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字义的演变往往折射出深邃的人性与权力的微妙。比如,今天要谈的“流”字,最初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石鼓文”,其本义乃是液体的流动,然而,随着岁月的推移,其意逐渐引申为流传、传播,更有那无凭无据的谣言之意。此字不仅仅是类别的符号,更蕴藏着一种液体流动的潜在含义,让我不禁思考,液体岂不是自上而下的流动。当流动,终归是向低处倾斜,还暗含着低贱、不光彩,甚至是轻蔑的意味。比如那些“张三李四之流”的代称,无不让人心生厌弃,而“流氓”又何尝不是社会对某种群体的贬义定义。
古代的士人们将人群划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与“下九流”,意图彰显三六九等的等级观念。乍一看来,“三六九等”似是简明,实则深入,三者分别指代士、农、商;而“中九流”又细分无数,直至“下九流”果真应当引人深思。古代所记载的“上九流”,多是指那些高尚而尊贵的职业,言其正当,通常是如佛祖、仙人、皇帝等卓越之人。中等的“中九流”,则将人群置于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唯独“下九流”似乎满载了世俗的轻蔑与偏见。
在那遥远的年代,世人对“上九流”的想象,或许是这样的:一流的佛祖,二流的仙人,三流皇帝、四流官员;五流的员外,六流的商贾,七流的当铺,八流的工匠,九流之农夫,则在田间地头耕作。而“中九流”的概念又常常与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日常息息相关,比如举子、医生、书生、还有琴棋、丹青等艺术家;而所谓的“下九流”,则是那些众所不屑的角色:师爷、苦力、媒婆,以及低贱的巫婆和窃贼。
若研读至此,不难发现,沦落至“下九流”的人,往往是被践踏至无尊严的地步。与此同时,古语“下三滥”恰是对这一阶层的进一步贬低,意即唯有捏脚、剃头、按摩者,才会被人厌弃至此。然而,往往生命的韧性于此显露无疑,犹如朱元璋那样的乞丐也能逆袭为天子,令人唏嘘不已。
“中九流”在其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角色,涌现出的种种文士、书生与艺人,恰恰是在向更高层次群体的努力进取;而“相命”、“僧”、“道”、“尼”者,则在于追求超越,期盼成就更高的修炼境界。而这一切,无不预示着历史的循序渐进和人性的变幻莫测。
在这层层叠叠的流动中,我想说,或许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过流动与变动的经历。我们不妨将这意味深长的“流”字,视为一种鼓励,激励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即使身处卑微,也不应放弃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愿每一个人在变流中均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勇往直前,踏出属于自己光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