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记载中,通常将准噶尔部与清朝对抗称为叛乱,描述这场战争时也常用“平叛”来概括,认为准噶尔部对挑战大清王朝是不理智的行为。然而,葛尔丹领导下的准噶尔部早已不再是普通的蒙古部落,而是一个独立的汗国,他们自认与清朝无归属关系。
那么,为何清朝官方要采用“平叛”这个词呢?这得从准噶尔部的历史说起。元朝覆灭后,蒙古分为瓦剌和鞑靼两部分,瓦剌势力雄厚,曾在土木堡之变中击败了拥有二十万大军的明朝,俘获了亲征的明英宗。而到了清朝时期,瓦剌被称为卫拉特联盟或漠西蒙古,其成员包括准噶尔部、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和杜尔伯特部。在清朝壮大时,卫拉特各部首领联名表示归附,与清朝建立了从属关系,卫拉特也成为清朝的一部分。
然而,出现变数的是葛尔丹。他掌控准噶尔部后,击败了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逐渐改革了这个松散的联盟,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在他的领导下,准噶尔汗国不断扩张,国土面积曾达到七百万平方公里,几乎与当时的清朝相当。然而,准噶尔部并未接受清朝的统治,因而被视为叛乱。
到1690年,强大的葛尔丹开始向东扩张,进攻喀尔喀蒙古。因喀尔喀早已归顺清朝,请求清朝援助。康熙在无奈之下两次亲征准噶尔,最终击败了葛尔丹,取得了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第一阶段战争的胜利。
葛尔丹虽失败,但他并非无能之辈。当时有人将他、彼得大帝和康熙三位皇帝并称为东亚三大帝,可见其影响力。葛尔丹选择向东扩张,正值清朝入关不久,汉人对清廷的统治仍有抵触情绪。即便在康熙时期,仍有三藩势力和明朝残余势力对清朝进行攻击,康熙的统治并非十分稳固。同时,北部还有沙俄对清朝虎视眈眈,可能暗中支持了葛尔丹的东扩计划。
然而,康熙迅速平定国内叛乱,意外地主动出击,这是葛尔丹没有预料到的。最终,两次战争都被康熙击败,葛尔丹最终自杀。然而,清朝在平定准噶尔的过程中取得胜利,并不代表完全战胜。接下来,清廷与准噶尔汗国长时间交战,甚至在雍正时期,清朝还在西北遭到准噶尔的打击,使其得以喘息,并呈现崛起趋势。直到乾隆时期,准噶尔内部混乱,清朝才彻底击败准噶尔。
这段历史表明,当时的准噶尔部实力强大,在某种程度上对抗清朝,但不巧的是,强盛的准噶尔与清朝的鼎盛时期相遇,错过了挑战的机会。