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官方透露,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文化万年史探源高峰论坛,将于2025年9月举办,届时论坛将与国家推动文化研究、增强文化自信的方向高度一致。本次论坛将汇聚多领域顶尖学者,依托严谨的跨学科研究,深度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阐释关于民族起源、身份认同及未来走向的重大命题,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有力的学术依据。
“筹办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高峰论坛,其中第一项核心议题便是深度剖析中华文明演进与气候变迁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论坛发起人、东莞市观音山森林公园黄淦波表示,中外众多专家学者已通过长期的研究,逐步揭示出中华文明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万年史实际上是一部在气候剧烈变化中顽强抗争、不断重生的壮丽史诗。首届东莞观音山高峰论坛将汇聚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使之融会贯通,并依托众学者的力量,争取更准确地绘制出自新仙女木事件后气候的每一年变化及相对应的地理水文等的演变,为中华万年文化史的后续研究提供直接理论支撑。
东莞观音山筹办系列中华文化万年史高峰论坛,旨在直面学术难题,通过整合多学科研究资源、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时间轴为坐标,以剧烈气候变化为交叉点,构建一个全新的学术平台,全面阐述中华文化发展的综合因素及演化的进程。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展现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论坛筹备团队将中国境内已发现的1500余处文明遗址逐步纳入研究数据库,并结合年轮、冰芯等多种高精度气候数据等证据,再配合其他实证,对每个文明聚落的兴起、繁荣、衰落甚至泯灭进行精确标注和分析。
据悉,2025年首届论坛将聚焦气候变迁与河流、海岸线变化等关系展开研讨。组委会将邀请古气候学、地质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齐聚东莞观音山,共同绘制出12800年以来逐年的高精度气候变化曲线,揭示这一漫长时期内气候及地理等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建立全面的遗址数据库,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冰川和洪水模型,力图精准复原四次大洪水对中华文明在空间分布和发展进程上产生的破坏和重塑作用。
第二届论坛将研究重点转向基因谱系与群落迁徙领域,第三届论坛将把目光聚焦于语言文字与传承的研究。主办方希望通过连续十届论坛的接力研究与持续探索,最终将形成一部具有权威性、系统性的《中华文化万年发展白皮书》。
在国家积极推动文化研究与传承的当下,东莞观音山筹办的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高峰论坛,不仅能为社会大众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提供全新视角和科学依据,更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意义。它标志着中华文明研究从传统的断代考据模式,逐步向更为系统、全面的多学科重构模式转变。(记者 岳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