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初春的广州军区会议室里,将星云集。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温玉成正在主席台上整理文件,忽然瞥见后排座位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将军正专注地翻阅会议材料。
这位老将军胸前的三颗将星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而他端正的坐姿依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挺拔。温玉成快步走下主席台,来到这位将军面前恭敬地说:"您的军衔比我高,请到前排就座。"这位让军区副司令如此敬重的老将军究竟是谁?
1915年,温玉成出生在江西兴国一个贫苦佃农家庭。这个只读过几年私塾的少年,15岁就加入了红军队伍。在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中,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团政委。
长征途中,他先后在红8军团、红5军团任职,经历过湘江血战、草地分兵的生死考验。西路军失败后,他历经艰险返回延安,这段九死一生的经历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抗战爆发后,温玉成被派往新四军工作。在阳澄湖畔,他指挥部队打出了被后世改编为《沙家浜》的经典伏击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东北战场屡建奇功,从师长一路升至41军副军长。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任40军军长的温玉成率部首批入朝,打响了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第一枪。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为何会对一位军长如此敬重?
这位坐在后排的老将军,正是大名鼎鼎的陈明仁。1903年出生于湖南醴陵的陈明仁,是黄埔一期生。在抗日战场上,他指挥71军血战回龙山,一战成名。解放战争中,他曾在四平让东北民主联军吃过苦头。1949年8月,他毅然率部在长沙起义,为湖南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贡献。
起义后,陈明仁被任命为21兵团司令员。1952年部队整编时,组织上本拟调他到大军区任职,但他主动要求留在改编后的55军继续担任军长。
当有人不解时,他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组织安排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尽责。"这份不计个人得失的胸襟,正是老一辈革命军人的可贵品质。
此时的温玉成虽然职务上是陈明仁的上级,但他始终铭记这位老将军的革命贡献和军事才能。在柳州会议现场,当看到陈明仁坐在后排时,温玉成立即上前相邀。面对温玉成的诚恳邀请,陈明仁却坚持不就:"我现在是军长,按规定就该坐在这里。你是军区领导,理应坐在主席台上。"
这件小事折射出两位将军的高尚品格。温玉成不以职位压人,始终保持着对革命前辈的敬重;陈明仁不计较个人资历,严格遵守组织纪律。会议结束后,温玉成特意与陈明仁并肩走出会场,两人就部队训练问题深入交流。这一幕被在场的参谋人员看在眼里,成为广州军区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在革命队伍中,像这样不计较个人地位、相互尊重的例子还有很多。1955年授衔时,许光达主动要求降衔;粟裕多次推辞元帅军衔。这些开国将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情怀。
如今,在广州军区军史馆里,还保存着当年会议的照片。照片中温玉成俯身与陈明仁交谈的场景,成为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最好见证。透过这张泛黄的老照片,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看到革命军人之间那份超越职务的真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