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赵国来说,接收上党郡,其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选择。
因为上党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一旦上党落入秦国之手,那邯郸就成了秦国嘴边的肉,随时都能啃一口。所以,赵国决不能让上党落入秦国之手。
即便赵国不收上党,秦赵两国也迟早要打仗。晚打不如早打,一旦上党落入秦国之手,什么时候打,在哪里打,就由不得赵国了。
所以,赵国应该收下上党。不过,赵国在接收上党的过程中,确实犯了错误,这个我们一会儿再说。
长平之战前,秦国攻打韩国上党郡,切断了上党和韩国之间的道路。眼看着上党是守不住了,韩国就想割让上党,与秦国求和。
上党太守冯亭也知道上党是守不住了,但是不甘心就这样把上党这个战略要地献给秦国,就和同僚商议说:“不如咱们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一定会收下上党的。秦国费时费力,最后便宜了赵国,一定会攻打赵国。赵国被秦国攻打,就只能和我们韩国交好。”
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王一听说要白给自己一个郡,立刻心动了。虽然赵国有大臣反对,看出冯亭献地是想把赵国也拉入战争中,担心因此和秦国开战,但赵王最终还是收下了上党。
不知道是不是史书篇幅有限,所以记载的不全面。在接收上党前,赵王和大臣们的这几次商议都显得很短视。
赵王和平原君只强调“不出兵不出力就你得到上党,是大便宜”,却不提收下上党以后的事。而反对接受上党的人,只强调接收上党会带来秦国的攻击,却不提上党落入秦国手里,赵国以后怎么办。
就这样,本来和这场冲突没有关系的赵国,被卷入了这场争端。本以为大功告成的秦国,必须再打一场仗。而且,这次是和赵国打,赵国不仅实力更强,而且属于远交近攻中的“远”。长途作战,秦国即使赢了也很吃力。
冯亭献上党,真是一次漂亮的阳谋!
那么,赵国可以不收上党,不和秦国打这一仗吗?不能。
上党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简而言之,谁得到上党,谁就能以更小的代价攻取邯郸。所以上党在韩国手里就算了,以韩国的国力,几乎不可能威胁邯郸的安全。可是秦国就不一样了。
一旦上党落入秦国的手里,秦国随时可以攻打邯郸。即使赵王不沿途上党十七座城池,也要考虑邯郸的安全啊。
如果放任秦国收取上党,秦国以后肯定会借着上党的地理位置对赵国用兵,赵国还是要和秦国打仗,那还不如收下上党呢。至少现在打仗,还能多几分胜算。
等秦国依据上党,再对赵国用兵,那赵国的形势会非常被动。
而且,要是赵国能得到上党,以后秦国想攻打赵国,就只能饶过上党了。到时候赵国进可攻退可守,即使不能和秦国攻守易势,也能保障自己的安全。
所以,赵国接受上党没有错。赵国真正做错的,是收下上党后的做法。
收下上党后,赵国没有意识到寒夜将至,大战近在眼前。赵王欢欢喜喜的派平原君赵胜去接管了上党,将冯亭封为华阳君,封邑万户。几个县令也封了侯,官吏民众,都晋升了爵位。
这种半场开香槟的态度震惊了冯亭。按他的预想,赵高接收上党后,应该会联合韩国、魏国一起抗秦,结果赵国直接开始庆祝了?
冯亭没有见赵国的使者,他说:“我不忍心出卖国家的领土,给自己换取俸禄。”
事情的发展正如冯亭所料,秦国得知赵国收下了上党,勃然大怒,发兵攻打赵国。
廉颇和秦军交战,占不到便宜,就依托地势,令士兵安营扎寨,打算以逸待劳。
按照廉颇的打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秦军远来,士气正盛。拖的久了,秦军士气就低了。
而且秦军后勤线更长,肯定耗不过赵军。到时候秦军长期在外,却没有功劳,自己就撑不住了。到时候秦军急于求成,一定会露出破绽。
可是这么一拖,就拖了三年。秦军固然受不了,赵国更受不了。而且秦国受不了,主要是秦军一直没有取得战功,而且粮草医疗都供应不足,战斗力受损。赵国的受不了,却是国力上的受不了。
赵国底子不如秦国厚。秦国吃力,秦昭襄王亲自跑出去做总动员,给百姓加爵,让大家一起支持长平之战。而赵国本来就家底薄,四十万壮丁,连续三年在外,不能从事农业生产,白白消耗粮饷。赵国渐渐撑不住了。
然后,赵王又出了一个昏招,要不和秦国商量商量,议和吧?
其实最开始赵王没打算议和,他看廉颇那里迟迟没有结果,想亲征。他的两个大臣楼昌、虞卿拦住了他,认为赵王亲征也没什么用。只不过,这两个人给赵王的意见截然不同。
楼昌认为,咱们既然打不过秦国,咱家派人去议和吧?而虞卿则认为,不如派人去魏国楚国那里出使,送上珍宝,做出合纵的架势。这样秦国害怕把咱们逼急了,才有可能同意何谈。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
可是,赵王最终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人去秦国议和。
对于议和的结果,虞卿很不乐观。他预测,使者去秦国,一定会得到秦王和范雎的热情招待。到时候其他国家就会以为赵国和秦国已经和好了,就不敢在出兵援助赵国了。
到时候赵国没了统战价值,秦国就更不可能与赵国议和了。
使者到了秦国后,果然得到了秦王和范雎的热情招待,但是根本没达成任何停战的协议。正像虞卿所预料的那样,秦国用盛大的欢迎仪式迷惑了其他国家,绝了赵国获得别国援助的可能。
最终,赵国既没达成议和,又得不到其他国家的援助。赵王焦躁之下,听信秦国发布的谣言,用赵括替换掉了廉颇。
赵括来到长平之后,迅速改变了廉颇的部署,然后又中了秦军的计,最终葬送了四十万赵卒。而当初用阳谋把赵国拉入战争的上党太守冯亭,也随着赵国的大败,死在了长平。
如果赵国收下上党没错,那么在这场惨烈的损失中,赵国究竟做错了什么呢?
首先,赵国接收上党的时候,就应该做好战争准备。
其实赵国最好的应对方法,应该是不收上党,拉着魏国一起支援韩国(能再拉着齐、楚当然更好了)。大家再来一场合纵,一起出血,一起出力,一起抗秦。有韩国这么个受害者,有赵国的威望,会盟抗秦还是有希望的。
当然了,赵国这么高风亮节、忙前忙后,击败秦国以后,韩国裂土以酬,也是应该的吧?
这么操作,赵国是和其他国家一起抗秦,消耗的资源少。韩国是受害者,大家是去帮他忙的,他多出力没问题吧?其他国家多多少少也得出点血,到时候列国会盟,秦国大概率被击败,赵国可以分享胜利果实。
赵国收下上党也关系,可是你别自己乐啊,你趁着秦军还没打过来,你拉着其他国家一起抗秦,哪怕拉一个韩国,也好过自己一个国和秦国对抗呢?
战国后期,赵国差不多是唯一能和秦国对抗的国家了。即使不收上党,秦赵之间也早晚爆发一场大战。接收上党,那就更应该做好短期内和秦国硬碰硬的准备。
其次,在长平之战的过程中,赵国的立场不坚定。
长平之战,是决定两国国运的战争。一不做,二不休。不打就算了,要打就要打到底,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和魄力打。可是赵国却犹豫不决,打到一半想议和,其他国家就算想帮你,看你和秦国议和也不会再出手了。
即使在长平之战的过程中,赵国本来也有联合别国一起抗秦的机会。可是赵国自己把机会搞没了。而且即使议和,赵国做的也不漂亮。
就像虞卿说的,你派人去魏国楚国活动,秦国或许怕你和其他国家结盟,还会愿意与你和谈。可是你只派人去秦国,那秦国只要营造出议和的假象,别的国家就会猜疑赵国与秦国已经议和。
到时候其他国家都不敢帮你,那秦国为什么要你议和呢?打赢了,他就可以得到比议和更多的东西啊!
所以,赵国在长平之战前收下上党,没什么问题。因为不管收不收上党,都得和秦国打仗。赵国真正的错处,是他接收上党后的一系列行为。
开战之前,赵国应该积极备战。动员国内一切力量、和别国结盟,尽量扩充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胜算。等到开打了,他更应该寻求其他国家的援助,哪怕把别国家的支持当做自己议和的筹码也好。
可是赵国没有这样做,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这场仗对赵国意味着什么,盲目的乐观,盲目的侥幸,最后又盲目的胆怯。先是“见小利而舍命”,后来又“干大事而惜身”,最终才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把家底都赔光了。
所以,赵国在长平之战前接收上党,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只不过赵国在接收上党后做错了一些事,才导致了那么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