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研究中国历史必以《史记》为宗,中华上下五千年,《史记》就记录着近三千年的历史,从三皇五帝到农民起义,司马迁精心刻画了上百个人物,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耗费了他13年时光,规模之巨大,体系之完备,被后人所惊叹。但是,古代的记录工具非常原始,文献匮乏,到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事件又导致很多重要史书失传。那么,司马迁又如何得知着三千年的历史呢,特别是在《史记》里的人物对话又那么生动,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据记载,司马迁祖上世代都担任史官,他的父亲也是汉朝的太史令,从小受父亲熏陶,他读了不少书籍。在他父亲去世后,他承袭父职,担任汉朝的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国家档案。即便如此,司马迁就能对三千年的历史了解到每个细节吗?
翻看《史记》,我们发现书里面的很多描述相当生动,例如陈胜吴广的对话,“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也,不当立”不论真实与否,在没有任何记录设备的情况下,这个对话根本不可能被保留下来。但司马迁却记载地相当详细,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据汉朝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他每写一个人物或者历史事件,都经历了大量调研。司马迁从二十岁起,他就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迹;他也到过长沙,在汨罗江凭吊过爱国诗人屈原。正是这亲身调研的经历,使司马迁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结合收集的信息,用生动的语言,将历史重现在人们的眼前,被史学界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即使如此,我们只能说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年代久远,基于当时的客观条件,相对可靠的史书,而对于那些惟妙惟肖的人物对话,读起来更像小说,似乎司马迁穿越到了当事人旁边记录一般,感觉虚构成分居多;更甚者三千前的三皇五帝、夏、商、周的记录,年代久远,在缺少历史资料的情况下,想必司马迁在记录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更是以道听途说和神话故事为依据,可信度可想而知。况且现代的一些考古发现,已经推翻了司马迁《史记》里的很多内容。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比较可靠的史书,为后世了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所做得巨大贡献值得肯定。但毕竟《史书》所及历史太过久远,甚至有一些记载地内容已经被后世的考古发现所推翻,因此我们不能迷信《史记》,以它的内容作为参考更为妥帖。各位,你们觉得《史记》的可信度高吗,我们还敢信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