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30万大军,连个响儿都没有…
迪丽瓦拉
2025-09-01 18:05:06
0

汉武帝刘彻/汉武大帝剧照

01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远在草原的军臣单于觉着生活比较单调无聊,想换几个女人解解闷。

再加上自己家里吃的用的也不多了,便派人以和亲的名义,找汉廷打秋风。

军臣单于很有自信,这种事情他过去常干,用不了多久,娇滴滴的女人和一车车金银财宝就会自动送上门的。

匈奴人到达长安,提出要求之后,汉廷陷入了无休止的争吵之中。

因为汉帝国换掌舵人了,血气方刚的汉武帝刘彻正式走到了台前。

之前因为有太皇太后窦老太太压制,汉廷历来遵循保守的被动防御政策。

现在老太太走了,刘彻就要找匈奴开练了。

不过,经过这几年的修炼,刘彻也成熟了很多,他知道奶奶虽然不在了,但在朝堂上,窦家的影响力还是大的很。自己还镇不住场子。

所以,他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和亲的事摆上台面,让众臣商议,自己先看看风向。

02

朝臣都是人精,哪能看不出来刘彻想改弦更张?

要真想继续和亲,还用得着把事情拿出来专门开会吗?直接按成例办就可以了。

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

时任大行令(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官,九卿之一)的王恢就是之一。

他瞅准机会,对着刘彻就是一通洋洋洒洒的输出:“匈奴人是喂不熟的狼,今天吃饱了不打你,明天饿了他又会找上门来。不答应他们的条件,直接干上一架,让他们知道知道我汉军的厉害!”

刘彻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再来几个人随声附和一下,这仗就打定了!

......

但刘彻期待的场面没有出现。

03

紧随着王恢发言的,是御史大夫韩安国。

韩安国/汉武大帝剧照

韩安国一开口就把会议的风向拉了回去:“打仗是为了什么?匈奴人的地方太大,人口又太少,贸然攻击他们,有没有胜算先不说,我汉军的获利点在哪?难道让士兵去沙漠里喝风?即使大军可以远行沙漠,到了目的地也成了强弩之末,还不够匈奴当盘菜下酒的。”

相对于王恢,韩安国的见识明显要高一层。

打仗不是请客吃饭。

韩安国把基本事实一摆,大家也都跟着随风倒。

毕竟自汉高祖刘邦从白登山上下来,汉廷就没有跟匈奴在野外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谁都吃不准后面会发生什么事。

打赢了还好,打输了呢?

一动不如一静,大多数臣下都赞同不宜和匈奴开战。

刘彻虽然心里有点气,但也不好强行掀起大战,还是同意了继续和亲。

不过,朝臣们都知道,刘彻对匈奴,肯定不会像他爸和他爷爷一样,汉匈之间必有大仗。

《史记·韩长孺列传》载: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03

一年之后的元光元年(前134年),王恢再次向刘彻建言,力陈与匈奴的开战时机已到。

难道上次韩安国提出的那些战时困难,王恢都解决好了?

没有。

单论后勤保障问题,汉军是永远解决不好的。

(除了后来霍去病以快打快,不要后勤的战术之外)

一个400mm降水量分界线,已经把汉族农耕文明的发展上限给划定死了。

四面出击匈奴,虽然会有所斩获,但从收入产出比来看,简直低到离谱。

弄不好,匈奴没收拾掉,汉朝会因为徭役过重,人民不堪忍受,先后院起火。

那王恢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呢?

王恢没有卫青等人打仗的本事,也不是安邦定国的压舱石,但他很会讲辩证法——

韩安国不是说不能出去找匈奴打吗?

那就换个思路,把匈奴人引到边境线上,我们再分割包围,打歼灭战不就好了?

这样,后勤以及找不着、追不上匈奴人的两个最主要问题,不就一次性解决了吗?

王恢的功课做得很足,还从史书里找到了根据。

李牧/大秦赋剧照

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曾经发动过一场针对匈奴的歼灭战,用的就是诱敌深入。

李牧先在边境上放了很多牛羊,制造赵人一心放牧,全然无视匈奴探哨侦查的假象。

等到匈奴大举进犯的时候,赵军再“有意识”的一触即溃。

为了做的更真实生动,李牧甚至丢下了数千赵国牧民。

等匈奴人进了赵军伏击圈,李牧露出獠牙,一战打得匈奴十余年不敢再入侵赵国边境。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04

有了李牧的光辉榜样在前,王恢觉得自己找到了战胜匈奴的法宝。

答案都给你了,抄作业还能抄错吗?

不过还有一问题,最难解决。

就是,发动歼灭战的先决条件,是预知敌人什么时候会大举进攻。

只有知道了时间,才能守株待兔。

可汉匈边境线太长了。

而且,匈奴的速度可以做到攻破任何一座城市,直到抢完了,汉军还没赶上截击他们。

不过,王恢不存在这个问题。

因为他有内应。

这个内应,并不是王恢安排进匈奴的汉将,而是往返于汉匈之间一个豪商。

关于这个人的名字,《史记》里记载为聂翁壹,《汉书》里记载为聂壹。

考虑到翁可能有代表老头儿的意思,以下行文按照《汉书》的记录称呼为聂壹。

PS:

聂壹有个后人,曾在逍遥津大破孙权,没错,他就是张辽。

05

聂壹是马邑城(今山西朔州)的地头蛇一枚。

很早就认识军臣单于,可以轻易见到军臣单于。

他给军臣单于出主意,说自己可以把马邑的汉廷长官杀死,到时候请大单于率兵配合行动,这样,马邑的所有财富可都是单于您的了。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马邑在秦汉两朝并不是一个小城市,它是代国(汉廷封国)的中心。

韩王信就曾在马邑建都,是汉朝防备匈奴的重镇之一。

这份诱惑不可谓不大。

而且拿下马邑是意外之喜,拿不下来自己也损失不了什么。

如此无本万利的买卖,军臣单于不做,那才是傻子。

06

至于聂壹到底是谁的人,老王暗自揣测,可能他谁的人都不是。

聂壹大概没有什么伟大的家国情怀,他只是想根据战场形势发展,待价而沽。

也只有这样,才符合聂壹豪商的人设:从不把所有的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

开始阶段,汉匈双方都很满意聂壹的所作所为。

一边,王恢得到了军臣单于出兵的准确日期。

汉廷就此下令,命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领20多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等匈奴上钩。

王恢出任将屯将军,主要任务是和材官将军李息搭班子,领3万多人出代郡(今河北蔚县),从侧翼袭击匈奴人的辎重大队,寻机截断他们的退路,以达到一举全歼匈奴主力的战略目标。

另一边,军臣单于得到报告,聂壹已经得手,杀死了马邑郡守,就等匈奴兵马杀到马邑,立即开门投降。

(演戏演全套,虽然杀的不是真的太守,但汉廷还是给了面子,处决了一名死囚犯来配合聂壹演戏)

马邑之围示意图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

07

一切计划都按事先规划好的剧本进行着,汉匈双方都以为自己赢定了。

为了提高汉军的胜算,王恢预先让人放养了几万头牛羊在马邑附近的山坡上,又让聂壹去迎接军臣单于,当好“带路党”。

聂壹对这项安排没什么意见,在他的计划里,不管双方谁赢谁输,他总能找到理由,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

军臣单于对聂壹贴心的服务也很受用,许诺事成之后一定会重赏聂壹。

可事情有时候就是这么寸。

军臣单于在率军赶往马邑的路上,光看见了漫山遍野的牛羊,却没有看见放牧的牧民,更没有看见汉军!

军臣单于/汉武大帝剧照

因为王恢抄李牧的作业,但却没有李牧舍得下血本。

把牧民一股脑儿都送给匈奴,王恢却办不到。

这就坏了事了。

军臣单于是一头狡猾的草原头狼,多年的征战经验让他意识到,马邑城极有可能是个陷阱。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攻下了一座烽火台,俘虏了汉廷的武州尉史。

从这位没留得下来名字的武州尉史嘴里,军臣单于得知了汉军的整个作战计划。

前方真是一个大伏击圈!30万汉军枕戈待旦!聂壹肯定是内奸!

军臣单于杀了聂壹之后,立刻引军撤退了。

08

王恢的仁慈,不仅毁了这次的歼灭战,害了聂壹,也害了自己。

王恢是亲眼看见匈奴人后撤的,但他没有指挥军队进行尾随追击。

原因很简单,他手下只有3万多人马。

匈奴主力毫毛未损,拿什么跟匈奴拼?

于是王恢选择不放一刀一箭,任凭匈奴人退走。

这就为主张和亲的大臣打击王恢提供了绝好的口实。

“首为马邑事者,恢也,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汉武帝也很生气,喊打喊杀的是你,眼睁睁放跑匈奴人的也是你!

其实汉武帝能不知道,就算王恢全线出击和匈奴大打一仗,最好的结局也是全军覆没吗?

不过,朝廷出动30万大军,是为了陪你演过家家的吗?!

下诏出征的汉武帝很定是不会有错的。

所以,王恢,你必须死!

不然这事儿就完不了。

王恢当然也知道自己活不了了,选择自杀。

09

马邑之围之后,汉匈双方彻底撕破了脸皮,边境上开始重燃战火。

汉廷也放弃了打歼灭战这种投机取巧的战术,开始摸索以骑兵和匈奴对攻的办法。

十几年后,由于战术正确,后勤给力,外加千年一遇的甥舅二人组横空出世,汉朝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近现代雇佣兵的定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战争,这时不提及雇佣兵,就如同谈论政治而不提及无赖一样。但是早期现代欧洲的雇佣兵到底是...
原创 秦... 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最后一次巡视天下,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境内)时,病重不治,驾崩...
原创 美... 近期,美国针对中国的“霸凌”关税政策再度引发全球关注。面对这一挑战,中国果断回应,表示将与美国“奉陪...
原创 难... 或许,男子都喜欢迎娶年轻貌美的女孩回家,这是大多数男人的心愿吧?但现在的中国男子,有这个想法,只能做...
奈杰尔·威尔逊:校勘学在中世纪... 讲座为“西方古典文献学四讲”中的第二讲,主题为“西方校勘学历史漫谈——中世纪及之后的西欧”,牛津大学...
原创 诸... 杜甫《蜀相》诗中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感慨不已。凡度过《三国...
原创 什... 导读: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免死金牌,拿到这块金牌,不管你犯了什么罪都可以免死。 电视...
四川方志文化交流中心开馆 嘉靖... 4月23日,四川方志文化交流中心正式开馆,多部珍贵文献为首次系统性对外展出。 该中心位于成都市永兴巷...
原创 刘... 刘备与孔融没有交情。 当太史慈向刘备请求援兵之时,刘备感到非常惊奇,脱口而出:孔北海也知道世间有刘备...
原创 古... 在古代社会森严的宗法制度下,嫡出与庶出、儿子与女儿之间的地位有着明确的尊卑之分,“嫡庶之别”和“重男...
原创 俗... 从项羽兴衰窥探古人处世哲学 秦朝末年,恰似一锅被彻底搅乱的沸水,农民起义的烽火,在华夏大地各处熊熊...
原创 秦... 秦始皇是我国封建王朝第一个“皇帝”,他的形象和事迹经常出现在小说和影视剧中,被后人津津乐道,而正是这...
原创 《... 马超和赵云联手,吕布一百回合以内必败。 先分析一下吕布的武艺, 1:吕布追杀公孙瓒,被张飞辱骂,撇...
唐太宗李世民、秦始皇嬴政、汉武... 历史的星空璀璨夺目,每一颗星辰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在浩瀚的帝王将相中,李世民、秦始皇、汉武帝这三位无...
贵州大学科普团队走进贵州师大附... 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当天,贵州大学《史前贵州》科普团队携国家级优秀科普图书《史前贵州》及...
西雅图酋长如是说:1855年一... 西雅图酋长唯一已知照片,1864年拍摄/华盛顿州历史与工业博物馆提供,维基共享资源 这位老酋长铿锵动...
原创 刘...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一方有“五虎上将”, 分别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许多人对...
原创 张... 在三国乱世中,刘备是个命运多舛的英雄,不仅屡战屡败,还屡次“丢失”妻儿。史书记载,刘备一生中曾有过多...
原创 连... 曹髦驾崩的消息传出,司马昭闻讯大惊:“天下人该如何议论我啊!”一旁谋士献上妙计,上前宽慰:“主公不必...
原创 朱... 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流传着各式各样的风俗,许多都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与人们的生活智慧。尤其是在年关将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