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在刘伯承与邓小平的指挥下,晋冀鲁豫野战军成功地击溃了敌人的定陶防线,取得了定陶大捷。这一战不仅极大打击了敌人西路郑州方向的战力,令残余部队几乎自动撤退,没有任何抵抗。然而,敌人在东路徐州方向依然不甘心,他们依旧凭借自身的兵力优势,继续沿着菏泽至巨野的公路向解放区进犯。
面对这一局面,刘伯承决定展开巨野战役,旨在重创东路敌军,粉碎蒋介石的双面夹击之势,从而让敌人无力再进行任何有效反击。
那是一个夜晚,刘伯承乘坐着一辆胶皮轱辘大车,来到了位于龙堌集一带的五旅司令部,准备亲自指挥即将展开的战役。在司令部里,五旅的指挥官们围坐在一个普通农家院落中。刘伯承走进屋子,坐到了中间的一张长板凳上,光线昏暗的马灯下,他开始简要地分析战局,并给大家传达作战指令。
他回顾了冀鲁豫区的战况后说道:“在定陶战役中,我们消灭了敌人三师,歼敌一万七千人。尽管这一次不需要消灭那么多敌人,但我们要做的,正如摸老虎屁股一般!”话音刚落,五旅的指战员们不禁哄堂大笑。
然而,刘伯承立刻恢复了严肃的神情,继续说道:“我说的‘老虎’,就是蒋介石的王牌——邱清泉的第五军和胡琏的整编第十一师。这两支部队装备精良,都是美制武器。第五军曾赴缅甸与日军作战,但当时表现平平,然而现在他们的士气却非常高涨。至于整编第十一师,原本是陈诚的十八军,号称‘黄埔军’,他们的军官几乎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刘伯承还详细列举了敌人其他师团的情况,最后总结道:“你们的任务是阻击第五军,开展运动防御,同时为主攻方向的钳形攻势争取时间。”
他看着五旅的干部们,目光坚定:“你们或许觉得阻击任务难度大,像是在啃骨头,但如果我们把这根骨头啃掉,敌人后续的力量就无法继续壮大,蒋介石的力量也会因此分崩离析。过去你们在攻坚中经验丰富,但这次任务不同。敌人有飞机、坦克和大炮,防线要坚固,但要灵活,切忌死守,要像打架一样先让后打。”说完,他用力问道:“同志们,你们有信心吗?”
五旅的干部们齐声回应:“有!”
经过简短的动员,五旅的干部们满怀信心地返回了驻地。尽管已近深夜,刘伯承再次乘车,披上棉被,带着些许疲惫,却依然坚定地前往五旅十四团阵地。
刘伯承一到阵地,就立即向十四团的政委和参谋长询问:“你们的兵力部署是怎样的?”团参谋长报告:“由于敌人第五军的进攻强劲,我们将主力集中在前线,准备迎敌。”听后,刘伯承眉头微皱:“这样的部署反而不利。如果敌人一举突破你们的前沿防线,后方怎么办?你们的部署没有充分的保障。”他冷静分析道:“我建议采取三角形防线。最前沿布置少量兵力,而后方设立几道防线,逐渐增加兵力。这种布局可以逐步削弱敌人的攻击力量,而我们的防守会越来越坚固。”
参谋长恍然大悟,欣喜地表示:“明白了!您是要我们先软顶硬打,削弱敌人的攻击力,然后集中优势力量进行反击。我们会立即调整部署。”
刘伯承高兴地点点头,与他们一同深入到最前线,亲自视察并动员了三营的士兵,详细讲解了战斗计划。司令员亲自到达前线,给士兵们带去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战斗意志空前高涨。
9月29日,龙堌集一线的阻击战正式开始。三营首先在观音集和小官庄一带与敌展开激烈交火。尽管敌人的炮弹、炸弹以及燃烧弹不断袭来,指战员们毫不畏惧,顶住了敌人多次冲锋,坚守了五天,直到不得不退至龙堌集。相比原定计划,三营成功延误了敌人的进攻两天,为整个战役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10月6日,敌人对龙堌集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攻,炮火几乎覆盖了整个阵地,部队伤亡惨重。在这危急关头,前线指挥员紧急动员:“敌人依赖的不过是飞机和大炮,一旦它们的弹药用尽,敌人也将无力回天。我们的伤亡虽大,但决不允许任何人后退!后方是旅部,刘司令员就在那儿,他会知道我们的决心!”
“决不后退!”战士们齐声应答,信念坚定如铁。
10月9日凌晨,敌人再度发起炮击,战士们准备迎接进攻。然而,当他们冒出工事准备反击时,发现敌人竟然不见了。原来,蒋介石的王牌第五军,在连续11天的激烈战斗后,伤亡已逾2000人,推进仅10公里,龙堌集也未能攻占。与此同时,他们的“伙伴”整编第十一师已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强力围攻下完全陷入困境,不得不撤退,与第五军汇合。
此时,敌整编第十一师已被我军团团围困,经过五天五夜的激战,我军将敌人击退,并彻底摧毁了其防线。最终,敌人无力再抵抗,战斗以我军胜利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