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彩陶:5000年前黄土高原上盛开的“玫瑰”
迪丽瓦拉
2025-09-02 13:36:18
0

【考古中国】

作者:郭志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以来,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期文明化进程和模式日益清晰,而黄河上游的相关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厘清,目前,文明探源的很多重要问题尚未触及。因此,挑选合适的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和研究,探讨黄河上游早期文明化进程及诸多深层次问题,成为一项亟待开展的课题,可填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在西北地区的空白。

2014年春节后不久,在单位安排下,所里的李新伟老师带领我开启甘肃考古调查之旅。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的年代距今约5000~3800年,处于中华文明探源的关键时期。所以,本次调查的重点是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遗址。

我们从北京出发,经西安、宝鸡,穿越陇山后进入甘肃,从天水开始调查,一路沿渭河溯流而上,后翻越鸟鼠山,进入洮河流域。我们沿途观察地形地貌,踏查各类遗址,收获颇丰。调查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便是遍布多个遗址、俯拾皆是的各类彩陶(片),宛如置身彩陶的海洋。

是年秋,我们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先选择马家窑遗址开展考古发掘,至2017年合计发掘四次,取得重要收获。2018年,双方又联合启动“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聚落与社会”项目,选择寺洼遗址作为发掘点,重点探寻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墓地,以及一些关键生业技术在西北地区发展演变的线索。截至目前,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的发现最具突破性。

马厂类型的蛙纹彩陶壶 李韵摄/光明图片

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

马家窑文化最为常见,也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其精美绝伦、绚丽多彩的彩陶。流畅的平行线、优美的弧线,灵动的水波、跃动的漩涡,锋利的锯齿、规整的网格、简明的十字,游动的鱼、跳跃的蛙、飞翔的鸟、栩栩如生的人面……笔锋所至,宛如一幅幅图画,意趣生动。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图案从构图到画工,无不显示出马家窑人的精巧构思、娴熟手法,以及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真挚热爱。有研究者认为,马家窑彩陶是史前时期大众艺术最完美的表达。的确,马家窑文化彩陶在延续时长、分布范围、绝对数量、相对比例、精美程度等多个方面,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国史前彩陶的集大成者,堪称5000年前盛开在黄土高原上的“玫瑰”。

半山类型垂弧锯齿纹瓮 李韵摄/光明图片

马家窑文化历经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阶段,延续长达千余年。其间,彩陶器型和纹样虽有发展变化,但彩陶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却一直是其不变的特色。马家窑文化彩陶分布范围极广,以黄土高原西部为中心,西北可至河西走廊,西南可达川西北地区,向东接近关中盆地,向北可抵蒙古高原。其影响更是深远,远达新疆、西藏,乃至长江中游、黄河下游等地区。不仅如此,在很多遗址,尤其是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彩陶(片)的数量往往非常惊人,马家窑遗址和寺洼遗址发掘出土的彩陶(片)可达数十万片。在一些遗迹中,马家窑文化彩陶(片)在同类遗物中的占比极高,常常高达50%以上,凸显出马家窑人对彩陶的高度重视和执着追求。

正因如此,马家窑人对彩陶的制作更是倾注心血,其用料之考究、造型之优美、构思之精巧、纹饰之绚丽、烧制之精良,都达到了极高水准,可称之为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持久且深远的影响。

马家窑类型十字圆圈纹内彩曲腹盆 李韵摄/光明图片

成熟完备的制陶业

考古证据显示,马家窑先民是农业人群。马家窑遗址、寺洼遗址均发现了马家窑文化丰富的炭化植物种子和动物骨骼。相关研究显示,马家窑先民与仰韶先民一样,以种植粟、黍为主。不过,与中原地区相比,一些遗址中黍的占比较高,显示出较大规模地种植了粗放型作物。马家窑先民还饲养家畜,但规模不大,渔猎活动仍然占据重要地位。这些都表明马家窑文化的生业经济虽以农业为基础,但与中原地区相比并不发达。

马家窑类型长羽舞蹈纹壶 李韵摄/光明图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家窑文化发达的手工业,尤其是陶器的生产。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内发现多处制陶区,见有陶泥、储泥坑、制陶工具、陶窑、作坊、烧制废品等各类与制陶相关的遗迹和遗物,环节齐全,布局新颖,很可能是一处区域性制陶中心。马家窑人为何如此重视陶器生产呢?研究显示,这可能与其所处的生业环境密切相关。马家窑文化所处区域较中原腹地环境更为复杂且不均衡。一些农业资源有限的区域,可能会因地制宜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产业,比如制陶。以马家窑遗址、寺洼遗址所处的洮河下游为例,洮河北出西秦岭后,河谷稍变开阔,但可供农业种植的空间依然十分有限。不过,洮河两岸坐拥极为丰富的第三纪红土资源,属于优质的陶土。沟壑纵横的黄土台地及黄土特有的直立性,为掏挖窑炉提供了优良条件。周围山地上丰厚的自然植被,则供应了充足的燃料。上述种种因素造就了马家窑文化制陶业的发达。

马家窑先民之所以对彩陶情有独钟,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源自仰韶文化的彩陶传统;二是商品性生产的需要。尤其是后者,可能是马家窑先民极度重视彩陶的原因。有研究者提出,马家窑文化彩陶可流通至周边,乃至远距离贸易到青藏高原、川西北地区。河流可能是彩陶运输的重要通道。因此,马家窑文化虽然是农业经济,其先民却因地制宜,强化了手工业生产,特别是彩陶的烧制,作为生业经济的重要补充,成为其鲜明的文化特色。

黄河上游史前社会发展的引领者

奠定基础的农业经济、发达的手工业生产、高水平的彩陶制作,均支撑了马家窑社会发展的高度。最新考古证据显示,马家窑文化在多个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是黄河上游史前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最新发现的三重长方形布局的大型“围壕(沟)”便是上述认识的最新实证。

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四系罐 李韵摄/光明图片

2023年春,寺洼遗址联合考古队在遗址中部,鸦沟西侧断面发现4处位置相邻且形制相当的大型沟状遗迹。秋收后,考古队沿断面开展大范围钻探,发现4处沟状遗迹,分属3条大沟,且大致平行分布,向北延伸至红水沟,向南延伸至村委会北侧,并东向直角转弯后延伸至断崖。2024年春,考古队对3条大沟进行重点钻探,并择点发掘解剖,最终确认其为三重“围壕(沟)”。“围壕(沟)”整体近东西—南北方向,平行分布,直角转弯,形制和布局相当规整。现存东西长约610米,南北宽约440米,内部复原面积近30万平方米。中圈和外圈应属“围壕”,兼具防御和排水的功能;内圈沟内发现丰富的生产生活遗迹和遗物,应属沿“围壕”规整分布的“围沟”状生产生活区。“围壕(沟)”多处见有通道,且大致对应,应是经过规划和测量后修建的大型工程。始建和主要使用年代为马家窑类型时期,距今约5000年,是目前已知国内最早的多重长方形布局的“围壕(沟)”结构。这项工程表明,马家窑社会已具备相当高的社会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围壕”外侧还发现“疑似道路”和“夯土建筑”的线索,不排除有高等级建筑或其他重要遗迹存在的可能,说明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是有明确规划布局的,彰显了马家窑社会的发展高度和文明化程度。

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发展而来,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高水平专业化彩陶生产、交换和贸易为特色。在发展过程中,马家窑文化一路向西北、西南开拓,孕育了西部诸多考古学文化,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早期通道,彰显了中华文明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的空白,完善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7日 11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汤... 提到岳飞,人们总是想到岳母在他背上刺的“精忠报国”四个字,实际上岳母刻的是“尽忠报国”。 杭州西湖...
三国趣谈:荆州分权与曹操病逝后... 嘿,各位三国迷们!今天咱们就来唠唠三国时期那些超有趣的事儿,也就是荆州分权后的局势演变和曹操病逝后的...
原创 曹... #曹操狡诈多疑,为什么那么多猛将愿意誓死效忠他?原因很简单 在历史的长河中,曹操常被贴上“狡诈多疑...
原创 战... 韩国与魏国、赵国相同,皆起源于晋国的分裂。这些国家互相竞争各自的领土。魏国在战国初期曾对秦国发起猛烈...
原创 蜀... 五虎上将,指的是在汉末三国时期,随刘备建立蜀汉的五位名将。最初,《三国志》作者陈寿在编撰史书时,将他...
用镜头“打捞”千禧年的城市记忆 刘育嘉摄影作品 刘育嘉摄影作品 ...
新疆赛里木湖北岸惊现2500年... 不像那些宏伟的陵墓和城址,它们只是简单的线条组成的图案,毫不起眼,卫星捕捉不到它们的影像,只能靠人爬...
原创 1... 1946年9月,在刘伯承与邓小平的指挥下,晋冀鲁豫野战军成功地击溃了敌人的定陶防线,取得了定陶大捷。...
突破性研究揭示青藏高原&quo... 中国日报5月30日电 青藏高原人群的遗传起源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其中"幽灵祖先"的存在长期以来缺乏...
原创 方... 梁山好汉是天下闻名的勇士团体,曾因在无数战场上屡立赫赫战功,赢得了百姓的敬仰和爱戴。然而,命运的风云...
原创 雍... 在《雍正王朝》这部剧中,最引人注目的情节之一莫过于九子夺嫡。这场权力斗争不仅让各位皇子们展现了他们的...
原创 清... 清朝第一位皇长子,在36岁时遭父亲杀害,其命运比康熙第一子胤褆更显悲惨。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
原创 《...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元末明初作家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释,以及民间流传的三国...
原创 关...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三国时期的英雄们如同璀璨的星辰,而关羽则是其中一颗最为耀眼的星辰。他以忠诚和正直...
原创 康... 《步步惊心》这部电视剧深入人心,它以清朝康熙王朝的“九子夺嫡”作为故事核心展开,剧情紧凑、跌宕起伏,...
原创 郑... 郑洞国是一位国民革命军的陆军中将,在解放战争期间被国民党派遣至东北地区负责指挥军事行动。1948年,...
文化新观察|这些考古新发现,彰... 有人说,考古学有两把“手铲”,一把是田野考古发掘的必备工具,一把是分析检测考古遗存“潜信息”的科技手...
原创 毛...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许多重大事件深刻影响了社会变革,其中一项令无数人记忆犹新的便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原创 为... 在闲暇时,许多人选择通过观看电视剧来打发时间,尤其是女性朋友们,一旦开始追剧,往往会不知不觉投入大量...
跨湖桥遗址:考古发现的先秦龙舟... 端午佳节,粽叶飘香,龙舟竞渡的画面总是热烈而熟悉。如今,当我们谈及龙舟,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装饰精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