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局势慢慢变得清楚:秦国一家独强。
这种情况下,只要脑子不糊涂,谁都能看出来,秦国已经成了六国中最让人头疼的大敌。
可是,燕国和赵国这两个本来相安无事的邻国,却老是打来打去,结果让秦国捡了个大便宜。
最终···两个人都折腾得没剩啥力气了。
直到最后,俩人都落到了个一败涂地的下场。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燕国第一次攻赵:被夺五城】
燕家和赵家这两个邻居,大部分时间都挺和睦相处的。
特别是:那时候,燕国遭到了齐国的攻打,赵国很多次都主动站出来支援燕国。
不过,战国末年的时候,燕国变得有些按捺不住了。
公元前265年的时候,赵国新王刚即位,秦国瞅准这个机会,出兵去打赵国,占领了赵国的三座城池。
那一年,燕国也采取行动,让宋国人带着燕国的军队去攻打赵国。
赵王听到消息后,把卢、高唐、平原三地划给了齐国,央求齐国派田单当大将,带领军队去打燕国。
结果,田单带头,带着赵军打下了燕国的三个小城镇。
燕国头一回攻打赵国,结果以打败仗告终。
【燕第一次攻赵之因:站队】
这么多年都相安无事,怎么突然间,燕国就要打赵国了呢?
这是因为大家选了不同的立场。
在七个国家里面,燕国地处偏远,不怎么掺和中原那边的事儿,不过它只有一个对头,那就是齐国。
齐国和燕国一直不对付,仇恨很深,它们打来打去,都曾经打败过对方,让对方灭过国。
到了秦昭王掌权的时候,燕国就只剩秦国这一个盟友了。
燕昭王娶了秦惠文王的女儿当王后,这样一来,两国就成了亲家。秦昭王以前还在燕国当过人质呢,他能顺利回到秦国当上国君,多亏了燕国的鼎力相助。
因此,在秦昭王在位的时候,秦国和燕国关系很好,成了盟友。
那时候,两个国家关系挺好,心里的小九九也都摆在明面上:秦国想让燕国帮忙牵制住齐国;齐国呢,则想拉着秦国一起找齐国报仇。
之后,情况有了转变,齐国在乐毅攻打之后元气大伤,反观赵国,因为赵武灵王实施改革,迅速崛起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现在,燕国还是把齐国当作不共戴天的仇敌。
因此,说来说去,燕国其实没必要去打赵国。
不过,秦国现在变了样,把赵国当成了最大的竞争对手。
当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因为燕国和秦国走得很近,赵国没办法,只好向齐国求救。
那时候,赵国把长安君送去齐国当人质,换来了和齐国的联盟,之后齐国出兵帮忙赵国,一起对抗秦国。
这样一来,在东北那边,齐和赵就结成了伙伴。
燕国旁边就挨着齐国和赵国这两个国家,而且这俩国家还手拉手成了盟友,特别是齐国,跟燕国那是有着深仇大恨。这样一来,燕国心里能不七上八下的嘛!
因此,燕国选择了站在秦国那边,跟赵国也翻脸成了敌人!
这时候,赵国还是挺厉害的,齐国也还没像后来那样变得默默无闻。燕国选择站在秦国这边,跟赵国和齐国对着干,其实也挺合理的。
【燕国第二次攻赵:惨败】
长平之战结束以后,赵国的实力大大减弱了。
公元前251年的时候,燕国派了栗腹到赵国去,主要是想跟赵国把关系搞好一点。
不过,栗腹回到国内就说:长平之战让赵国的青壮年都死了,现在他们国内没什么人了,咱们正好可以攻打赵国!
接着,燕国派出六十万大军,分两路攻打赵国,看起来是想一下子就把赵国给灭了。
不过,赵国还是那个赵国,就算实力大不如前,也比一般国家要强。在廉颇的带领下,赵国的军队连连打败燕军,直接把燕国的都城给围了起来。
赵国收到燕国送来的五座城池作为和解礼物后,才决定撤回了军队。
这次攻打赵国的大行动,最后还是让燕国吃了败仗。
【燕国第二次攻赵之因:误判】
燕国这次去打赵国,其实是对当前情况的一个错误估计。
那时候的情况是:赵国在长平大战里吃了大败仗,但后来在邯郸之战中,有了楚国、魏国等国家的联手帮忙,成功地把秦国给打败了。
邯郸一战失败后,秦国攻打其他国家的速度慢了下来,关东各国暂时不用担心被灭国了。因此,之前联手对抗秦国的联盟也散了,各个诸侯国又开始只顾着自己的利益,有的甚至打了起来。
这次燕国打赵国,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发生的。
然而,那时候,虽然合纵联盟已经散了,但大家的心还连在一起,各国还是把秦、齐这些大国,加上一些小诸侯国,当作共同的敌人。
比如说,魏国往东边打下了秦国在远处的一块地方叫陶邑,还抢占了原来宋国的大片领土,并且把紧跟秦国的小国卫国也给灭了。
再比如:楚国把鲁国吃掉后,还顺手牵羊占了齐国在淮北的一部分地盘。
那燕国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燕国派了栗腹去赵国串串门,主要是想跟赵国拉拉近乎,说不定心里还盘算着回头再去收拾齐国呢。
不过,看到赵国吃了大亏,燕国就觉得这是个可以趁机动手的好机会。
结果,燕国盯上了赵国,打算把它当作攻打的目标,心里还盘算着一口气把它吞并掉!
不过,虽然赵国在长平一战里吃了大亏,但老百姓都爱习武,特别是经过邯郸一战后,他们变得更加强大了。
所以,燕国输给赵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错了情况,后果肯定会很严重。
【赵国第一次攻燕:助魏攻燕。】
可是,安宁的日子转眼就过去了。
不久之后,赵国对燕国发起了一连串的进攻。
公元前248年,赵国派出了大将廉颇,去支援魏国攻打燕国。
那场战斗的结果怎么样,历史上没具体说清楚。
但是,很明显的一点是:赵国这回可真是吃了大亏。
这次,秦国瞅准机会,钻了空子!
那时候的赵国,还是关东地区唯一能和秦国较量一番的国家,秦国在攻打魏国和韩国时,也得时刻提防着赵国。
因此,赵国跟燕国一打起来,自己防着秦国的力量就变弱了,而且,也没法再帮魏国和韩国对抗秦国了。
就在赵、魏两国忙着打燕国的时候,秦国突然也来插了一脚。
公元前248年,秦国去打赵国的太原郡,抢占了包括榆次、新城、狼孟在内的37座城池。
第二年,秦国再次出兵攻打魏国和韩国,一口气占领了好几座城池。
很明显,赵魏两国攻打燕国得到的东西,远远比不上他们失去的东西。
【赵国第一次攻燕之因:秦燕关系】
燕国去打赵国,是因为他们小瞧了赵国的实力。
赵国去打燕国,其实是没料到秦国那么厉害。
邯郸之战结束后,秦国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进入了一段休整期,看起来短时间内不打算再大动干戈了。
另一边,邯郸之战后,魏、赵、楚三国的联盟虽然慢慢散了,但信陵君和平原君的交情还在,所以魏国和赵国关系还是挺铁的。虽然偶尔在小事儿上有点意见不合,但在对抗秦国这事儿上,他们俩还是站在同一边的。
赵、魏两国,因为没法往西边打秦国,所以肯定会把注意力放到秦国在东边的朋友燕国身上!
再说了,之前赵国为了自卫反击打燕国的时候,燕国已经被大大削弱了!
所以,赵和魏两国就联手打起了燕国。
其实吧,这个想法现在看来明显过时了。
要是在长平之战发生前头,这样做可能也还算说得过去。
这时候,赵、魏两国已经元气大伤,它们没办法一边攻打燕国,一边还防着秦国来犯。
因此,赵国本该试着跟燕国外交和解,要是大动干戈去攻打燕国,就会让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那肯定划不来。
可以这么说:赵、魏两国看燕国还是挺准的,燕国确实挺弱;不过呢,他们在看待秦国这事儿上,可就看走眼了!
这样一来,因为判断错误,他们吃了大亏!
【赵国第二次攻燕:李牧攻燕。】
公元前244年,赵国的大将李牧再次带着军队去打燕国,占领了武遂和方城这两个地方,还一口气攻下了30多个城池(有的说法是36座)。
乍一看,这次攻打行动进行得非常顺畅,收获满满,毕竟是由李牧亲自指挥的。
不过……到头来也是划不来的。
起初,赵国好不容易攻占的30多个城池(有说法是36座),结果慷慨地给了秦国11座。(至于个中缘由,后面再细说)
关键的是:如今局势大变,赵国和它的小伙伴们处境更加危险了!
公元前242年,当赵国还在攻打燕国的时候,秦国瞅准机会又去打魏国,占领了酸枣、雍丘这些地方,还抢回了魏国之前占的卫国老地盘,然后把这些地方合并起来,设立了东郡。
这样一来,秦国的地盘已经扩到了齐国那边,开始把山东那边几个国家连在一起的势头给打断了。
划不来啊!
【赵国第二次攻燕之因:甘罗之计】
很明显,赵国头一回打燕国的时候,虽然赢了,可实际上吃了不小的亏。
那既然这样,赵国为啥还要再去打燕国第二次呢?
你看,秦国的甘罗自己找上门来跟赵国说:“这回你要是去打燕国,我保证秦国绝不会帮燕国一把!”
那时候,甘罗的要求很简单,他说要是赵国能攻下燕国的地盘,就得分给秦国一些。所以赵国占了燕国的地后,就让出了11座城池给秦国。
很明显,赵王觉得这可是个上天送上门的好机会。
哎,说来说去,这次秦国开的这个条件,不就等于在背后摆了燕国一道嘛!
要是赵国答应了,那就能打破长久以来让自己头疼的燕国和秦国的联手!
另外,只要秦国不插手,赵国打败燕国那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可以这么说:赵王心里的小九九可是算得挺细的。
哎,说白了,就是眼光不够开阔!
秦国确实没帮燕国,也没趁机对赵国动手。
不过,秦国攻打魏国后,基本上拆散了六国联合抗秦的计划,让原本最强大的赵国和楚国没法互相帮助了!
赵王只盯着燕国那几座城池算小账,而秦王呢,他把整个天下都当成了棋盘来谋划大局,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啊!
【燕第三次攻赵:再遭惨败】
公元前242年,燕国让剧辛带领军队,又一次去攻打赵国。
最终,在庞煖的带领下,赵军又一次把燕军打得大败。
这次打仗,燕军少了2万兵马!
不过,还算走运的是:第二年,关东的各路诸侯又联手发动了一次大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赵国为了让燕国站到自己这边一起对抗其他国家,所以没有去刁难燕国。
结果,这次战斗结束是因为燕国加入了赵、楚、魏、韩四国的联军。燕国在这次战争中保住了自己的土地和百姓。
这回,燕国明明知道自己打不过赵军,怎么还是非得要跟赵国过不去,非要打这一仗呢?
【燕第三次攻赵之因:误判形势】
其实,很明显燕国根本就不是赵国的对手。
就在燕国打算攻打赵国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43年,李牧出兵打燕国,拿下了武遂和方城两地。
要是燕国有本事攻打赵国,又怎会落得战败丢地的下场呢?
不过,燕国这回又因为“一点点小动静”看错了大局。
之前,赵军之所以能够连连打赢,关键在于他们有出色的将领在指挥大局。
可是,在243年的时候,赵国一下子少了两位出色的将领。
赵王打算让乐乘接替廉颇当大将。廉颇心里不乐意,就把乐乘赶走了,之后他自己也跑到了魏国。
那时候,李牧已经开始显现出自己的才华。不过,他那时候还得守在雁门、代郡和云中这些地方,只能管着北方的防线,没法呆在邯郸。
所以,赵王接着又任命庞煖当了大将军。
庞煖和剧辛两人在好多年前就一起在赵武灵王手下做事,他们是老相识了。
剧辛照着以前的记忆说:庞煖“不难对付”,可以轻松搞定!
结果,燕王就让剧辛当了大将,带领军队去攻打赵国。
很明显...燕国这回又看错了局势。
有人常说“几天不见,就得另眼相看”,但剧辛却还拿几十年前的老眼光去评判别人,这就像是在船上刻记号找掉落的剑一样可笑。
【赵第三次攻打燕:庞煖攻燕】
公元前236年的时候,赵国打算再次出兵去攻打燕国。
后来,赵国派庞煖当了大将,带领大军攻打燕国,成功占领了燕国的狸阳城。
可是···战斗还在继续,秦国又出手袭击了!
秦国打着救燕的旗号,分两路大军猛攻赵国,一下子占领了9座城池。
这九个城市,像阙与、邺、安阳这些有名的地方都在其中,赵国漳河和上党那一大片区域,现在都被秦国给占去了!
公元前234年,秦国又一次大举攻打赵国,让赵国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他们在平阳把赵军打得落花流水,消灭了10万敌军,还杀了赵国的将领扈辄!
后来,多亏了李牧这个英雄人物的出现,他一次次打败秦军,这才让局势稳定了下来!
【赵国第三次攻燕之因:被渗透了,昏招!】
不管从哪方面看,赵国这时候去打燕国,都真是太不明智了!
这种让人难以理解的事儿,赵国竟然能做得出来,说白了,就是因为他们被收买了!
这时候,秦始皇已经准备动手打天下,开始统一各国的战争了。
在打仗前,秦国听了姚贾和顿弱的点子,对六国的大佬们使了个大诡计。
秦国偷偷派了个叫贲的谋士,带着金银财宝,到处去劝说各国的诸侯,想用钱财拉拢六国君王身边的重要人物。
赵国的郭开他们,明显是被秦国给“拉拢”过去了。
这样看来,赵国采取“帮秦国一把”的战略行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事情闹到没法收拾的地步,赵国啊,差不多该走到头了!
燕国和赵国互相攻打,起初只是平常的外交斗争,虽然手段不算高明但也能理解;接着就变成了因为判断失误;再后来,他们掉进了秦国的圈套;到最后,他们的领导层被秦国的人钻了空子,开始为秦国效劳了。
这事儿啊,其实就是说明了燕国和赵国那些领头人的能力一直在变差。
其实,不只是燕国和赵国,那会儿,其他六个国家的国王和大臣们,一个个也都糊涂又贪心!
对这些王爷们而言,这可真是场惨剧。
可对全天下的人来说,这也表明:快要统一啦!
同样,要是你觉得对岸的那些说法越来越离谱,那就该偷着乐了:统一,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