志五》《明史·佞幸传》《明史·袁彬传》作者:清朝·张廷玉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